吴琼
2022年2月,王婵担任北京冬奥会火炬手
“妈妈,您看我们把这支火炬擦得多亮!”2023年2月1日,王婵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双胞胎女儿献宝般地捧上她们心中最神圣的宝物——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
王婵是北京一家文化企业的副总经理,2022年2月2日,被公司推选为冬奥会火炬手。在完成火炬传递任务后,组委会把这支火炬赠送给她以作纪念。看着崭新如初的火炬,王婵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那段备战冬奥会的时光。
“哟,又在回忆光辉岁月呢!”丈夫麻常功见王婵看着火炬出神,走过来打趣道。
“对啊,这可是我们家共同的荣耀。”王婵认真地说。
在事业上有所成绩,王婵最想感谢丈夫的理解和父母的无私帮助。麻常功曾经是某部一名飞行员,2022年3月退役。
1983年,王婵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小镇,麻常功比她大1岁,两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校友。2001年,王婵考入北京某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麻常功则考上某军校飞行专业。大学期间,两人一直保持通信往来。
大学毕业后,王婵应聘进入北京一家文化企业,麻常功则被分配到某部。
他乡遇故知,加上王婵的母亲是他们的初中语文老师,为两人的关系加了一把力。2007年下半年,王婵和麻常功领证结婚。2008年6月,他们的“奥运宝宝”——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出生了。为了让小夫妻俩安心工作,王婵的父母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帮忙照顾孩子。
王婵的工作特别忙,总是在筹备各种文化演出;麻常功更忙,有时候飞行驻训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甚至两个多月。
工作日,姥姥、姥爷带着孩子住在麻常功的家属院公寓房,到了周末,王婵再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那是王婵刚生完双胞胎不久,公公体恤小两口,帮忙买下的商品房。孩子们跟王婵过完周末,周一再被送回姥姥、姥爷身边。
因为相聚时间不多,孩子从小便跟王婵不太亲。每次把孩子接到家中,王婵总想各种办法“讨好”她们,比如买礼物征求意见,孩子总是客气地回复:“谢谢,我们不需要。”王婵想给她们做点好吃的,她们也总说“不用”。王婵终于忍不住了:“你们是不是不喜欢妈妈呀?”
孩子回答:“不是啊,我们只是习惯了回来就睡个觉,过个周末就走了呀。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姥姥家才是我们的家。”
孩子的话讓王婵心里充满愧疚。此后只要有时间,她就尽量多陪孩子。
2012年对王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公司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些同事不适应,纷纷选择跳槽。王婵反复权衡,还是决定留下来,把精力放在打磨原创剧目上。
2014年,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公司搭建了公益性的剧院运营服务平台,致力于整合剧场资源、提升现有剧场功能,王婵是平台主要负责人之一。平台正式启动后,凭借丰富的优秀剧目、亲民的演出价格,很快就收获了众多“粉丝”。
为了让观众和演员有更近距离的交流和互动,自2016年起,王婵策划了“与艺术面对面”线下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王婵说:“我希望把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推广到每一个热爱它的观众面前,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责任和信仰。”
2018年,王婵被公司任命为业务总监。
麻常功也不甘人后。在这期间,他的飞行技术愈加娴熟,被任命为飞行中队长,还荣立了三等功。
王婵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带她们学习大提琴,陪她们练习舞蹈,鼓励她们参演音乐童话剧等。
王婵的教育理念是“顺势而为”,基本上是按照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我就是努力给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能够展示自己。”王婵笑称自己是“散养”孩子。
王婵也不再“讨好”孩子,她学会了“示弱”:“妈妈也好想学大提琴啊,你们能教教我吗?”或者特意搜集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以便和她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随着交流越来越多,孩子有时还会和王婵分享心中的“小秘密”。
2019年10月,王婵公司的上级单位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体育展示和颁奖仪式服务赞助商。生过“奥运宝贝”、有着奥运情结的王婵一方面想圆自己的“奥运梦”,另一方面也想挑战自己,便提出参与奥运服务的申请。
2020年3月,王婵正式加入到奥运服务团队,并担任颁奖仪式服务总协调。
当时王婵的团队主要负责北京、张家口、延庆三大赛区颁奖广场舞台的设计和搭建,在赛时与各业务领域参与方配合,并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仪式。
为了完成好舞台设计搭建任务,王婵和设计团队60多位专家学者们一起发挥各自所长,先后完成几十个构思精巧、独具匠心的颁奖舞台设计方案。最终,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将北京颁奖舞台确定为“雪屋”造型,向全世界传递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随后又相继完成以雪上运动姿态为设计理念的张家口颁奖舞台——“激情逐梦”,展现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延庆颁奖舞台——“生命之树”。
颁奖仪式是万众瞩目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主办国办赛能力的一项核心指标。筹备颁奖仪式的那段时间,王婵生怕哪个环节出差错。母亲有些不理解:“颁奖的不是你,领奖的也不是你。台上就没有你的事,你有什么可焦虑的?”
王婵说:“妈,颁奖仪式不只是这小小一方电视机里播放的画面。”镜头外,是颁奖仪式团队两年半来的周密策划和精心筹备,是导演、音乐、灯光、舞美、转播等众多团队成员的反复演练,是各环节工作精确到秒的默契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或失误,都会造成整场颁奖仪式全球直播的瑕疵。
2022年2月6日晚,北京冬奥会第一场颁奖仪式即将开始,北京颁奖广场主控塔迎来第一个倒计时。王婵紧紧攥着手中的仪式流程脚本,几张薄薄的纸,是十余次反复演练的流程浓缩而成,此刻在她手中如千斤重;再看看灯光、音响、视频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他们推推子的手指微微颤抖,生怕出现失误。“3、2、1……”传输信号接入,音乐响起,第一场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当中国短道速滑队手拉手登上最高领奖台,当播报员报出“冠军中国”的时候,王婵激动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在北京、张家口、延庆三地颁奖广场运行的21天里,王婵和团队成员圆满完成了150场颁奖仪式,颁发奖牌651块,全部实现了准确、顺利、零失误、零差错。
2022年3月7日,是一个参加冬残奥会表演的聋哑小演员轩轩(化名)14岁的生日。因为没有家人陪伴,王婵能感觉到那几天轩轩眼中的失落,便和团队成员悄悄准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生日晚会。
那一天,轩轩有些局促又兴奋地打开团队准备的手绘贺卡,在众人真诚的手语舞蹈中泪光盈盈……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王婵生了一场大病,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调理身体。但她说:“能有幸参与世界体育盛会,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当王婵把纪念火炬带回家时,最高兴的是双胞胎女儿——她们的学校还邀请王婵做了一场关于火炬和奥运精神的宣讲课。
一晃,北京冬奥会过去1周年了,但奥运精神对王婵的影响一直都在。2023年1月9日,王婵40岁生日那天,她许下愿望:希望自己以后策划出更多更好的体育文化活动,为社会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那支藏在她心底的体育和艺术交融的“火炬”,依然在熊熊燃烧……
编辑/吴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