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馨
1982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在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召开,来自15所高等艺术院校的领导、专家共119人出席。这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重要盛会,明确了高等院校美术创作教学的基本原则,指引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了总结和分享40年来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创作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路,为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添砖加瓦,奉献艺术力量,3月24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40周年——美术与书法创作教学论坛”在重庆大学城开幕。本次论坛以“新时代美术创作与教育创新”为主题,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发展方向,以校长论坛、主论坛、青年论坛等形式,围绕美术教育前沿话题,展开思想碰撞与交流,旨在总结和分享艺术创作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发展新思路,推动全国艺术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主持,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欢迎辞。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宋慧文致辞,并提出美术教育工作者们仍需不断实践、研讨、碰撞,才能更好地总结出真知灼见,为未来美术与书法创作教学中开拓出一条真理大道。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陈若愚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重庆文艺界全面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参与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校长论坛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的发展聚焦社会热点、聚焦科技前沿、聚焦学科交叉、聚焦育人铸魂,不断思考如何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场景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这一时代命题。高等院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培养时代需求的创新性艺术人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神圣使命。各兄弟院校应当携手同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立足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呼唤,不负重托,共创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新辉煌,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艺术的新力量。
林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艺术与科技发展的结合、美育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为进一步实现艺术教育服务国家相关文化战略,我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应发挥美术学院自身优势,开展服务新时代、新征程等重大战略项目;其次在学校层面开展有组织的美术创作和科研活动;最后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美术创作队伍建设,广大美术工作者利用新时代创作资源,以更好的美术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曹晓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不僅是技艺与风格,更是联通社会、深入乡土、具有现实价值的有为之行。为实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美术学院不断创新课堂设计与教学模式,举办木刻讲习班延续鲁迅精神。开启最前线系列主题展,将传统课堂拓展为直面社会、强调现实感知的社会课堂。举办“上山下乡”教学展,将下乡点作为微观社会模型开展格物式的素描。与此同时,学院构建了校、院、系从课程到创作到研究的三级展演平台,形成了有效的教学保障。以“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理念与艺术要求。
杨冬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变化对艺术门类影响最大,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这三个“并”:一是并重,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并重。二是并行,是除了专业学科目录以外,颁布了学科专业国家急需发展的清单,这是我们国家目前更需要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对艺术专业院校来讲,这个方面责无旁贷。三是并进,一些重点院校也可以自行设置很多学科,最后教育部再定夺。未来学科发展随着社会变化,尤其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未来不管是美术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面临非常大的变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产生,所以并进也是给各个院校展开了新的思路,未来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专业的设置。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路径,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战略。
莫合德尔·亚森(新疆艺术学院院长):我认为推进艺术创作与教育创新迫在眉睫,需要注重创新、提升原创力、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推进艺术与科学的交叉汇聚,以及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以人民为创作主线,各类艺术和技术要素交相呼应,是推进艺术创作与教育创新的关键。学校要找到紧扣时代的价值支点,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新技术、新平台进行创新创作,用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
周峰(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本次会议是对40年前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的继承与发展。立足新时代,艺术院校该如何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值得大家思考。湖北美术学院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1920年建校以来已取得诸多成就。湖北美术学院把2023年作为学校质量提升年,提出八大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提升等方面,也将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新体系、培育新文化,并将在新时代继续延续百年老校的辉煌。
李彤(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设立专业博士的四点目的: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民族复兴需要。二、满足艺术学科发展需要。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四、满足学术分工需要。在今后研究生培养模式上有几点建议:一是严格把关生源质量,招收具有较高艺术创作水平的学生。二是艺术实践,以美术与书法的创作为中心进行研究。三是艺术研究,包括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本体研究。四是进行跨学科研究,因为作为艺术家,仅仅把握艺术创作的能力是不够的,一件艺术作品不同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和转化方式,对最后作品的呈现效果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想把自己的作品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向社会表达传播,要注重艺术创作、动态美术、策展批评等。
穆林(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对艺术院校创作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建议:一、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创作更多关注国家的现实要求、构建大社会美育的格局。二、顺应广东省战略转型升级的需求,以艺术+科技+产业助力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艺数融合。三、顺应高质量办学的要求,梳理办学模式、教学改革、科研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研究生培养改革的路径。
伏虎(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的三个建设特点:一、依托漓江画派,创新美术传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二、面向东盟,与东盟高校合作,发展国际交流;三、积极开展美术创作工程,推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
主论坛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美术教育面对新的时代境况需要进行一系列探索,中国美术教育如何发展、美术创作如何进行的问题有待攻克。四川美术学院在40年前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具有划时代的标志与意义,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术创作证实了当时座谈会举办的巨大价值。这次会议的举办对各自院校的创作、教学将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贺丹(西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以创作带动教学的举措,这种课改的重要意义学生体会得应当最深刻。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里完全推翻了他们在考前学习班学到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创作,有很多专家谈到主题、学生的思想,我认为,学生刚进入美术学院,最重要的是他对整个图像的认识,这是需要具体落实在每一个学生中的。
屈波(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论坛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四个:一是对过去这些年的美术创作进行回顾;二是着重讨论近些年美术创作和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三是总结、交流创作教学的经验;四是进一步明确创作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我通过归纳1982年第3期《新美术》杂志的关键词,认为这次座谈会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观念谱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重新讨论了现实主义观念的内涵与外延。
张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创新之源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体验生活就是“实事求是”,要在现实中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建立起小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具体如高校的教育体系设计、技术材料的实验性、问题导向的文本建设以及导师的主动性都深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变革。让学生真正扎根到生活中,从个体出发,去摆脱概念式的既定式收集生活素材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个人出发来感知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王朝刚(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科研处处长、论坛策划人):上世纪40-70年代,四川美术学院早期代表性艺术创作与时代共振;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崛起,在中国美术史上形成一个“高峰”;80年代,尝试摆脱单一的苏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期的教学试验,萌发了诸多现代绘画的尝试;90年代,广泛开展当代艺术的创作实验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多方向的工作室教学,参与国际对话;2000后,艺术创作更注重个体角度的表达;新时代以来,艺术表达更加多元,主题创作也得到长足发展。
李超(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学科专业发展中如何盘活资源、激活学科系统活性是专业建設的重要命题。上海美术学院依托上海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实现了学科生态的数字转型。文献的数字化弥补了实物保护的不足,又实现了资源的精细化梳理与整合。
林锋(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主题性叙事绘画实验班是从主题性创作的相关学术积淀、平台搭建、师资配备、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传统学院教育资源,融合带动新培养思路,建立立体多元教学模式,开发适合现代年轻学子个性特点的课程。
郭健濂(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美术创作的教育问题就是艺术如何深挖的问题,现今美术创作的教学应从传统的教学观点中找寻发展资源。美术创作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课题化教学:一是以视觉几何语言研究为核心,二是依托工作室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向。立足大绘画的思想方法、以艺术语言研究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贯通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希望未来教学去寻找真正符合中国本土经验,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艺术为人民”的艺术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
郝孝飞(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湖北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画、书法学、工笔画的课程,这些课程同时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墨人物画课程也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采取的课程模式是“两段式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逐渐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来对标,对标国家对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以便科学合理地进行当下新时代的教育。
章文浩(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学科的调整必将引发全国高校对学科建设思路及发展策略的调整,以及思考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此,我认为新时代美术教育实践有四点认识:一、研究经典,夯实基础;二、注重实践,艺理双修;三、扎根本土,创造精品;四、国际视野,文化传播。
刘西洁(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对教学进行了很多思考,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中提出“五名”战略,以“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为导向,为时代留下名作、为时代塑造名师、为时代培养名生、为时代打造名校、用名校推进文明。关于创作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创作带基础”,研究长安画派、研究新中国美术、研究刘文西先生,是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基于教育实践得出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段运冬(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家对于综合性大学的评价体系也不一样,所以在新的时代,如何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突破瓶颈问题,已经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这两年探索的主要方向。一个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影响力,最重要的不仅是作品,还要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以及重大科研项目。
钟涛(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作为中国画来讲,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画这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然而现在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国画教学内容是被忽略的,中国画形式非常丰富,现代长卷创作跟手卷创作有一定的接近性,但是会比以前的手卷作品体量更大、难度更高,创作要求、规格都要上一个台阶。无论是在题材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创作者各方面的艺术修养都有新要求,同时给艺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带来了新挑战。
方广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在中国画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一、将情感命题融入中国画教学,教师命题与学生命题并用,让学生饱含激情和情感去创作;二、对中国画创作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编排,因材施教;三、情感激发与大胆创造相结合。
谭勋(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打造了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除了正常设置的课程外,还有“造型·韶华奖学金”“造型艺术推动计划”“造型研究生青年推介计划”,以及“国内外兄弟院校联合培养计划”。国内艺术学院应该打通固态的、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各大院校研究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互换,天津美术学院现在做国际上2+1效果也很好,同学们可以有很好的机会在国际上对当代艺术进行考察、交流、学习。
赵斌【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设有书法专业和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前者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的传统笔墨,后者可以应对应用型人才的转化。目前魯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建立起三点支撑的逻辑,即中国画、书法学和文物保护修复,教师之间可以共通共融,学生之间可以互选,形成了交叉互融互动的局面。
刘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山东艺术学院教学理念中,一是齐鲁国画教学形态上,重视文脉的传承,重视基本功的教育。二是“创作驱动型”的工作室制度,以主题性创作、国家美术创作为指引,以展览、创作带动教学驱动型的教学思路。三是开放性的中国画教学特色,立足中国画,鼓励与其他画种结合,进行前沿艺术的碰撞和交流。
贺阳(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为适应美术创作快速发展,高等美术教育的体系要不断调整课程,推行工作室制,以此保障从设定的创作大方向上能匹配相应的课程。要以美术创作切入,构建每个专业的核心,并且要重视科技发展对设计学的影响。
耿翊(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贵州大学的文脉在于藏画,藏画对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大学每年都在做学生展览和学术交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服务地方和社会是高等教育的要求,贵州大学每年假期都有“三下乡”的服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专业能力。
李枝荣(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近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提倡主题创作,但是我们应该在“创”上思考,主题要有创意,但又不能削弱书法“无意乃佳”的审美旨趣。新时代主题书法的创作需要记录时代,并确立记录式主题书法的创作观念:一是个人记事,二是文史记事,三是社会记事。
王汉(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新的学科目录体现了学科发展对于现状的遵从,新旧学科目录之间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张力或矛盾。我认为目前美术和书法,以及美术技法理论与美术创作实践之间存在分离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