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辛
(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学院,上海 20008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历史悠久,记载着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 32 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后[1],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非遗手工匠人,他们把非遗课程带入学校、社区等场所,把非遗课程全方位融入社区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线下非遗展览层出不穷,展示内容日趋丰富。但是,线下非遗展览由于场地限制、高成本等原因,对社区非遗线下展览造成阻碍。因此,把VR全景技术运用到社区非遗展览中,将充分发挥线上非遗展览的优势,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VR即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缩写,VR全景技术是把相机环360°拍摄的一组或多组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方位互动式观看的真实场景还原展示方式。VR全景技术所呈现的立体画面,让观众犹如身在其中,观众可以对图像进行调整,放大、缩小、移动观看等操控,清楚观看到每一处细节。VR全景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三方面特点,其中提供沉浸感就是VR最重要的特征[2]。VR全景技术的社区非遗展览是通过VR创拍、展厅创建、作品虚拟效果处理、虚拟人物等计算机技术手段,创建一个虚拟的展馆环境,使观众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沉浸式感受,让居民足不出户也能观看各类非遗作品,感受非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并对喜欢的作品进行投票。
如今,非遗手工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市民学习并制作非遗作品的热情日渐高涨。线下的社区非遗展览通常受到场地大小的限制,无法展出全部非遗作品。同时,展览馆的布局通常也受到作品大小、作品易碎性、作品观看距离等的限制。很多展品都不能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给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展品的价值[3]。这些问题,都为社区线下非遗展览的顺利举办提高了难度。
线下展览的时间限制使得参观人群的受众面非常小,特别是白领、青少年受到工作、学习时间的限制,无法经常出入展览馆观看展品。并且,有些展览规定限时、限次参观。此外,由于各个城市的发展不同,导致了一线城市的居民观展机会远高于非一线城市的居民,造成了不同城市的市民艺术修养程度的极大差异。
线下展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保证展览顺利进行。展览的前期需要对此进行相关的策划。在作品的运输和展出的途中,需要时刻关注展品的状态。展览时,需要工作人员对展览馆进行巡逻,避免发生意外。与此同时,还要提供专业的展览讲解员,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社区线下非遗展览虽然是目前的主流形式,但是受到时间、空间、展览馆数量等限制,势必导致一些社区非遗展览无法顺利展出。就于此,虹口区社区学院依托VR全景技术创建线上社区非遗展览,希望可以弥补线下非遗展览的缺陷,以此发挥线上非遗展览的优势,更好地推广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VR全景技术的非遗展览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市民的需求创建满足要求的虚拟展厅。以非遗展览为例,市民的作品不再受到展馆的空间大小限制,而是根据市民的作品数量来创建足够多的虚拟展厅,给予每一位市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此同时,VR全景技术还可以对展厅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把一些装饰物放置在适当的位置,给予观众舒适视觉感受的同时,又巧妙地把非遗作品按一定的要求分门别类。
值得一提的是,VR全景技术的展览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市民随时随地都可以点开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反复观看展览作品,还可以把链接或二维码通过微信分享转发给好友或微信群,极大地拓展了观展人群的受众面。并且,线上展览的成品还可以通过录频、刻盘等信息技术手段永久保存。
社区非遗线上展览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一种可以永久保存、观展人群受众面广、普及性高等特点的线上创新展览新模式。
传统的线下展览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导致展览无法满足各类人群,展览的设计与规划不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运用VR全景技术的线上展览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本次线上非遗作品展览根据展品的内容,选择了现代与古风相结合的场景,既满足了“非遗”的主题,又满足了部分非遗手工技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作品内容。在主展厅的布置中,也选择了古风浓郁的画作作为主展厅的背景,各展厅中也放置了古风帷幔作为空间的隔断。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民族乐器演奏和中国国粹——戏曲唱腔的完美结合,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本次线上非遗展览还设立了投票系统,观众可以在观看作品的同时或观看结束之后对自己喜爱的作品投票。投票链接设置在主展厅及各个子展厅中,(如图1)市民还可以根据作品编号、名称、作者姓名等任一关键词进行搜索、投票。运用VR全景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市民观看展览的需求。
图1 主展厅及投票系统
运用VR全景技术的线上非遗展览为市民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提升居民的参与感,激发市民对非遗手工的学习热情。本次线上非遗展览采用听觉、视觉、触觉的多感官沉浸式展览体验。
1.背景音乐和虚拟人物的听觉体验
传统的线下展览是没有背景音乐的,观展环境有时比较嘈杂,观众无法静心观看每件展品。线上非遗展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选择符合展览主题的音乐,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漫步在音乐的海洋中,利用音乐的吸引力快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线上非遗展览中加入虚拟人物替代线下展览讲解员的身份。虚拟人物可以出现在主展厅和各个子展厅中,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序言、子展厅的概况、每件作品的介绍等。
2.虚拟作品展示的视觉体验
非遗展览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尤为重要。利用VR全景技术以照片的形式展出作品,避免了线下展览存在作品过大、不易保存等问题。利用VR全景技术,把处理过的作品照片导入虚拟场景中,对每件作品加入灯光等技术调适,使得作品展出更具有真实感。于此同时,线上非遗展览允许观众放大任意一件作品照片,方便观众仔细观赏展品,还可以了解作者和作品的信息、作品的编号,提高观众使用投票系统的体验感。
3.可操控观展路线的触觉体验
传统的展览对时空有过多限制,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展览,展品非常丰富,观展路线相对固定。观众在看展的过程中,基本都是走马观花,不能对展品进行细致观赏[4]。利用VR全景技术手段的线上展览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随意放大、缩小展馆的大小以及展馆内的任意物品。参观路线不受限制,可以根据虚拟展馆“地面”的标识观展,也可以点击展馆下方的列表随意出入各个子展厅。通过触觉的感官刺激,提高市民的体验感,让市民更好地沉浸其中,使观众得到观展的快乐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在VR全景技术之下,观众们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展品进行良性的互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沉浸式多感官体验,既能增添非遗手工展品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能凸显非遗的历史价值,为线上非遗展览效果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支撑引领社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社区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把VR全景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社区教育教学中,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区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尤其重要。当前社区非遗教育的授课形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员模仿教师的形式为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把VR全景技术融入非遗社区教育教学中,可以极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借助VR全景虚拟技术平台进行交互活动,他们的交互主要以在平台中发帖、回复、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5],教师或学员都可以对平台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交流方式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员之间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达成,同时提高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VR全景技术融入非遗社区教育,可以吸引大量的市民参与其中,非遗课程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学习人群广,普及度高。VR全景技术的非遗社区教育,可以使教育内容更为细化和具象化,学员可以通过VR全景系统获得多感官的沉浸式教学体验,拉近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VR全景技术运用到社区非遗教育中,学员可以“沉浸于“在VR全景技术所构建的条件中,完成身心体验的连接,提高感知力[6],使教学内容更加具象化,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把VR全景技术运用到社区非遗教育中,可以让学员学习非遗手工的同时,了解非遗的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在学习中,既能掌握非遗手工的技巧,又能整合各学科的资源,拉近学员与非遗的距离,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回归现代生活,守护城市文化基因,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代表着人类凝聚的精神价值,传承的是匠心文化,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融合了经典和时尚,是构建当下具有中国风尚的生活美学不可或缺的元素。VR全景技术与社区非遗展览的融合,打造了一个虚拟人物实时导览、互动投票体验相结合的动态展厅,让广大市民在享受视、听、触等鲜活的感官体验的同时,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进一步提升全民非遗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非遗在保护和传承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