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传销出现了一些新变种,传播手法和传销方式更为隐蔽和复杂,传销规模更为巨大,有的甚至披着国家政策的“外衣”登堂入室,亟须整合各方力量,建立社会免疫屏障。
网络传销新骗术
记者采访发现,抓住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行业风口,实现财务自由,是多数参与传销人员的初衷。上海“刷脸支付”案参与者朱某甲对记者坦言:“看到那么多人都暴富了,我也想改变人生,实现财务自由。”朱某甲介绍,他的“上线”就是利用他这种心理,把他“忽悠”进了传销组织。
“刷脸支付”案另一位参与者陈某乙是做计算机硬件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他称,是一个在中国五百强企业做金融工作的朋友介绍他进去的,告诉他说这是一个参与到数字化人民币和新的支付方式创建的机会。陈某乙先后投入5万多元,一个人头也没拉,他认为拉人头是小事,参与数字化人民币带来的风口是大事。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每个传销组织还有着特有的话术,这些话术加入了特定的“心靈鸡汤”,其蛊惑性和教唆性极强。此外,有的传销组织还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他们经常搞推介会和分享会,休会期间很多人伴着音乐跳舞,以“潇洒赚钱”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传销。
网络传销新变种
网络传销抓住了有些人一夜暴富的心理,在新的骗术下,出现了新变种,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传销犯罪侦查处有关同志介绍,传销活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聚集型传销活动,往往是把人骗到出租屋集中管理并限制其人身自由,通过“培训”“洗脑”等方式,迫使参与人“投资”并继续哄骗他人参与进来。第二类就是目前占比较大的网络传销活动,传销组织往往通过歪曲国家政策、制度,或包装成“虚拟币交易”“区块链”等项目,或打着“电子商务”“竞价竞拍”等商务活动旗号,甚至以“慈善”“互助”“公益”为名,依托互联网开展传销活动。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经侦支队民警金力介绍,“刷脸支付”案为了逃避打击,在制度设计上对法律予以规避,比如“平级替代”,不让参与者无止境地发展下线。为保传销“大盘”资金稳定,组织、领导者往往以各种方式限制参与者交易,同时以罚款等方式榨取利润,这是网络传销的又一个新特点。
河南辉县市公安局副局长姚勇介绍,网络传销的组织、领导者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基本都测算过利润,搞这种测算的人,类似于精算师。参加传销的人,没有几个能完全弄懂“游戏规则”,因此想在传销组织中赚钱真是难上加难。
建立社会免疫屏障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社会对网络传销的认知还存在一些盲点,比如人们对其危害认知不到位,尚未形成像反对电信诈骗一样人人喊打的局面。上海市警方发现,中老年人传销参与者经常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推介传销活动,因此建议全民强化甄别能力,掐断其新媒体宣传推广渠道。有社会人士建议,将重复参与网络传销行为纳入个人征信不良记录,防止网络传销破坏经济发展生态。应加强宣传,像反电信诈骗一样反网络传销,构筑全社会免疫屏障。(摘自《经济参考报》8.24 程子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