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搬家,想必大家都见过:一群小小的蚂蚁,一毫一毫前行,一点一点搬运,最终拥有了硕大的巢穴、充足的食物。
望江县长岭镇的干部们就是如此,每年“搬”来一点土地、“搬”来一点资金、“搬”来一点企业,五年时间“搬”来了个产业园,“搬”出了个制造名镇。
如何“搬”来18栋厂房?
将时间拉回2019年,这个位于处太湖、宿松、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长岭镇可谓地处偏远、先天平平,其产业发展也是如此,结构单一、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乏力。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镇村两级为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要集中力量,抱团取暖,由此探索出‘统筹资金、合力建园的乡镇小微产业园模式。”长岭镇党委书记汪结冰说。
乡村建园,谈何容易,土地就是横亘在眼前最需解决的问题。土地红线不能突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被严格控制,怎么办?长岭镇党委班子“螺蛳壳里做道场”,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自主开发项目……但凡能想到的“招”、能跑到的“指标”一个不落,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
“这一片之前是旱地。”长岭镇党委副书记何海明指着园区内的厂房告诉记者,“只要有指标,我们就启动征迁,然后从别的地方补充同等数量的耕地。”
从2019年开始,30亩、40亩、60亩……如小蚂蚁搬家一样,一年一年地攒、一年一年地啃,产业园从最初的一期建到了如今的五期,标准化厂房从最初的4栋建到了如今的18栋……
如何“搬”来上亿建设资金?
征地、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哪个环节都要钱,对于财力并不富余的长岭镇,钱从何而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融合资金创基地。”汪结冰给出答案。
长岭镇辖有17个村,在不改变扶贫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前提下,分年度统筹整合村级扶贫资金、衔接资金和部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园项目建设,累计整合资金1.89亿元。
“镇、村协商共建,采取股份制经营,确定17个村集体股东,通过合同明确各村资产产权归属,按照出资额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同时,我们镇成立了安徽省丰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明确专人负责产业园的运营管理工作。”何海明详细阐述了出资和运作模式。
这样的统筹集中,不仅保证了持续性投入,带来了资产的规模化,更有效避免了前期扶贫、衔接资金项目“小弱散”,抗风险能力差的弊端。
就这样,100万、200万……一个村一个村地攒、一年接着一年地攒,17个村五年攒出了1.74亿元,长岭镇投入1530万元,才有了如今产业园内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厂房,越来越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了员工宿舍、健身房……
如何“搬”出7家规上工业企业?
有了厂房,企业从何而来?
“产业定位是关键。”何海明犹记得2019年建园之初,关于产业定位大家有过分歧、有过争论,但最终在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之后还是决定发展纺织服装。原因有三:一是望江县是传统产棉大县,这是原料优势;二是望江县有大小纺织服装制造企业近千家,纺纱、织布、服装生产、印染、水洗、销售产业链条齐全,这是产业优势;三是望江县拥有产业工人17万人,这是人力资源优势。
很快,实践便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2019年长岭镇启动产业园建设,一共建设4栋标准化厂房。“我们边建边招商,当时已经和外地两家企业谈好,一家租赁两栋。但厂房即将建成之时疫情爆发,只有一家企业租赁一栋,其他三栋眼见着就要闲置。”何海明回忆说,“镇党委当机立断决定降低产业园入驻门槛,暂时放宽了企业设备工艺标准的要求。”
就这样,在外经商多年的本镇人周纪和带着他的二手设备入驻了园区。入园这个选择,让周纪和的生产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标准化厂房,无微不至的服务,大到政策支持、用工招工,小到夜间巡逻、卫生保洁,面面俱到。”他自己也由此化身为产业园“代言人”,“以商招商”引来了4家企业入园。
在园区经过几年心无旁骛的生产经营,周纪和早已淘汰了最初的二手设备、完成了技改,产值也从入园时的5000万,到今年冲刺1.5亿元。
而建园之初那个唯一的招商引资企业——望江硕丰纺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这个园区投资最大、产值最高的企业。“当时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只投了2条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汪振华说,“现在已经有12条生产线了,产值也从最初的2000万壮大到现在的8亿元。”
“比如说,我们这是集体土地,没办法用厂房抵押贷款,镇里就想方设法,让我信用贷款500万,不需要任何抵押物;比如说,今年受整体行情影响,回款慢,流动资金紧张,镇里又帮我们从县资金池争取到了400万的过桥资金……”汪振华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着。
像这样,一家一家引入、一年一年壮大,如同小蚂蚁搬家,产业园内陆续“搬”来了18家企业,“搬”出了7家规上企業,长岭镇也“搬”成了中国服装棉纺织制造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