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冰倩,齐天真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水稻在中国的粮食作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对确保社会稳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水稻加工产业是水稻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与人们的健康绿色生活息息相关。天津是我国北方沿海城市,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为生产水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推动着水稻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水稻加工产业向前发展和提升水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一项重大的任务。SWOT 分析法起源于国外,在国外的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性的成就,借鉴这些经验,本文用此方法对天津水稻加工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进行研究,从而指出水稻加工产业现存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举措,推动天津水稻加工产业更好地发展。
1.1.1 自然地理环境优势
天津的农户对于水稻的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农机具的推广,为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西部临近首都北京,东部临近渤海,北部倚靠燕山。天津地处北温带,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盛行东亚季风,是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性气候,导致天津春季多风、少雨较干旱;夏季气候炎热,雨水相对集中;秋季气候凉爽宜人;冬季少雪寒冷,一年的平均降水量处在360 ~970 mm。天津距离渤海湾很近,海洋气候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时跨越了海河的两岸,而海河又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河流,为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1.1.2 水稻产业基础优势
天津水稻的种植已有阶段性的成果,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民选择了优质水稻品种,科学翻地与播种,及早预防病虫害,水稻产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在2020 年天津市水稻的总产量为228.2 万t,2021年在此基础上增长21.7 万t 达到了249.9 万t 的产量。照此发展,2022 年的天津水稻产量只增不减。天津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发展。除此以外,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水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1.3 优质水稻品牌优势
天津市拥有一个享誉全国的水稻品牌“小站稻”。小站稻是中国第一个获得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商标的作物,且荣获了其他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荣誉称号和奖项,政府也加大力度维护小站稻的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其他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天津水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天津小站稻凭借色香味俱全的特点畅销国内外,受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消费者的喜爱。在我国的产品市场上,普通水稻的价格为每斤2 元左右,而小站稻的价格大致为每斤4.5 元。小站稻的高质量和高利润,使得小站稻的身价倍增,也为天津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
1.2.1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弱
天津市水稻加工业存在数量少、效率低和布局分散的现象。具体来说,天津市目前的水稻加工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小规模企业,加工能力相对弱,缺少深加工的技术,专用的固定设备陈旧,专业的管理人员寥寥无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加工出来的水稻质量存在不稳定性,限制了水稻加工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拉低了天津的经济水平。对于水稻加工产业的新兴发展,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是水稻产业链的中流砥柱,最大限度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使得水稻产业进行创新改革。但是,目前天津水稻的龙头企业明显还达不到理想的引领作用,企业创办时间晚且水稻产业链相比较短,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1.2.2 科学技术与资源配置不平衡
除了创新以外,科学技术也是水稻加工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天津市基本只有与农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一些高等院校拥有农业科研能力,其他研究场所分布不均且仅只是掌握一部分的农业科研能力,不具备独立研究的水平,因此一部分农业生产资料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天津市在农业领域拥有的人才资源也有限,而这些高端人才大部分都拥有体制内的工作,不愿意流动,这就局限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只能应用于某一个地区。科学技术的不平衡间接导致了水稻加工产业内部的资源不能合理分配,进而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
1.2.3 联合机制不完整
科研机构与水稻加工产业形成了联合机制,但是目前的机制还不完整,不能被市场广泛应用。该机制大多是以课题研究为桥梁,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经验为辅,对水稻加工产业现存问题提出的对策虽然具有针对性,但只是短期性的,因此联合机制双方的合作关系很难长时间维持。除此之外,科研成果中提出的建议不具备现实性,无法在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变换成为经济利益,不能将联合机制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2]。
1.3.1 政府的强力支持
2022 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将“三农”列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意见,可见政府对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大力支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是直接促使水稻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使得加工产业朝着规模化、多元化、营养化、绿色化的方向前进,同时有利于发掘创新性思维,构建新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天津市的水稻加工产业发展成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指日可待。
1.3.2 消费者的需求旺盛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人们已经不再如从前一样只是追求温饱,而是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对于大米的选择也倾向于优质、生态、绿色。消费者对于优质米的大量需求,扩大了优质大米在市场上的份额,间接为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4.1 国际竞争压力大
水稻作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刚需产品,消费市场越来越大,许多地区都将目光瞄准了水稻加工产业。例如,2022 年8 月6 日至7 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所、东北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大米网承办了全国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推动黑龙江省的水稻加工产业走在了前列。天津市的水稻加工产业起步晚并且规模小,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力度[3]。
1.4.2 资金投入力度弱
人们对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同等条件下,水稻加工产业投入的资金、原材料以及人力也会增加,成本的增加带来的是企业利润减少,最终就会出现资金短缺,面临负债和破产。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减缓了天津市经济的发展速度。
SWOT 分析矩阵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综合分析工具,主要分为SO 战略(将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进行匹配)、WO 战略(将劣势因素与机遇因素进行匹配)、ST 战略(将优势因素与威胁因素进行匹配)、WT 战略(将劣势因素与威胁因素进行匹配)。以上述战略为基础制作了天津市水稻加工产业战略选择表,如表1 所示。
根据天津市的地理位置对天津水稻加工产业进行合理的部署规划,尽可能相对集中分布,利于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通过利用天津水稻的优势,增大农民种植的意愿,提高加工产业的生产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加工企业环境,实现水稻产业链的高效衔接,实现水稻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改变企业原有的现象,推动天津市水稻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政府要加大对水稻加工产业的投资力度,并开创多种融资的途径,建立相配套的投资体系。天津市可以建立专项基金用以扶持水稻产业,每年定期给水稻加工企业拨一笔补助金。水稻加工企业要熟悉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了解农产品税法,合理合法地进行免税减税来降低成本,同时也会吸引一大部分的企业进行投资。除此以外,水稻加工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农业贷款,取得金融领域的支持。政府要为农民和企业开辟小额信用贷款的专用途径,满足水稻加工产业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4]。
政府要将最先进的加工技术以及科研成果向农民和企业大肆推广,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同时,水稻加工企业要聘请一些高科技的人才为依托,对加工环节进行研发,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以及加工水平;通过讲座、实践学习、试验区示范等形式对企业家进行培训,最终构建一条综合的水稻加工产业链[5]。
大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主要粮食,大米的加工生产也备受人们的关注。通过调查发现,天津市出现了一大批稻米加工小企业,进而出现了水稻加工企业的乱象,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天津市水稻加工企业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矩阵模型,对该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