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一然,周末
(1.启明大学,韩国 大邱42601;2.檀国大学,韩国 龙仁16890)
汴绣,史称宋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以古都开封的号——“汴”命名,故称汴绣。北宋初期,百废待兴,宋太祖得织锦工一批,故设“绫锦院”织衣制服。在古代,“衣画而裳绣”[1]。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将衣物、朝服、鞋帽等作为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但此时,只有织工并无绣工。于是,朝廷开始召集民间绣姑在织锦上刺绣,上到帝王太后妃嫔,下到官员诸侯,所有衣物绣品皆由民间绣工去做。随着宋朝的繁盛,统治者对衣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到出行下到祭祀,轿撵、常服、官服都有了更加明细的规定,加之刺绣工艺的过程本就繁复,因此绣工的队伍不断壮大。于是,皇室专门设立“文绣院”,集从民间招募来的绣女在此专为皇家织锦刺绣。根据《宋史》的记载,将相王侯在纳妃子时所给的聘礼除了牲畜、金玉珠宝、绫罗绸缎之外,专门被罗列出来的还有十套刺绣服饰[2]。在民间,开封大相国寺旁边有一条专门的“绣巷”,民间绣姑聚集于此贩卖汴绣艺术品。北宋后期,金兵入侵,战乱不断,加之开封地势较低,黄河水灾不断,民不聊生。皇家绣工成为俘虏被带往南方,民间的能工巧匠流离失所,大多迁居别处,只留下为数不多的绣工滞居开封。随着宋朝的覆灭,汴绣也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宋绣正式命名为“汴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汴绣艺术开始慢慢复苏。汴绣工艺开始企业化、个体化经营,成立汴绣厂、大力招募工人。汴绣在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比中,正式成为继粤绣、蜀绣、苏绣、湘绣之后的第五大绣种。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汴绣工艺其独有的历史厚重感、文化价值感、艺术再生感都获得了政治、社会、经济、工艺等各方面的长远发展和创新,工艺、美学价值得到认可。在国内外极负盛誉,备受各国人民、各阶层的喜爱。
《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中写到:“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一景。”[3]这句话充分描写了汴绣题材的多样性。汴绣在题材上的选择与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书法到绘画,从山水花鸟到人物肖像,汴绣都出色地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宋代,民间汴绣和宫廷汴绣所选题材有很大差别[4]。民间汴绣的题材大多选用动物、花鸟等寓意美好的事物作为图案,构图简单,图样简洁明了。在民间,汴绣也十分盛行,图案常绣于肚兜、手帕、枕面、被面上。而宫廷汴绣所选题材则更为丰富,多选祥云、山水、楼阁、花鸟、虫草、名诗名画等更为高雅的题材。所选题材常常绣于扇面、官服、常服、官靴甚至于祭祀品和出行的轿撵上。北宋时期,民间汴绣的样稿多取自书籍,或者是对着实物进行绘画后再描摹下来。绣姑和各家姑娘们会将自己收集、绘好的纹样互相传阅、临摹,如此传递下去。民间规模较大,名望较响的绣坊会专门聘请绘画师傅进行样稿绘制,有时也会购买一些出色的绣姑自己绘制的纹样,标为自己的专利。宫廷汴绣服务的对象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选纹样自然是慎之又慎,图案样稿大多出自有名的书画家或者是文绣院中能工巧匠之手,绘制出的样稿也是华丽大气,栩栩如生。精细的样稿以及复杂的绣制工艺,加上汴绣用料讲究,所以成品细致工整,造型优雅大气。
汴绣本就善于以山水花草和飞禽走兽做题材,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的解放,汴绣选用的题材在传承上加以创新,使其所选范围更加广泛。有以反映历史风貌、事件来体现汴绣工艺历史性的题材,这些选材大多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字画,例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朝时期张宣的《虢国夫人出游图》等;也有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题材,这些选材大多为山水风景和书籍典藏,例如和少林寺有关的《金刚经》《太极拳图》,以及《开封菊花》和《洛阳牡丹》等;也有表现传统文化,反映汴绣工艺具有传承性的题材,这些选材仍旧延续宋朝时期人们爱选用的花鸟虫草和家畜走兽,例如《骏马图》《五牛图》《鲤鱼戏水》等;还有引入西画题材和人物肖像等能够表现汴绣工艺创新性的题材,例如西方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我国最大的人物肖像绣《邓小平》,以及作为友国礼物赠送给文莱国王的《文莱国王苏丹像》等。
1958年,开封汴绣厂正式成立。在厂子刚刚成立之初,除了幸存的寥寥无几的图样,并没有太多渠道提供样稿。于是,王素花带领厂里的职工除了自己亲手绘制样稿之外只能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去打听、拜访手工好或者是祖辈出身官宦的人家,寻访可能会留存下来的样稿。有时是买,有时是别人无偿赠送,就这样从一纸一片的慢慢累积起来。建国十周年时,王素花和各位女工一起献上的《清明上河图》,原稿在北京博物馆陈列。王素花就长时间待在北京,每天都耗在博物馆将原稿上的人物衣着、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一一记录下来,并去请教美术名家,研究样稿所含的美术知识,凭着本能在无原图对比的情况下在汴绣厂完成了这份贺礼,被大会堂永久收藏①。
汴绣工艺在题材上的传承和创新,不仅使得汴绣工艺在世人眼中更加超凡脱俗,也使得汴绣更上一层楼,逐步走向国际化[5]。
对于汴绣作品来说,针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法。在一幅作品中,针法的使用完全影响了物象的表现。因此,汴绣艺术工作者以实物作参照,观察动物毛发走向、植物生长肌理、结绳的纹理。在继承前辈留下的针法的基础上,取百家精华,将汴绣针法不断翻新。汴绣艺术最基础的针法是平绣和乱针绣,独有的针法有双面绣、编绣、打籽绣、缠针绣、钉针绣、盘针绣、蒙针绣等。其中双面绣包括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这两种针法,这是汴绣艺术中难度最大的两种针法。使用双面异色绣针法绣出的作品正反两面色彩不一,而双面三异绣针法更加令人赞叹,成品不仅正反两面色彩不同、所用针法不同,连图案也是不一样,“异色”“异针”“异样”,是以称为“三异”。
一幅汴绣艺术作品若针法运用恰当,便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了表现画面轻透的质感常常采用蒙针绣针法,绣制出的风景虚实对比强烈。编绣是绣制《清明上河图》期间发明的一种针法,主要用来绣制编制类物品,如纤绳、绳结、手工艺品等。缠针绣针法用于表现颗粒感突出、立体感强的对象,所绣图案饱满有力,如麦粒、花蕊等。一幅作品里通常要用到三种或者更多的针法,即使是同一个对象也要用到两到三种针法。就以常见的麻雀举例,鸟身上的羽毛以乱针绣针法绣制,根据羽毛的生长纹理,由内向外一层一层排列才能刻画出鸟羽的毛绒蓬松之感;鸟眼则采用打籽绣针法,粒粒结籽立体生动,将鸟的灵气凸现出来;鸟身上的花纹采用双面绣的针法。三种针法的交替运用加上线色过渡自然,才能将一只小小的麻雀生动的再现出来。
不同的针法作用于不同的对象,才能更大限度的还原图像。一幅汴绣艺术品的完成需要不同针法结合起来,参差运线,才能达到较画更佳,远看是画,近看是绣,灵动逼真的效果。
色彩是汴绣艺术作品创作中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是表现汴绣艺术品风格气韵的基本要素,传达了作品的精神和内容,激发了人们欣赏艺术品的情绪。早期,汴绣艺术受民间影响较多,黄河文明造就了北方人豪爽好客的性格和人们消灾避邪、祈福吉祥的心理,加之“黄为贵,红为喜,蓝为静,绿生命”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汴绣色彩在早期多用红、黄、蓝、绿这些基本色。强烈的对比,视觉冲击力强,感情热烈直接,所绣制的绣品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氛围。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在传承汴绣艺术的基础上绣工们开始不断创新,仍旧喜爱鲜艳的颜色,但已经开始出现色块和光影效果的处理,也开始学会将色彩叠加在一起从而形成另一种色彩,例如汴绣艺术品《向日葵》,样稿来源于西方绘画大师梵高。在绣制向日葵的叶子时,绣工将蓝色和黄色绣线参差运用,即出现了绿色的效果。画面整体更轻快、不沉闷,叶子看起来像是有生命一样,不像从前的绣品那样死板。
如今,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不满足于单调的色彩,在表达喜庆之外还有了别的需求,所以如今的汴绣在色彩观上与苏绣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高雅的格调,颜色淡雅质朴、过渡自然、层次分明,别有一番韵味。
在坊间,关于五大名绣有这样一句总结:“苏绣猫咪,湘绣狮虎,蜀绣游鱼,粤绣鸟禽,汴绣人物最传神。”②事物的发展是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的,汴绣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的存在也是如此,它与四大名绣互相借鉴又彼此区别。
在论述汴绣与其他四大绣种的区别之前,需要先明确其他绣种的特点。苏绣设色清淡婉约,很少出现红、绿等对比度较强的颜色。主要以双面绣为重,题材多选用金鱼、猫咪等安静温顺的动物,偶会选择江南山水和花草等题材。湘绣发源于湖南长沙,是楚文化的代表。湘绣题材以狮虎著名,兼有风景、神话故事等,喜用红、绿、蓝、紫等色调艳丽的绣线绣制,极富民间特色。蜀绣又称川绣,发源于川西地带。绣品的题材以金鱼最为出名,设色厚重。蜀绣自身最为特殊的特点是:绣品所选用的布料基本上是川西当地自产的红、绿、黑等有色绸缎,布料密实柔软,色彩光亮,其绣线也是当地特制的散线。并且蜀绣艺术善用明暗、光影来表现对象,绣品整体看起来鲜明生动、浑厚圆润。粤绣构图饱满,喜用颜色对比强烈的绣线绣制。色泽富丽,针步密集而短,多以龙、凤、麒麟等在民间象征吉祥富贵的瑞兽和神话故事作为题材,整体风格活泼愉悦。
汴绣艺术主要以单面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为主。追求端庄脱俗的意境,故在色彩的搭配上趋于苏绣,常选择清新淡雅的色调,极少出现艳丽刺目的色彩。题材多以书法名画为主,尤其以古代名画最为代表,后来随着人民大众审美的改变,汴绣亦扩大了题材选择的范围。就像业内流传的那样,汴绣人物是最为准确、传神的,因此汴绣工人曾为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文莱国王等绣制人物肖像。汴绣艺术追求真实和谐、古朴大气的画面感,成品基本上以座屏、装饰画、扇面等观赏性刺绣的形式呈现。汴绣艺术发源于中原地带,黄河文明奠定了厚重、博大精深的北方文化底蕴。汴绣在刺绣风格上更接近于绘画的特点,构图严谨大方,追求意境美,使之区别于江南绣品的灵巧和明快。汴绣艺术更倾向于端庄雅致的风格,在纤细中透着豪迈,这是其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不可磨灭的精神。
汴绣艺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借鉴、吸收了另外四大名绣的精华,并融会贯通。因此汴绣不仅有苏绣温婉、典雅的特点又有蜀绣活泼、明丽的风格,再加上结合了自身特殊的地域性特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改变,形成了针法细致、色彩古朴、装饰性强等独树一帜的风格。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所孕育出的汴绣艺术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时代变迁,艺术文化再生。汴绣艺术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见证了民俗生活和审美潮流的变迁,是民族精神文明的具象反映。汴绣针法细腻、色彩饱满。绣制出的花卉清新脱俗,典雅大方,动物植物更是虚实结合,形象生动。在汴绣作品中,对人物肖像要求更高,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一针一线都要求对人物精神风貌和神态刻画得十分精准,力求逼真。汴绣选材新颖,针法多样,设色精巧,使得成品较画更佳,引人注目。汴绣作为民间手工艺术品,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传承。虽然汴绣艺术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市场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却是供不应求。再加上,汴绣至今,年代久远,汴绣文物极易风化腐蚀,不易保存。所留存下来的可供后人研究的文献资料屈指可数,现代人们对于汴绣艺术的研究也门可罗雀,导致汴绣艺术在学术方面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没有明确的行规和政策,致使汴绣艺术市场目前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汴绣艺术工艺特色的重墨叙述,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汴绣的关注,让汴绣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注释:
①该事件是笔者采访王素花时,王素花大师亲口讲述的。
②这句话是在采访汴绣艺术传承人王素花时她曾提到的。这是在刺绣行业里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具体是出自哪里还未经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