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第500 万辆背后的数字密码

2023-09-19 09:56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23年9期
关键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文 / 本刊记者 甄文媛

2023年8月,全球首家累计生产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在中国诞生。比亚迪造车20年的坎坷、努力、成绩,一个中国汽车加速超越的典型样本,都被折叠进500 万辆这个里程碑式的数字里。

8月9日晚,一辆腾势N7 缓缓驶向舞台中央,比亚迪第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从100万辆到300 万辆再到500 万辆,比亚迪三年连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2000 万与500 万:规模加速命运齿轮转动

国内第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1 个月后,比亚迪迎来了自己的第500 万辆。在现代化工业中,在电动化、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数字本身代表的规模,意义重大。

规模化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工业设计的标志和里程碑。业内专家指出,制造业讲究规模和积累,上了规模,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可靠性,更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采购成本甚至物流成本。对于汽车这颗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全球顶级汽车品牌之所以强大甚至伟大,皆与其背后的数字密不可分,规模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家累计产销数以亿计。

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大数据贵比“石油”,使用规模的重要性,又为其增添了新的市场决胜意义。中国汽车品牌从一个又一个“百万辆”起跳,向着千万级、亿级不断沉淀,不断壮大。

建立强大的中国汽车工业,“大”本身也是强的底色之一。特别在新旧交替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规模的消涨之间,一个新时代已经开启。

2020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500 万辆,提前实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目标;2022年2月,这一数字突破了1000 万辆;此后的速度越涨越快,2023年7月3日,第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而第二个1000 万辆,仅用了1年零5 个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 万辆下线活动上表示,突破2000 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成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的地位,强化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的先发优势,并引领了全球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组织方特邀的新能源汽车优秀企业的代表,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廉玉波也参加了这一活动,与政府、行业组织领导,作为东道主的广汽集团高层,还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冯长军,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魏志玲共同登台启动了下线按钮。他们代表了2000 万辆背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先锋力量。从数据上看,这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中,比亚迪的占比接近四分之一。自2003年闯入汽车行业,从第1 辆新能源汽车到2021年的第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整整用了13年时间。

迎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春风,规模加持着比亚迪的命运齿轮越转越快。从“100 万辆到200 万辆”,比亚迪仅用了1年,再从“200 万辆到2022年11月的第300 万辆下线”,仅仅过了半年。9 个月后,比亚迪树起了对自主品牌车企意义非凡的第500 万辆新里程碑。

“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仪式现场激动地感恩员工、用户、政府、媒体和合作伙伴,还特别感谢了所有同行,并以现场展示和一支纪录片向同行、向中国汽车致敬。

比亚迪的500 万辆,是中国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2000 万辆的“势”,成全了500 万辆的快速达成。

一枝独秀难为春,曾经担心自己“熬不到春天”的比亚迪,得益于中国汽车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共同“造势”,在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上百花齐放,才有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每一个中国品牌的乘势而起,书写各自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有了这2000 万辆,才将有中国汽车一个又一个“500 万辆”纷至沓来。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新赛道上的规模壁垒,以及由规模带来的竞争优势势能,正越积越高。

从100 万辆到300 万辆再到500 万辆,比亚迪三年连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70%与9426,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正向循环

近两年,突飞猛进的比亚迪备受各方关注。“但是为了这两年,我们准备了二十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如是表示。

比亚迪近年来产销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看准大势的前提下,找准了正向循环的抓手——执著地加码技术创新,让技术与规模、成本、研发等形成增强回路,并对技术体系进行了强有力的垂直整合,在时间的长河里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遇。

全新产业里总是充斥着大量的技术路线抉择,每一次都无疑一场押上全部身家的“豪赌”,而每一次都能选对的则是少之又少、幸之又幸。

从目前看来,比亚迪是“幸运”的,之所以幸运,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将自己的选项变成产业这道选择题的正确答案。

早在2002年,比亚迪认准了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开始在动力电池技术上大量投入,即便在三元锂电池一度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主流技术路线的那些年里,也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寻找突破口,终于在2020年刀片电池上市后,很快让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重回第一把交椅。

2003年,比亚迪开始了对插电混动技术的研发,是国内在这一领域做得最早、也做得最久的车企。在国内,纯电车型长年霸占9 成左右的市场份额,比亚迪的插混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2008年,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3DM,搭载了全球首创的DM 混动技术。此后的10年,却如漫漫长夜,尽管DM 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市场上还是看不到曙光,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车企内部开始摇摆,“差点就走不下去了”。彼时,王传福力排众议,坚持“赌一把”,并且“愿赌服输”。

还好没放弃,转机就出现在2020-2021年。2020年,比亚迪的插混专用发动机、EHS 电混系统、插混专用刀片电池三大核心技术迎来了突破和应用。DM-i 超级混动技术仿佛横空出世,带动插电混动车型从非主流逐渐向市场主流迈进。

比亚迪在技术创新上的“执著”带来的成果,不是一两个抉择的故事能够讲清。如果一定要进行量化,专利数、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是重要指标。

近日,企查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 强企业榜单》显示,比亚迪以突出的专利优势拿到了三份榜单中的榜首位置,有效专利总数达到9426件,实用新型专利3997 件,发明4368 件。王传福透露,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比亚迪会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 项专利授权。

比亚迪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研发“军团”,为技术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数据显示,比亚迪的研发团队人数已经从成立之初的二三十人,增长了两千多倍,超过9 万人分布在11 大研究院里。2023年,又有3 万多名应届大学生加入比亚迪,其中81%从事研发工作。

对技术创新的持续大笔投入,是比亚迪取得当前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技术研发上,我们累计投入了上千亿资金。”据王传福介绍,在最近的12年,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净利润的3 到4 倍。

即便在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降的2017年到2019年,特别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亿元的情况下,比亚迪仍在研发上“咬牙”投入了84 亿元。

比亚迪的500 万辆,是中国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2000 万辆的“势”,成全了500 万辆的快速达成。

艰难决策的背后,王传福的决心无比坚定:“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我们没有犹豫,技术自研是我们的坚定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数十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汽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不断攻破技术壁垒,并在新赛道上筑起新壁垒。在比亚迪,它是庞大的“技术鱼池”;在奇瑞,它是尹同跃口中“1 米宽、1 万米深”的技术护城河;在吉利,它不止是那道耀眼的“银河之光”……各家策略与打法各不相同,却共同计入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绩单:在核心技术及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已经占全球的70%,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全球有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在这一领域,中国汽车不仅大,而且强。

53.8%与400 万,中国汽车共同的压力与挑战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1-7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3.8%,比去年同期上升6.1 个百分点。

一路向上,勇往直前。中国汽车品牌虽然走得有快有慢,各自距离有近有远,却共同朝着中国汽车崛起的大方向,络绎不绝。

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开始在各个细分市场展开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紧凑型轿车、紧凑型SUV、中高级轿车、中高级SUV……各销量榜单上的中国品牌越来越多,排名也逐步靠前。

以表现较为突出的比亚迪为例,秦PLUS、宋PLUS、汉、唐、海豚、元PLUS 在各自的市场有1 万-3 万元不等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等一系列优势的加持。就在第500 万辆下线的一周后,比亚迪发布了全球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及其核心专属技术DMO 超级混动越野平台,首搭DMO 的超级混动硬派SUV 豹5、还有豹8 概念车“SUPER 8”以及豹3所共同构成的“583”硬派家族同步惊艳亮相,比亚迪完成了全品牌布局。

在传统燃油车腹地A 级车市场,比亚迪以增配降价方式力求“油电同价”,秦PLUS DM-i 2023 冠军版更是将价格下探到10 万元以内,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合资车企的护城河正逐渐失守。2022年,比亚迪销量超过丰田,仅次于大众在华销量,从顶级跨国车企的中国市场份额中抢过一杯羹。

传统优势外资品牌并不会甘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尽管中国汽车品牌让世界看到了何为大江东去、风起东方,而外资品牌用他们的全员重视、观摩、学习等相对低调的转变行动,亮出了在中国市场大反攻的信号。大象一旦转身,爆发力也相当惊人。

53.8%,守住这个刚刚过半的数字背后的半壁江山并继续扩张,是中国汽车共同的压力与挑战。

在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出口近两年正以翻番之势快速增长,一路超越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德国跃居第二,并在今年上半年超过了第一大出口国日本。据中汽协统计,1-7月,中国汽车出口达到253.3 万辆,同比增长67.9%。业内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达到400 万辆。

从2021年启动乘用车出口业务的比亚迪,比以往更能体会中国汽车这个标签在海外积累的势能,以及中国车企这些年为此付出的努力。

在国内,汽车有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和中国自主品牌之分,在大多数海外用户的眼中,也只是笼统地将汽车分为中国汽车和某国汽车、某系车。

无论是53.8%,还是400 万辆这个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目标,中国汽车携手并进,是面向世界汽车激烈竞争的必然之选。

比亚迪第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曾播放了一支由比亚迪员工代表和全球车主共同唱响《海阔天空》的视频,里面用特写镜头展现了一个个比亚迪一路走来的困境与当时的各种负面新闻,坦然地把自己跳过的坑、出过的问题一一展示人前。

擦亮“中国汽车”这张名片,是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所有中国汽车品牌的责任与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风险与挑战,未来也一个都不会少。

一路向上,勇往直前。中国汽车品牌虽然走得有快有慢,各自距离有近有远,却共同朝着中国汽车崛起的大方向,络绎不绝。

猜你喜欢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元PLUS
比亚迪“出海”
汽车的“出卖”
比亚迪宋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3D 打印汽车等
汽车就要飞起来了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