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要下足“真”功夫

2023-09-19 20:50吴汉钧
铁军·国防 2023年8期
关键词:真情调研群众

吴汉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下足真功夫,不断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真情对待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开展调查研究,首要的是真情对待群众。真情对待群众,就是要感情上贴近群众。“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在调查研究中,要始终关注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始终关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真情对待群众,还要在工作上尊重群众。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在真心实意向人民请教中拓展工作视野、丰富实践经验,在倾听人民呼声、虚心接受人民监督中进行自我检视、自我教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增强工作本领。

真诚听取意见。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良方妙策,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调查研究,要真诚听取群众意见。首先要“身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意见是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要扎下去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与群众零距离坐、心贴心聊,找准问题、对准靶子。其次要“心入”。既“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与最基层的干部职工、最广泛的党员群众开展面对面交流,听真话、察实情,从不同侧面、角度、层次,倾听呼声,听取意见,既听“赞扬声”,更听“抱怨声”。党员干部只有放下架子,不打官腔,和群众“唠家常”,以尊重、平等、信任的态度,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掌握最全面的情况,输入最本源的信息。要直击问题的“痛点难点堵点”,哪里反映问题最突出就到哪里,哪里的群众意见最大就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存在明显的短板就到哪里,让自己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

真心解决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准星”,调查研究必须“奔着问题去”。少数干部调研作风不实,有的习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一趟调研下来“鞋不沾泥、衣不沾灰”;有的喜欢走“经典路线”,“表演”看得多、问题研究少,调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群众颇为反感。我们必须始终承认问题,保持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问题面前不回避、不绕弯、不躲闪。善于从最基层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从田间地头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坚持問题导向,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及时研究、及时拿出对策。聚焦问题清单,落实责任清单,明确任务清单,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整改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金点子,做到“解剖一个案例、解决一类问题”,推动问题得到破解、调研取得实效,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烦心事和揪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真正推动工作。调查研究重在“磨”。做调研后要认真研究,不断分析琢磨,研究打磨,仔细揣摩,及时复盘整理,梳理总结问题,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工作整体推进、事业全面发展。要强化敏锐意识。调查研究工作涉及主体多元、问题多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好“小浪花”就可能酿成“惊天浪”。我们要以一叶知秋的敏锐,在细微处见真章、看全貌,及时捕捉基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做到看问题有高度、有深度,抓工作有速度、有力度,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实效性。要强化系统思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既整体把握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要强化效果导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研成果,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空对空”,不能搞调研实践“两张皮”,必须抓好成果运用。唯有从理论高度落到“接地气”的实处,让“查”以致用,调研工作才算真正落地,从而完成从前因到后果的工作闭环,真正达到掌握规律、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

(作者系盐城市大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尹礼顺)

猜你喜欢
真情调研群众
我用真情守护你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以心换心见真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真情扶贫见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