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现代属性及其危机

2023-09-19 20:55肖圆圆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现代人手稿

【摘要】现代性的二律背反是人类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共存,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共生,这导致了人的现代性危机。关于现代人的属性和危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了最初探源。现代人拥有个体、社会、劳动、生态四大基本属性,面临着对生命的叛离、对审美的背离、对劳动的偏离、对环境的逃离四大严峻危机。

【关键词】现代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35-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22

现代人恰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希冀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身的“源”和存在的“根”。现代性文明赋予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为人类打造充满野心的未来。在这个现代性的困顿之境中,人类得到的究竟是自我的实现还是灵魂的迷失?是重获新生还是又一次堕入深渊?在放映了一幕幕的现代性实践困境和理论纷争电影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目前现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现代性给现代人带来的不是“成就”和“救赎”,而是“分裂”和“迷失”;不是“真谛”和“确证”,而是“假象”和“对抗”。在现代性危机下,人类如何突破重围,超越藩篱的问题,便是人的自我实践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人的现代性危机做了最初探源,在《手稿》中寻觅人的现代性危机密码,为现代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探明方向。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现代属性

马歇尔·伯曼对“现代性”概念做出概括性诊断,现代性环境使我们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摧毁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切”[1]。罗伯特·皮平不断追问“真正的自我决定是否可能”[2]的问题,进而觉察到复杂莫辨、争议不断的“现代性”问题的实质。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则对“现代性”进行了概念区分,他在《自由主义的终结》中认为第一种现代性是科学技术的现代性,是短暂的、物质的现代性;第二种现代性是意味着人类解放的现代性,是永恒的、冲突的现代性。总而言之,如今人类的现代属性绝不是解放属性,而是面临着精神病痛、丧失自我持存的属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界定的人的现代属性则主要体现在个体属性、社会属性、劳动属性和生态属性四个方面。

(一)个体属性:人主宰自己的生命

“认识你自己” ——这个从两千多年以前就深深困扰着古希腊哲学家的问题,到如今还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解答。“认识你自己”的实质就是“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承认人的存在,才能继续追问“人何以存在”。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主观地将人的存在进行“形而上”或“形而下”的设定,都无一例外地脱离了历史发展的现实,或是把人设定为抽象的、虚无缥缈的概念,又或是把人设定为最简单、最基础的自然物质。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黑格尔创立了“绝对精神”,承认人是能动的人,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奈何他把人仍然归结为空洞的抽象物。费尔巴哈高扬“自然人”的旗帜,把独立的、现实的人看作是人的真正存在,但他的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发生冲突,无法解决两者矛盾的他渐渐退出了哲学的主阵地。马克思同时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存在的界定,在《手稿》中他为人赋予了崭新的个体属性:“人是特殊的个体”“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人是“现实的、单个的存在物”[3]188。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充分有能力超越动物的本性主宰自己的生命,以便“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189。

(二)社会属性:人与人的融合

黑格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统治地位,用“类本质”概念完成了哲学的又一次变革。费尔巴哈打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宣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披着新外衣的旧宗教,仍然是一种虚无。这一观点引起了当时对黑格尔哲学陷入怀疑的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在评判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后,毅然决然地转向了费尔巴哈的立场。马克思欣然接受费尔巴哈的著作,在写作《手稿》时使用了费尔巴哈“类本质”“类生活”等哲学术语,同时马克思又对费尔巴哈进行了超越。在费尔巴哈那里,作为个体的人仅仅是自然的、感性的、脱离社会的“类存在物”,他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社会关系予以确证:作为个体的人既是历史运动的結果,又是历史运动的出发点,整个历史运动的普遍性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他为个体的人打下社会属性的烙印:“个体是社会存在物”,人是“总体”“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3]188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个体存在才合乎人性。

(三)劳动属性:人本质的规定

人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学术界众说纷纭,无法达成共识。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规定:人的本质属性就是劳动实践。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分娩时的阵痛”。人的属性是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是指人自身存在的所有特性。单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无法把人与其他动物进行根本区分,这时就要正确把握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才是稳定的、深层次的,体现“人何以为人”的依据。人是自然界的杰作,人源于动物界,同时又脱离了动物界。完成这一伟大超越的力量不是神,也不是上帝,是人自身劳动的结果。黑格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但他仅仅承认精神上的抽象劳动。在他看来,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本质进行全新界定,虽然他运用了费尔巴哈的旧术语,但术语运用的意义却实现了超越。他把人的本质定义为“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实践,处在劳动实践当中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形成,指明了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归宿。

(四)生态属性: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通过追溯《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源头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并不是直接建立起他的生态观,而是克服了黑格尔的精神外化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直观消极自然观,逐渐形成科学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生态属性,是构成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出发点。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拥有自然力、生命力的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3]209;另一方面,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3]211,是受动的存在物,世界上不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因此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自然界是人的客观对象,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共生的统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逻辑主线是把自然放在首要位置,承认自然制约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158。并且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由于受人活动的影响,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被赋予人化自然的特殊含义。“人化自然”是指,自然界的改变以人的实践为中介,人的本质在自然中被实现。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內在一致性,现代人类的文明程度才能不断跃升。

二、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的二律背反就在于,就其初心来说,是要锻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就其后果来说,人类被迫卷入现代的“潘多拉魔盒”,泯灭了自身,并与“崭新的自我”彻底决裂,以至于陷入无法自救的、深深的绝望当中。人的现代性危机就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危机。失魂落魄的人类已经迷失在“人是什么”“人何以存在”“人以何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当中。如何“成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相对来说“自由自主的人”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反思。人的现代性危机在《手稿》中具体表现在人对生命的叛离、对审美的背离、对劳动的偏离和对环境的逃离四个方面。

(一)人对生命的叛离

作为一种难以逃脱的宿命,现代社会将人类划进了“理性人”“现代人”的范畴,给人们以无限想象和空间。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趾高气昂地存在,正是因为它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本以为挣开旧秩序的钳制,人们就可以充满活力和精气神。但没想到的是,现代文明给人们制造了一个更加诡异的圈套,“叛离态”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表征。现代性的“分离”机制,把社会分为基本的两大阶级,导致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屈从和对生命的叛离。现代性所造就的所有,导致工人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工人的非常态表示深度谴责。现代社会的工人不再以生命为依托,而是被贴上最贱的商品标签,活成了乞丐,变成了机器,沦为了牲畜,他们“完全放弃一切自由”[3]119“像每一匹马一样”[3]124“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生”[3]122。本以为脱离动物性的人类,在现代社会可以脱胎换骨,犹若新生,事实证明,现代社会对人类的压榨更变本加厉。这种视生命如草芥、漠视人性的现代文明究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在“强制进步”的现代文明中,由于个体生命的不堪一击,人们只好自欺欺人地忍耐、逃避、逆来顺受,更遑论积极的生存策略。

(二)人对审美的背离

想要拯救人格和审美的目标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进行的最大骗局。宣称“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一旦进入现实场域就原形毕露,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所支配的现代人野心勃勃,无休止地追逐欲望和满足,早已把“成为健全的人”的愿望抛之脑后,渐渐迷失方向、丢失本心,社会财富充盈的背后掩藏着扼杀美、背离美的事实。

在《手稿》诞生的19世纪40年代,迅猛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巨大成就感和愉悦感,使人们想要征服自然、征服世界的欲望更加强烈,导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日益滋长。在这种极为恶劣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形成了一个“日益腐败的自然界”[3]225,背离了万物和谐发展之美。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阐述了工人为了维持生存,审美观发生扭曲,而且还批判了资本家在追求物质财富时,游离于审美之外的现象。首先工人为了生计,挣扎于生存的边界,他们的眼睛里“囿于粗鄙的实际需要”[3]191,看到的只有苦难,无法生成美。其次利欲熏心的资本家一心追逐物欲享受,他们的眼睛也无法成为培育美的土壤。毁灭美的根源就是现代社会,更具体的说是资本毁灭了美。

(三)人对劳动的偏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劳动原本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们带着兴趣和热情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幸福生活。但是进入现代社会,马克思发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倒,物的升值伴随着人的贬值。他在《手稿》中基于国民经济的现实,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重要支撑。人对劳动的偏离表现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工人生产得越多,拥有的产品就越少,导致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劳动使工人受尽折磨,成为工人极力想摆脱的对象,导致工人与劳动的异化;劳动作为人本质的规定发生了异化,导致工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由于人的本质只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会实现,导致人与人相异化。“消费主义”“工具主义”“个人主义”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异化劳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常态,导致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消失殆尽。个体被强制依附于他人存在,成为受资本家支配的“非个体”的存在,甚至被贬低为“社会性动物”。现代人这种被迫贱卖劳动的方式只会让自我牺牲,最终让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被深深埋葬在现代社会这片贫瘠的盐碱地下。

(四)人对环境的逃离

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狄更斯评价这个时代是最好的、充满智慧的时代,但是同时这个时代又是最坏的、充满愚蠢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让人类想要逃离这个乌烟瘴气、满目疮痍的环境。

马克思创作《手稿》时正流亡巴黎,他已经意识到现代社会不仅招致非人的生活,而且无止境地掠夺资源和破坏环境,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害。自然界“日益腐败”,空气被“文明的污浊毒气”[3]225污染,工人过着牲畜般的生活,朝不保夕,遍地都是“肮脏”的狼藉。在与《手稿》创作的同一时期,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描写到,由于工业的发展,砍伐森林、开采煤矿、空气污染甚至成了灾难。肺结核、猩红热、伤寒、热病频发,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健康,一副骇人图景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占据《手稿》重要篇幅的“异化”理论,不仅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现实,还具有生态哲学意蕴。由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的冲突,自然界被异化为人类掠夺的对象。

三、结语

无须讳言,现代社会是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以特有的先天性优势,装出一副十分天真单纯的面孔,许诺人们一个明媚的未来,诱惑人们前赴后继地为它鞠躬尽瘁。人们堕落和沉沦在现代社会中而不自知,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早已深深扎在现代社会的泥潭中动弹不得。现代社会以其巧妙的灵活性和睿智性控制人类,使人类自我背叛、自食恶果。卡尔·雅斯贝尔斯讨论了人现代性危机的出路,那就是人的“在场”;福柯想要重新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提出了“生存美学”理论,关爱自身就是其核心所在;雅斯贝尔斯也提出两个“成为人”的理想,他们都在努力寻找化解人的现代性危机的钥匙。

现代人的物欲刺激弥漫了整个世界,他们把消费主义奉为圭臬,通过奢侈消费和时尚消费标榜自身的价值和档次。在现代社会中效用、利益成为他们衡量事物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人与他人、人与劳动、人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平面化”,他们单纯地认为所有关系都可以通过对接物质利益的链条就能达到和谐。事实上人类世界早已被欲望裹挟,理想和价值被效率和务实所取代,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也被吞没在人性的失落之中,错失了本真的自我。拯救现代人的人性危机,就需要我们唤回曾经被遗忘的存在。审视并反思自身,拥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同,明确目标、担当使命、定位角色。以小见大,戳破现代人虚假自我认同的泡沫,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重返人性本真的皈依之所。

参考文献:

[1]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

[2]皮平.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主义:论对欧洲高雅文化的不满[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9-18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肖圆圆,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现代人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现代人的避难所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