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鸣一 高亿平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进行了“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和构建。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先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思政体系中,接着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后,总结了探索和构建“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一些思路和实践借鉴。
[关 键 词] “双文化”元素;艺术设计;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137-04
在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意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科学构建和实践“双文化”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理论基础
艺术设计类课程作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性和美学性的课程,其思政教育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时,应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意味着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时,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教师应该注重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1]。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二)课程思政要贯彻“教育为了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时,应该贯彻“教育为了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时,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拓宽自己的人文视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综合型人才。[3]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更加深刻地领会课程思政的要点。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置身集体去探讨,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机会,[4]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要贯彻“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原則
在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时,应该贯彻“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原则。这意味着应该将思政教育与艺术设计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类课程中,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实现艺术思政双重目标的达成。为此,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体系要全程贯穿思政教育,增强课程思政效果。[5]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操作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四)课程思政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时,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同时,为每位学生制订个性发展计划,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并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二、“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双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了解这些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融入“双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
艺术设计类课程虽然重视实践,但也需要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支撑。通过融入“双文化”元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类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7]这样才能引领学生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融入“双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8],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双文化”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融入“双文化”元素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挖掘“双文化”元素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体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9]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过程。在文化传承方面,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发展。在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师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创新设计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创新。
2.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对话。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孤立的,而是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可以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和交流。因此,在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传统文化主题的时尚元素、艺术品、服装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品,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因此,在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时,我们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思考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例如,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可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指导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让他们在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从而创造更具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二)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开发
1.明确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它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
(1)知识: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感知和认同。[10]提升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兴趣。(2)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的创新能力和意识。(3)态度:增强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和认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完善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在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考虑我校自身的“国钧”文化元素。具体来说,可以选择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它们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了解和传承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当地的常州传统节日习俗、常州民间手工艺等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特点,增强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选择常州的乱针绣、留青竹刻等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3)校园“国钧”文化元素。校园“国钧”文化元素是学校自身的特色文化元素,如校训、校歌、校徽等。这些元素既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将学校的“国钧”文化元素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特点,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之一。在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创新性和融合性的教学方法。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可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创新性的教学资源。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等等。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學习课程内容。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融合性的教学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设计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作业评估、实践评估、综合评估等。评价学生在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合方面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等。这些评价方式应该融合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双文化”素养和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1],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学校应该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建立一套符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保证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
(四)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实践探索与效果评估
(一)实践探索
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更需要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探索。
1.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例如设计主题、设计元素、设计手法等,让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课程实践中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同时,也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沙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取向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一步推动“双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
2.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艺术设计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设计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可以通过设计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文化传承等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3.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与个性发展的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10]例如,可以通过小组研讨、作品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升其综合素质。
4.注重艺术设计类课程与评价机制的统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评价指标的科学设置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应该注重课程评价与思政教育的统一,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评价的考核体系中,让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的同时,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效果评估
检验“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效果,需要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检验“双文化”元素融合的效果。
2.课程评价。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检验“双文化”元素融合的效果。
3.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检验“双文化”元素融合的效果。
4.学生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馈,检验“双文化”元素融合的效果。
六、结论
将“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长期任务。这需要学校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双文化”和艺术设计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以保证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为了更好地实现“双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体系,我们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制订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与行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指导,培养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在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和探索,以推动“双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综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立波,曹志鸿,李厚佳,等.思政元素融入數控实践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3(4):145-148.
[2]张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3]姜琳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4]敖政,陈祥,赵佳福,等.“家畜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28):89-92.
[5]王晶晶.中职英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J].校园英语,2022(5):142-144.
[6]陈志高.探析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困境与突破[J].语文课内外,2019(23):191.
[7]毕雪微.基于“互联网+”构建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30(3):101-103.
[8]王园.中华美学精神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美术文献,2022(8):119-121.
[9]刘璐.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J].中文信息,2018(2):268.
[10]张苏芸.关于陶行知教学思想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2(21):151-153.
[11]黄穗.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J].才智,2011(24):104.
◎编辑 马花萍
作者简介:薛鸣一(1984—),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二级技师,研究方向:动漫设计、游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