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瑛 胡大妹
千里赣江浩浩荡蕩,奔流不息。赣江由章江、贡水合流到万安县城,在不足百公里内却有十八个险滩,最险的当数最后一个滩——惶恐滩。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作《过零丁洋》是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从南北朝的郦道元起,至清代的王士祯止,以惶恐滩为咏叹对象的文人俊杰多达69人。
惶恐滩,已然成为千里赣江上的一个文化意象和人文坐标,过往的人们读到的是川流不息的故事和感叹。
千年古城万安,据传因辟地得石符一帖,上有八分书云“地界两州,神秀所幡,更为都邑,万民以安”,故名万安,境内拥有全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县级古城墙、全省最大的水利枢纽以及千里赣江风景最美的万安湖国家森林公园。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在此行吟流连,留下了众多名篇佳句。
以千年历史的时间为经线、以赣江的十八滩为地理纬线,在万安这方神奇山水和千年古城间,形成了以“乐观豁达、开放包容、不畏艰险、知难而进、忠义爱国、自强不息”为精髓的“十八滩文化”。
位于惶恐滩头的百年老校万安中学,以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培育时代优秀人才为使命担当,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理念,完善办学思想体系,深耕特色学校发展,探索出了“全员育人的大德育特色”“科研制胜特色”“自主教育特色”的三大融合,将“十八滩文化”的精气神融入育人工程,全力擦亮“十八滩文化”育人品牌。
注重引领 环境育人
万安中学把创建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计划,驰而不息做好“十八滩文化”育人兴校工作,成立由万安县教体局党工委书记、局长,万安中学党委书记郭建民任组长,万安中学校长邓永来任常务副组长的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全方位推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过程中,学校全面谋划、部署“十八滩文化”育人工程,“十八滩文化”已成为学校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旗帜,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最好实践。
记者走进万安中学,看到每处景、每块地、每面墙,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展示着“十八滩文化”精髓;每节课、每个节日、每次活动,都激荡着文化育人的强劲脉动。
学校以“十八滩文化”为落脚点,构建独特的学校文化,分别在光华楼、主干道、教学楼、广场等地方,精心设置了十八滩精神文化墙、十八滩文化广场、惶恐滩诗词苑、十八滩文苑、十八滩健身广场、十八滩红色长廊等文化景观,就连校园内的灯柱都挂上了与十八滩相关的诗词牌匾。在这里,抽象的“十八滩文化”以具象的方式固化于师生内心,让师生真正与文化结缘,时刻吮吸文化琼浆、呼吸文化空气。
矗立在升旗广场正对面的光华楼,是学校的中心点。“十八滩文化”精髓用醒目的红字标注在光华楼外墙的一侧,另一侧是写着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几行大字。
2023年2月23日,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评估考核组来到万安中学。在光华楼前,专家问担任讲解的高二(1)班学生黄晨祎:“在校训‘自昭明德、自珍砺学中的‘自昭‘自珍各是什么含义?”
黄晨祎自信地告诉专家:“‘自昭就是要彰显自己、展现自我,‘自珍就是要自尊、自重、自爱。”
这个回答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也从侧面印证了学生在“十八滩文化”熏陶下的成长。
在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美丽校园内,看到活跃的身影、灿烂的笑脸,听到琅琅的书声、悦耳的歌声,“十八滩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人生路上好学、善思、敏行。
立足校本 课程育人
在校本课程陈列室,学校编写的29册校本课程整齐排列,其中13册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课程,13册是红色、绿色、古色地方本土文化课程,3册是德育序列课程。
自2013年以来,学校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从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框架、拓展学校素质教育外延的角度考虑,坚持不懈地探索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出审美情怀、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山水情怀等一系列“十八滩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全部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系列专题活动,增强学生对“十八滩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自主。
邓永来翻开《中国民间美术——万安农民画》介绍说:“开设农民画校本课程,目的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学习民间艺术。有画农民画传统的万安人,有责任把这种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掌握这门民间绘画技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万安的地域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学校还开设了“食育”选修课程,让学生到食堂学习制作万安鱼头、窑头豆腐、百嘉冬酒等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传承和弘扬美食文化。
伴随《古色万安》《万安红色歌谣》《万安地理》《八十农民上井冈》《惶恐滩诗词集》等精品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十八滩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活跃在课堂内外,成为万安中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形成范式 课堂育人
2023年6月15日,高一(4)班38名学生坐在光华楼的校本课程陈列室,徐莉荣老师正在上历史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交流的时代潮流》。
2015年学校启动以“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学品质”为目标的“课堂大革命”,融合“十八滩文化”精神内涵,创造性地突破课堂改革瓶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三四课堂教学范式”——贯彻“二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执行“三个1/3”(教师的讲不超过一节课时间的1/3、学生的练不少于一节课时间的1/3、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或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接近一节课时间的1/3)的核心策略,有序落实“课堂四步走”(独自走、结伴走、跟着走、往高走)的跨越。“四步走”各有侧重:“独自走”自力前行、自主探究,“结伴走”并肩向前、合作学习,“跟着走”教师引领、归纳总结,“往高走”触类旁通、巩固提升。
徐莉荣老师上的这堂课,应用的正是这种范式。它跟以前的课堂不一样,学生陈笑对此体会很深:“以前你坐在那里,可以一直听,甚至开小差、打瞌睡也行;现在各个环节你都要投入、都要参与,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连开小差的时间都没有。”
徐莉荣老师也深有感触:“这种范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学生的积极性在被调动起来后,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了。当然,对老师的挑战也加大了。”
这种课堂教学范式,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范本。“新授课、复习课怎么上,你可以在范例中找到借鉴;教学理念在这里怎么体现,你可以在活动论坛里找到答案。”一名年轻教师说。
学校以“科研制胜”的文化氛围引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定期开展“三字一话”评比、讲题比赛、片段教学比赛、自主大讲堂、十八滩大讲堂、课题研讨等活动,这种“以研促教”活动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三四课堂教学范式”在全校推广应用五年来,师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能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学校教师获全国优质课教学竞赛二等奖1次、获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学竞赛一等奖31次,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58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达百余篇。学校创立的“358教师成长模式”(3年成为合格教师、5年成为骨干教师、8年成为名师)加速了教师的成长,好学善研的教师不断涌现,多个省、市、县级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
突出主体 活动育人
翻开万安中学校刊《五色云》,从中可看到一群富有文学才情和文化修养的新时代学生,他们或以文字畅谈古今,或以诗词抒情达意,或讲述一段动人故事,或谈论青春寄语。
学校教研处组织的“十八滩文化”系列书籍读后感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高二(1)班学生鄢嘉颖在《赣水悠悠十八滩,且行且吟且心安》中写道:“赣水悠悠,千年文化乘舟而来。生生不息,滋养丰厚的根与魂,使得‘十八滩文化在波涛汹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优美的文字,充沛的感情,为她赢得了征文活动的一等奖,文章被刊发在《五色云》上。
漫步万安中学校园,人人都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青春气息和斑斓多彩。23个与“十八滩文化”相关的体育类、文艺类社团活动亮点纷呈,丰富着学生们的校园生活,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主成长的空间”的育人理念在这里落地、见效。
音乐教师游平男用“质的飞跃”概括学校文化艺术方面发生的变化:“教学设施投入加大了,增添了两台钢琴,音体美等科目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器乐、声乐、话剧社团的活动丰富了,校园艺术节的质量提升了。”
体育教师刘美婷感触更深:“以前的体育课,男学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女学生是‘只要不让我出汗就行;现在,学生不但上体育课积极,还在课余主动参与体育训练,遇到技术难题还主动向老师请教,每节课都达到了‘会了—乐了—开心了(出汗了)的教学效果。”
学校以大德育为目标,健全了德育组织网络,以“十八滩文化”素养教育为特色,以自主教育为抓手,抓好“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四条主线;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班主任的薪火相传,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学校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以主题教育为载体,重视规矩意识、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开拓德育途径,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培育学生乐观豁达、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健全人格和爱国敬业的高尚品德,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研学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了康克清博物馆、红色罗塘、井冈山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开展了万安乡村旅游、万安鱼头制作、徒步三十里等系列活动,感受“十八滩文化”中的秀美山水,从红色、绿色、古色文化中砥砺奋进力量。
郭建民自豪地说:“文化育人兴教,改善了硬件设施,美化了校园环境,浓厚了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的内涵品质。万安中学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绿色学校,一所百年老校正以旧貌换新颜的样式屹立在十八滩头。”
2023年4月12日,江西省教育廳公布第三批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名单,万安中学成功入选。
走过百年历程的万安中学,带着江西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的新使命、新追求,在“十八滩文化”的浸润和激荡中不断超越、勇争一流,犹如一艘满载梦想与希望的文化之舟,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奋楫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