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壶《枯木逢春》的创作寓意

2023-09-18 07:40桑崧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花器壶把紫砂壶

桑崧杰

紫砂壶,来自于宜兴民间,服务于老百姓,但又有着超高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是集大俗与大雅于一身的民族工艺品。大唐盛世,丝绸之路将精美的瓷器带去了欧洲,现在欧洲的陶瓷艺术发展得非常迅猛,其美学理念甚至反过来影响着中国的本土陶瓷。清朝康乾盛世,紫砂发展空前盛大,一度远走南洋,外销欧亚,但即使这样,紫砂依然是我们民族的专属,并没有被国外仿制,究其原因还是紫砂泥的稀缺。很多地方的泥土成分中都有硅、铝、氧,这也是陶瓷的主要成分,即使是合成技术也容易实现三者的结合,所以陶瓷原料的制作并不复杂,但是紫砂泥就不一样,无论是它复杂的组成成分,还是特殊的分子结构,都决定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因此即使是现在,紫砂也依然是江苏宜兴的最为正宗,只有这里的矿石泥料是最完美的制作紫砂壶的原材料。

紫砂泥的优越性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首先特殊的分子结构决定了紫砂壶在泡茶方面的功效是任何其他茶具所无法比拟的,它贮水不馊,它能存储茶分子,它富含铁离子,有养生功效……紫砂任何一个特质拿出来都能完胜其他茶具。在造型方面,紫砂壶也是不落人后,它时而雍容华丽,时而简约大气,时而富丽堂皇,时而端庄雅绮,在紫砂壶的造型中有宫廷皇室的繁琐华贵,也有江湖儿女的不拘小节,更有乡野自然的清新瑰丽,任何你想要的艺术效果在紫砂壶上都能得到呈现。在工艺方面,紫砂壶有千年历史背书,更是一马当先,向世人展示了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扎实的技艺基础。现在,紫砂壶作为宜兴当地的特产,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工艺,都达到了巅峰境界,造型更是非常完善,无论是几何器还是花器,都有着蓬勃的发展,代表作更是代代流传,《枯木逢春》就是紫砂花器的佳作之一。

紫砂壶造型众多,但圆器是根本,很多花器都是在圆器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并且这种变化要有线条走势,要体现线条的变化、块面的无缝衔接。本文介绍的花器作品《枯木逢春》是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来进行壶艺创作,壶是写实的,树木是夸张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手段共同演绎了这一花器壶,惊艳世人。在壶型中,线条变化节奏快,块面凹凸转折有度,器型的刚柔、敦实都有所体现,平稳中带着端庄,极具艺术美感。

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劝学篇曰:“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意思是说枯木到了春天可以再次发芽生长,但人生不能重来。以此劝谏人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枯木逢春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春去秋来,暑来寒往,四季更迭,冬天是死亡与枯萎的季节,相较而言春天则代表了希望与重生。花草树木都遵循着自然发展规律,在冬天呈现枯萎凋零的状态,春天来临时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迎来重生。中国人历来比较含蓄,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不明白地说出来,喜欢用一些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因此“枯木逢春”四个字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生命是不屈不挠的,遭遇困境时,只要不放弃希望,依然勇往直前,就能像冬天枯萎的树木一样,在春天迎来人生的曙光。

紫砂壶造型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结合,是紫砂花器的一大鲜明特色。自古以来,艺术创作就不是单一的独立行为,尽管材质、工艺都有所不同,但互相包容一直是民间手工艺术的特质,并且他们在文化的审美意趣上都有着共同点。紫砂花器在紫砂壶中巧妙搭配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形象,极大地拓展了当代紫砂艺术的想象空间。花器创作,既要能够对传统工艺精准掌握,又要能对造型进行完美无瑕疵的设计,更要将造型、功能进行结合。作品《枯木逢春》就是以枯木逢春这个成语为创作中心,并展开创作的,全壶以原矿段泥制作,以树木枯萎的树皮为壶表装饰,并仿造其枝干形态,运用艺术的手法呈现为一个集合了壶身、壶嘴、壶把、壶足、壶盖、壶钮的整体,充满了自然趣味性,也折射了人生的哲理。作品也因独特的仿生设计而清新脱俗,既有着紫砂壶的古朴、大气,又具备了大自然的飘逸趣味。

紫砂壶《枯木逢春》无论是壶身还是壶盖等的表面都是木纹肌理,紫砂泥在匠人的手中可塑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将雕塑技能运用到紫砂壶创作中,将枯木的元素一一呈现,令人叹为观止。壶身饱满,线条流畅,肌理清晰,呈现了一个不规则的形状,体现了大自然的随意、自然。壶把、壶盖、壶钮和壶流等处细部线条对应巧妙,仿佛很自然地从壶身中延伸出来成为了壶体的一部分,看不出人工拼接的痕迹。众所周知,紫砂壶制作是先做壶身,再做嘴把等,最后进行组装的。但是在这把壶中看不到任何拼接的痕迹,似乎这就是一个整体,可见制作工艺的高超与精湛。壶身一侧向外延伸并快速收束起来,形成了一个段而弯曲的壶嘴,壶嘴向上扬起。壶把则是从壶身另一侧伸展出线条并弯曲形成,精美的弧线、清晰的树木纹饰,自然又流畅。壶盖是嵌盖设计,盖上盖子后是微凸的球面,盖面上也是树木的纹理设计,一段枯萎的残枝扭曲着落在盖面上,成为了壶钮。整把壶从壶钮到壶足,从壶嘴到壶把,上上下下都以树木纹路装饰,宛如一个整体。在装饰上,除了树木纹理之外,还在壶把处延伸出一片新叶,进一步强调了作品的自然美感,也完善了整个作品的造型结构。这一片叶子可以说填满了壶面空间的空白,通过它打造了一种生动性来烘托整壶的活力,使作品充满生命感,彻底扭转枯木所带来的颓败凋零之感,清新鲜活之气也油然而生,完成了《枯木逢春》由造型到意境的完整构建。

此壶以纯正的原矿段泥制作,呈现出暗黄的色泽,光华温润,又适合表达枯木这一主题。令人惊艳的就是壶中树叶的塑造,仅仅一片由绿泥制作的树叶从壶把延伸出来,贴在壶身侧边,一片淡淡的枯黄中一点新绿,自此,完成了“逢春”的意境表达。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也很新奇,让人眼前一亮。其实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文学作品《最后一片叶子》,故事发生在华盛顿贫民窟两位贫穷的画家之间。青年画家琼西在冬日里患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她将自己的生存希望寄托在了窗外的一棵枯树的最后一片叶子上,认为自己的生命也像这片叶子一样即将凋零碾落。老画家贝尔曼画了一辈子的画却一事无成。他知道了琼西的事情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为琼西窗外的枯树画上了一片叶子,自己因着凉患上肺炎去世。琼西看着窗外的叶子无论如何风吹雨打都不凋零,从而迸发出了强烈的求生意志,最终战胜了病魔。这片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它照亮了琼西的人生,也是贝尔曼这位画家最杰出的作品。作品《枯木逢春》借用这个故事中叶子的寓意以一片新绿点缀茶壶,也以这片新绿赋予作品更高的壶艺内涵。叶子,作为希望隐射在壶艺中,它可以焕发出生命力,让枯木逢春,也能给我们无穷的动力,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正是紫砂壶《枯木逢春》创作的全部意义。

壶艺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造型的搭建与构造,也需要更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寓意来充作筋骨进一步完善作品。紫砂壶《枯木逢春》通过对枯木的仿生设计,以及对新叶的留白设计,完成了一次壶艺的升华。在这把壶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作为一把茶壶的全部功能属性,更多的是作为一件艺术品的文化输出与情感体现。

总 结

研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传统是根,只有留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万事万物才能得到有力的发展,紫砂也不例外。从明朝中叶走来,这一凝聚了无数手艺人智慧结晶的艺术形式可谓是一路生花,将属于民间艺术的风流情态都展露无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少数仍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艺术,紫砂艺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功能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路子,让人们从一把壶的泥、形、工、款就可以了解到茶壶创作背后的寓意、情感、文化等等。不得不说这是紫砂行业的进步,也是陶瓷行业的一大进步。未来无限广大,前路依然充满希望,我们期待着,紫砂壶作为宜兴的本土文化可以继续发光发彩,让世人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一极具东方情怀的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花器壶把紫砂壶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蘅皋掇菁藻 毡室伴清嘉 宋代占景盘与管瓶花器再议
瓶花佳趣 古代花器与花事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