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仿生器的文化内涵
——以陈鸣远作品为例

2023-09-18 07:40陈扬帆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8期
关键词:东陵紫砂壶紫砂

陈扬帆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紫砂仿生器又俗称花货,是一种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的艺术品,通过浮雕、半浮雕、堆雕等雕塑技法,对自然中的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的模仿以及再塑造,展现了紫砂壶工匠们的巧思匠心,更能够让使用者在茶艺中体验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类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和依恋,因此紫砂仿生器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备受各大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1 陈鸣远简介

陈鸣远,出生于明末清初,江苏宜兴上袁村人,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紫砂大师。《宜兴县志》中将其誉为继时大彬、徐友泉后的另一位杰出的大师。陈鸣远的工匠之道令人叹服,他的技术在紫砂史上可谓完备、深厚,从明代的简洁优雅的形式到现代的仿生设计,再到数十种茶具和雅玩,都能让人惊叹其精致的工艺。他首次尝试将诗铭嵌入壶体,并将其融入壶盖,从而形成独特的壶盖装饰,成为明清时期紫砂壶艺术的重要标志[1]。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意求鸣远碟”,就是当时国内外对陈鸣远作品的高度评价。传世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松段壶、蚕桑壶等,极具自然生趣,将紫砂仿生器推向了艺术化的高峰。陈鸣远以独特的艺术思想和技巧,开启了紫砂仿生器行当数百年基业,为后来艺人留下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其为紫砂仿生器行业鼻祖,自成一派,标领当今。陈鸣远的精湛工艺和杰出贡献,让他的紫砂作品受到当时的文化名流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2 紫砂仿生器的发展历史

紫砂仿生器记载的第一件作品是明代万历年间供春制作的“树瘿壶”,它的原形取自银杏的瘿节塑成壶形,整体造型古朴,壶身表面的树皮纹理,七凹八凸,巧夺天工。“树瘿壶”的出现,标志着紫砂仿生器的新时代,它的设计不仅体现出现代工艺美学的精髓,而且也给紫砂仿生器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明代作为仿生器的初创期,仿生器存世作品较少,但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随着社会的安宁、经济的发展以及紫砂的普及,仿生器发展迅速,首推清康熙年的杰出仿生器大师陈鸣远,他技艺精湛,善于创新,其制作的珍品数不胜数。在明清两代,紫砂艺术达到了顶峰,因此,许多优秀的仿生器产生了,并且吸引了众多艺术大师的加入,人才辈出,这些作品无一不反映出诸家名手的风格与特色。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因素,紫砂仿生器发展缓慢,大多沿袭清代,少有创新。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紫砂业开始恢复和发展,仿生器也在逐渐演变;20世纪70年代后,众多紫砂艺人接受来自全球各地先进的艺术观念,逐渐有所建树。比如紫砂七老之顾景舟有“松鼠葡萄壶”、七老之朱可心的“报春系列”延续至今,七老之裴石民亦善仿生,特别是七老之蒋蓉将当代花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芒果壶、荸荠壶、佛手壶等颜色炫丽缤纷,斑斓了紫砂壶艺的世界。现如今的紫砂仿生市场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2]

3 仿生器的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仿生器应蕴含人文价值,经得起百年赏玩;放眼大千世界,取其佳作,习其新意。熟练的技艺是制作紫砂壶的关键,只有拥有精湛的技艺,才能创作出完美无缺的作品,外观和轮廓给人以第一眼的印象,通过它的外观来感受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氛围。紫砂仿生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承载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优良品格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也是文人墨客们托物言志的精神寄托。好壶在品,品出其中文化韵味,即是壶的魅力。

3.1 对优良品格的赞美

自古以来诗人作诗多喜托物言志,紫砂制作者也多有此举,在制作过程中运用对自然之物的模仿,从而抒发某种情感以及对各种优良品格的赞美之情。

紫砂仿生器多取材自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以陈鸣远的这把竹段树桩壶为例(图一),该壶就是一把十分典型的仿生器,壶身采用竹段、松树为主要造型,壶身中间采用竹枝缠绕,好似将这些树木捆绑在一起,十分生动传神。壶嘴和壶把都采用了松枝的变形处理,在贴合使用的同时也表现了松枝那种坚毅的形象特点。壶钮采用了一段竹节的形象,一旁还有一颗竹笋,将竹子的精致细腻完美地融入到紫砂壶的设计中,令人叹为观止。此壶整体的造型质朴素雅,端庄大方却又不失仿生器特有的灵动活泼。中国人对“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表示赞赏,因为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坚强,即使在数九寒冬也能保持青葱。陈鸣远大师将松树、竹子的特征与紫砂壶巧妙地融合一体,使之在展现紫砂之美的同时也借紫砂将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常见的如荷花、莲藕等形象,通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形象特点,表现出对高洁、清廉等美好品格的赞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优秀的紫砂仿生器不仅仅是一件好看的实用器,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在品格的外化。

3.2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普通大众之中最在意的还是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紫砂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因此制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巧妙思考并运用这一点,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美好期待通过仿生器体现出来。

以陈鸣远南瓜壶为例(图二),该壶是其代表作,壶体为南瓜型,壶嘴是一片南瓜叶片翻转卷曲的形象,以瓜蔓扭弯为壶把,壶钮最具特色,是对南瓜蒂的生动刻画,壶底稍向里凹,中心有脐。腹部刻有行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细节处的叶脉藤纹刻画逼真,极为自然可爱,设计巧妙,既优雅又不失精致,如今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3]

丰收,是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期盼和情怀。大江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高山丘陵呵护的千年传统,稻黍稷麦养成的古老民族,把“丰收”两个字,刻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陈鸣远通过对农作物惟妙惟肖的展现,把农民们田间地头的乐趣传达于艺术作品之中,体现出劳动人民对大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来年美好愿景的期盼。

例如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在紫砂壶上也常有体现。“龙”和“凤”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象征,它们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和睦、平安的向往,而紫砂仿生器则将这种美好的意境融入到了艺术中,让它们更加深入人心。

3.3 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

紫砂仿生器技艺之所以日益提高,除了历代制壶艺人的贡献外,历代文人雅士也以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为紫砂壶注入了高雅的气质和内涵,同时也使器物反过来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陈鸣远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也得益于他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与当时士人名儒的广泛交往,使得他的作品带有极强的文人气和诗画情节。《阳羡名陶录》中说:“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这些人把他请到家中制壶,同时又在诗、书、画等方面相互影响。还是以陈鸣远的南瓜壶为例,此壶原称“南瓜壶”,但宋伯胤先生认为应正名为“东陵瓜壶”更为恰当。壶身所刻诗句“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东陵式”是指东陵侯种瓜的典故。该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后世也出现了许多歌颂东陵瓜的作品。可见在古人心中,东陵瓜就是安贫抱朴、耿介不阿的召平化身,陈鸣远仿制此壶也正是对这种品德的赞叹。

文人墨客通过艺术的途径赋予紫砂仿生器文化内涵,不仅将仿生器从生活日用品推向艺术品的高峰,同时也使其成为士人阶层们抒发胸臆、托物言志的又一领域。

图1 陈鸣远 《竹段树桩壶》

图2 陈鸣远 《南瓜壶》

4 总结

五百年来,紫砂仿生器的历史可谓是不断前进的,从明代的萌芽到清朝的辉煌,再到当今的蓬勃,它的发展历史不断地推动着中国陶瓷制造技术的进步,反映出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当代的审美观念。紫砂仿生器因它生机勃勃的设计和逼真的外表而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人士的青睐和追捧。自其诞生以来,除了陈鸣远外还有众多艺术大师,他们通过对紫砂壶的精心制作,张扬着自己的个性,也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精美绝伦的紫砂仿生器。

猜你喜欢
东陵紫砂壶紫砂
生活之上,最朴素的理想
——论紫砂壶“东陵瓜壶”的韵味与内涵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