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辉,诸 云
(1. 南京理工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江苏 南京 210094;2.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国际吸引力还不够强,竞争力还有差距,贡献力、内生力、治理力还有不足。[1]因此,亟需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重新思考研究生培养对策,寻求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与期待的新路径。时间是教育的经济因素之一,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类对时间的敏感性大大增加,为此,个体的职业规划和教育规划不仅要遵循快速的趋势和时尚,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灵活的形式。[2]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在有限的研究生培养学制时间内,基于提升研究生时间管理能力的视角,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应承担什么责任、承担多大范围或程度的责任亟需明确,在此基础上方能有效推动高校切实履行好角色、承担好责任。从研究逻辑而言,对研究生培养“育人共同体”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思考的起点,思考的起点决定了责任的边界,即高校究竟在哪些环节、在怎样的范围内、以怎样的方式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研究使用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 1.6.19来研究中国高校研究生培养问题。文献的检索平台是中国知网(CNKI),目标文献的时间跨度是1981年5月1日-2022年10月30日(数据采集时间是2022年10月30日),将关键词设置为“研究生培养”,进行匹配检索,总共检索出了6 459篇文章,剔除无作者标记文献和重复性文献后,获得6 183篇研究生培养领域的有效文献。将文献的相关数据(题目、摘要、作者、关键词等)导入到VOSviewer 1.6.19中,通过计量统计分析,能够生成主要研究机构合作表、关键词词频和共现次数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关键词突显图谱等,系统地呈现目前针对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研究热点与特点等。
VOSviewer 1.6.19显示,6 183篇文献共有7 579个关键词(合并相同关键词后),其中共现频次最高的15个关键词为研究生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导师、专业学位、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其频次和共现次数详见表1。其中,频次是该关键词在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共现次数是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总计共同出现的次数(也囊括了重复共现的次数)。
表1 关键词共现次数排序—览表(排名前1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所有文献的重点关键词,可以归纳得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已陷入一定的瓶颈,改变目前僵化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进行改革,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生如何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相处也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
1. 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和社会变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两个一百年”的重要交汇期,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既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更关乎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3年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标志,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
2. 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概念的新演变
什么是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指的是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科学有效的、全面发展的。总结起来,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和促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成效。然而,也需要应对一些挑战,如学术腐败问题和社会需求不匹配问题,需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社会对接;如国际吸引力还不够强,竞争力还有差距,贡献力、内生力、治理力还有不足[1]。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3. 时间管理与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关系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4]当前态势下,高校研究生怎么才能在学术或者求职道路上获得更好的机会呢?显然研究生个人能力强是最重要的。学术或者职业生涯中的个人能力强体现在什么方面?研究生的智商、情商无可厚非是最重要的能力体现,笔者认为研究生对时间管理的能力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对于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来说,笔者认为在研究生培养的有限时间(硕士研究生一般两至三年,博士研究生一般四到六年)内建构和谐互促的导学关系、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效率、帮助研究生精准求职直至顺利毕业,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助力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到底该怎么读研?如何做好科研?如何发表科研论文?怎么排解心理压力?如何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这些都是在读研究生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生群体比本科生群体思想更为成熟、社会角色更为多元,因此解决研究生高质量培养问题,要分析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过程中的关键点问题。基于系统原则、协同原则、反馈原则,本研究构建了符合新时期研究生特点的“研究生培养育人共同体”,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生培养育人共同体
导师的作用对研究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有研究认为,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学术生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5-6]40.3%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影响超过家人。[7]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进一步落实了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规范管理细则,明确指出导师要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同时要有效发挥高校辅导员“协管”“第二负责人”角色,通过建立导学对话与互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表达信息平台,对反馈结果进行实际落实,对双方的管理采取公开化、透明化的方式,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评价与监督,实现导学关系的有效管理。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也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导向和反馈作用。
笔者认为要从育人共同体的多维视角去建构和评价研究生培养中导学关系质量,尤其是导师视角、辅导员视角、研究生(既可以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视角,也可以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视角)视角、相关群体(学院、学校、家庭、社会等)视角,进行导学关系归因探析(如表2所示),从而立足育人共同体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如图2所示),这对于提升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表2 多维视角下导学关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图2 育人共同体培养研究生实践流程图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存在个别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体系和监督机制,提升科研质量,以“高质量”取代“数量”。其次,一些学校和学科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需求、工程应用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研究和预测,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很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对“研究生培养的卡脖子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在时间管理视域下,结合多年一线教育管理经验,分析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入学到毕业过程中的关键点问题,基于系统原则、协同原则、反馈原则,建构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路径“研究生之道”体系,主要包括“导学之道、科研之道、就业之道”,助力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以期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导学之道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重要的关系,[9]导学关系则是研究生培养期间最重要的关系。处理好师生关系应该是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笔者对近年来CNKI平台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2003年关于导学关系的相关文献数量已经是2002年的1倍,2016年的相关文献数目已经达到2002年的6.75倍,截至2022年10月30日,2022年的相关文献数目已经达到2002年的7.56倍,并且研究视角不断丰富和多元化,主要在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研究中比较集中。诸多学者已经尝试从利益驱动论、合作博弈论、交往行为理论、师生发展共同体理论、研(研究生)本(本科生)社(社会)家(家庭)贯通理论、积极心理学等理论视角出发,[10-16]破解研究生导学矛盾,构建高校新型研究生导学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共性问题是研究对象、分析因素、评价方法等比较单一,有待研究优化。根据笔者长期从事一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来看,导学关系不可就事论事,学生非学情因素(家庭关系、婚恋状态)与导师突发性因素(出国交流、离职跳槽、突发心理等)往往也是导致导学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这些突发应急因素均是导学关系的干扰信号,需要纳入考量范围。
笔者认为建构和谐互融互处的导学之道,在初期、中期和终期都要下功夫。(1)在初期,要进行学生和导师的合理匹配。例如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17]提出从5个维度“论文寻师法”“项目寻师法”“学术活跃度寻师法”“梯度结构寻师法”“个性匹配寻师法”帮助研究生在入学之前找寻合适导师,此外笔者认为“兴趣寻师法”“本硕贯通寻师法”也是非常适用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与导师的匹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内驱力,持续培养也有利于缩短师生破冰融合时间。(2)在中期,要进行导学关系的优化控制。师生双方都要避免出现“逃避型导学关系”“应付型导学关系”“对抗型导学关系”,构建“优化型导学关系”。何谓“优化型导学关系”,笔者认为,研究生若在公民关系、机会诉求、学术步伐、情感交流和责权关系五个维度上的满意度较高,则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融洽和睦,科研进展顺畅,甚至科研成果较多。(3)在终期,要完成启智润心。导师、辅导员、管理者等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协同完成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引导研究生完成科研创新,建业报国。教育的真谛是尊重个体差异,开发个体潜能,孕育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2. 科研之道
想象力、创新力、好奇心,这些元素都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必需的素质。吃苦耐劳亦是科研人员自身需要具备的特质。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习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对于多数研究生新生来说,容易有定式思维,以为只要按照本科生的学习模式来,就能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这里面存在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误区,即基础误区。在录取成为研究生之初,学生总是担心基础不牢,固定思维模式下认为必须先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才能切入科研课题的研究,甚至认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就没有办法找到研究生课题或方向的突破口,故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基础书的学习上,以期做到正式研究时心里有底。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生基础稳固,在思维逻辑和知识体系上比较严密,但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最合理的方式。笔者建议研究生宜从点到面,而不是以面带点,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在时间管理上才能更有效率,创新驱动科研,不会浪费时间,有利于研究生在校期间学有所成。
研究生的科研之道,笔者归纳成三“点”。(1)从近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着手。这些文章普遍水平较高,创新性强,能帮助研究生快速较好地了解最前沿的科研进展。(2)关注同行业尤其是“小同行”知名大家热点学者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能帮助研究生开拓视野,掌握知识技术。(3)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例如关注中国“互联网+”“挑战杯”等顶级学生创新创业赛,积极参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竞赛为平台,驱动研究生创新,提升科研效率,凝练成果。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实践赛事取得多项佳绩,其主要成果均来自所在团队科研成果凝练。
3. 就业之道
就业问题已经被放到了中国“六稳”“六保”首要的位置。[18]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经济富裕的根本途径,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中国就业促进会2022年研究成果将更加充分就业总结概括为:就业多,失业少,稳得住,流得动,[19]而“更高质量就业”指的是在首要解决就业质量不佳的问题后,在适应目前科技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和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即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条件逐步改善,素质进一步提高,权益得到保障。
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有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有个人潜力说、劳动市场条件决定说以及交互说的提法。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个人行为与属性,它们在劳动力市场背景下支撑个人的就业能力,并结合起来影响就业结果。[20]为帮助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就业之道,笔者结合研究生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归纳成三“法”。
(1)职业锚定法。职业锚理论源自职业生涯规划领域,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其核心是选择职业中最为关键的价值观或元素。高校需要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引导研究生强化职业自我意识、主动发展就业能力,发展抗逆能力、提升心理资本,激发研究生个体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出,发展职业抱负,制定较为详尽可行的职业管理措施。
(2)标杆引领法。高校充分发挥“标杆”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凸显行业、学科、专业特色,引领研究生围绕国家需要择业就业。以笔者所在的双一流国防行业特色高校南京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定期举办“涵润校友讲坛”“国防精英汇论坛”邀请毕业10年、20年的杰出校友返校分享,在公众号上推送“研究生求职之道”等举措,对研究生就业起到很好的传承、指导作用。
(3)融合发展法。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着力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更高的水平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1]高校要积极邀请行业领袖和雇主加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师资队伍,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估,将最新的市场动态和需求带入课堂,引导研究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面向市场需求求职创业。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利用举办迎接校庆70周年活动契机积极邀请行业多家用人单位举办“无人系统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就业论坛”,就是践行融合发展法的实例验证之一。
深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记“国之大者”,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标准建设高等教育这个龙头。[3]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能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在提升研究生时间管理能力的视域下,建构和完善研究生“导学之道、科研之道、就业之道”,积极探索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路径,助力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