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他们辞别挚爱,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地奔赴了战场。有的人离家才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
亲热的握手
1951年,18岁的朱锦翔和22岁的空军飞行员鹿鸣坤在上海相遇,两颗年轻的心很快越靠越近,他们开始相知相恋。不过,当时鹿鸣坤的飞行训练任务很重,两人一周只能见一面,每次都不超过3个小时。当时部队纪律严格,两人最亲热的动作也仅停留在握手,即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中间也要隔着一个人的距离,“最真誠的表现都是在心里。”
正当两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22岁的鹿鸣坤作为飞行员,即将入朝参战。
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力量相对薄弱,但面对战争,没有人退缩。每隔一段时间,前方就会有飞行员牺牲的消息传来,这让朱锦翔非常担心。他们在相互的通信中也经常谈到“生死”的话题,“锦翔,我们相距太远啦,要是战场上死不了,能回见,死了就算了……”听到这话,朱锦翔眼泪马上就掉了下来,“你好好的怎么会牺牲?不可能的,你怎么说这种话啊?”见恋人落泪,鹿鸣坤笑了起来,说自己只是开个玩笑,“有这么个大家伙(战斗机)保护,怎么能死呢?”
1951年10月,鹿鸣坤奉命奔赴中朝边境的大孤山野战机场。写信成为这对恋人寄托相思的唯一方式,他们始终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每次收到鹿鸣坤寄来的照片和书信,朱锦翔都如获至宝。鹿鸣坤在给朱锦翔的信中写道:“这次我们都去锻炼,你是在战争环境锻炼,我是在空战当中锻炼,你望我当英雄,我望你争取早日入党称模范。”他也曾细心叮嘱朱锦翔,“还要准备和寒天作斗争,要把裤子做厚一点,买几双粗线袜子。”“最近我们全团都是四点半到五点,若干人在机场等待命令,每天都是这样……最近两天我们要跳伞,还发跳伞纪念章,我预备送你,好吧?”这封信成了鹿鸣坤留给朱锦翔的绝笔。同年12月,鹿鸣坤在一次空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2岁。
爱情的见证
如今,朱锦翔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可回忆起曾经的恋人,仍是泪眼婆娑。“认识鹿鸣坤那年我18岁,我们年初认识,年底他就牺牲了。说实在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起他来还是很伤感的......”
1951年12月,朱锦翔跟随部队撤回上海。那时,她已经很久没有收到鹿鸣坤的来信,她提笔又给恋人写了封信,“鸣坤同志,元旦在即,51年马上就要过去了,仗打得怎样?深为悬念……”“鸣坤,我希望时常看到你亲手写的笔迹,直至胜利归来。我遥远地祈祷你身体安康,精神愉快。多打下几架飞机,实现你的预言。另外,还请告诉我你跳伞情况。”在信里,他曾告诉她最近要跳伞,“跳伞纪念章我预备送你。”在信里,她也像往常一样提了很多的问题,她期待着他的回答,但这封信却再也没能寄出……这是朱锦翔写给鹿鸣坤的最后一封信,但是它从未被寄出,七十余年过去了,朱锦翔辗转各地,但这封信她一直留在身边。
(摘自《伴侣》 2023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