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希望好好为人民做些工作如果任高职而不能于革命事业有利不如老老实实为革命做点能做好的实际工作
黎锦纾(1899-1954),教育学家。在“黎氏八骏”中排行第四,1926年参加北伐,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1918年,黎锦纾考入北京大学学文科,李大钊是文科主任。黎锦纾有志于学习马克思主义,与罗章龙、邓中夏、张国春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留学德国期间,黎锦纾认识了朱德、孙炳文等中共党员。朱德年龄比黎锦纾大13岁,经常和他谈论宣讲革命理论,二人一起投入了反帝斗争。
1925年春,黎锦纾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旅欧支部的柏林党小组组长,同组有朱德、邓小平。6月18日,黎锦纾、朱德、孙炳文等中国留学生参加了德国共产党在柏林市中心广场上召开的声援中国五卅运动的大会,不幸被捕,被吊销护照,被迫前往莫斯科。他们被分配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继续学习。黎锦纾学习成人教育,朱德学习中国和世界经济。
1926年5月,北伐军节节胜利,各条战线上人才奇缺。在此情况下,黎锦纾奉召于9月提前回国,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
好景不长,1927年7月,反革命疯狂地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匆忙中黎锦纾与党小组指导员周恩寿失去联系,不得已只身离汉去沪。黎锦纾脱离组织后,心情苦闷。一心想找到组织,回党工作。但在白色恐怖下,黎锦纾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1931年,黎锦纾到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平民教育,成为他一生致力的方向。
“他搞平民教育,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启蒙工作。搞了一些科学实验,在河北定县创造了运用现代社会学方法开展社会调查,并写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并创立了‘即传、即习、即用的导生制。”黎锦纾的儿子黎风说。当时在黎锦纾门下就读的学生,受其教益极深,他的学生朱先涛回忆:
黎锦纾先生在教学时,第一堂课,就教育和鼓励我们认真学好功课,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他详尽地阐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教育治国、科学救国”的道理,叮嘱我们在今后从事教学时,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因而我班同学在后来坚持从事教育事业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先生不仅教学认真,还大力支持学生办刊物,让学生的写作有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园地。他将一些学生组织起来编写《永安半月刊》,其中的栏目不仅有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有校内外新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先生经常对学生办刊进行指导,在周会和班会上曾多次表扬做编委的学生,鼓励同学写作投稿。
先生很注意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养成办事的能力和自治精神。班会和讲演赛,均鼓励学生主持。连学校伙食,他也要学生自办,成立食事会。由学生民主选出经理、会计、出纳、采购、保管和总监察等成员组成。每日由各班选出监察一人,负责监察食物验收和厨房菜谱的支出,包括清洁卫生的检查。
抗日战争期间,湘潭沦陷。黎锦纾在自传中写道:“1944年,日军大举南犯,我全家避居晓霞山下。日军沿途烧杀抢掠,少壮农民群起自卫……我即邀集村中失学数人,行至青山桥,借用赵启霖祠堂为校舍,成立湘潭中学简易师范班。”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教学艺术,黎锦纾还根据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教学经验和切身实践,编写了《教学艺术》一书。
1948年南京解放前夕,朱德写信给刘伯承,请他在南京找到黎锦纾,并予以保护。1950年3月,黎锦纾到北京,受到了朱德的亲切接见。朱德对黎锦纾说,他想向毛泽东和中央建议:一是恢复黎锦纾的党籍,二是请他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三是请他主持政务院中等教育部的工作。
黎锦纾回答:关于恢复党籍,自己失掉组织关系多年,没有能够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坚持找党组织,坚持在党内和敌人战斗,实在不够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关于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己实在不能接受这样崇高的荣誉,只希望能好好为人民做些工作。如果任高职而不能于革命事业有利,就不如老老实实为革命做点能做好的实际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黎锦纾曾任湖南省教育局局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4年,黎锦纾病逝,享年55岁。他的一生,以教育为荣,为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 来源/《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卷》,彭文忠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名震三湘的传奇“黎氏八骏”》,殷晓章/文,《新天地》2021年第1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