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韦媛 覃军 陈建红 袁海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面向新农科建设与落实“耕读教育”,涉农高校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于新农科特色、知识结构层面和社会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生物技术交叉整合知识将进入新农业技术知识范畴。农类职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重视和凸显相关学科的融合共赢,更加呼吁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合力迭代,更赋能更有利更有效地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未来发展的需要[2]。这对于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系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国第一所农业类职业本科大学,由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畜牧研究所合并转设而成,于2021年5月31 日获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现有本科专业34 个,高职专业44 个,以培养“爱农、懂农、兴农”情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探索“冲一流”“强特色”的职业本科高校办学新模式,建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但随着新时代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学校也存在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密切、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深入、基地建设与项目孵化共享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学校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课程,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任务与考核标准,也有专业的教研室和师资队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有较好的帮助与指导。但在科学融合大学生所修专业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结合自身优势,理性评估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启发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的实践理念与所学专业的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这些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即共性的、广普的教育已经覆盖,但缺乏针对个性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辅导,尤其是缺乏实践操练。绝大部分学生更乐于通过第二课堂来了解专业、就业与创业,同时,更倾向于互动的方式和朋辈的交流。但这些需求在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得到较多的反馈与实现机会,就业与创业指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是“老师想教会我们什么”,而不是“学生想学到什么”的现状。第二课堂活动和就业与创业教育衔接度较高的活动普遍得到学生认可。例如,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不仅能激发学生自身潜力,还能放大其自我优势,使之探索创新途径,找寻创业机会。但这种形式过于传统,内容也不够新颖。成功案例宣传示范系统规划不足,以入学教育、就业教育和报告讲座为主,呈现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系各自为阵、统筹协调性不足的现状,导致育人效果、合力共建不到位。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学生还是对自己校友的成功案例比较有认同感,希望学校能增加这一方面的广泛宣传与教育引领。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采用建立大师工作室、企业冠名班、产业学院等方式,进行教学方面的融合,属于专业教学板块。但创新创业工作又放被在学生管理中,属于学生教育板块。这往往会导致一些认知理解与推动实施有出入。学校实践育人以第二课堂活动居多。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最有品牌特色的活动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十大歌手比赛和元旦游园活动。但在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和职业文化引领方面的特色活动不够明显,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和市场行业中的引领效果不够深入到位,没有将“农”字招牌擦得更亮,没有凸显融入第二课堂的农耕文化。
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最常见的就是企业进校宣讲,侧重在企业招聘和文化传播,通过入学教育、就业教育和报告讲座等形式进行,呈现出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教学系各自为阵、统筹协调性不足的状况,导致育人效果不够好、合力共建不到位,缺乏统筹规划、育人模式较零散。这也是一个顶层设计面临的问题。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干农业不光彩的思想,对农业有偏见,导致人们对农业就业岗位认同度低,致使学生“厌农、去农、离农”,缺乏专业情感,转岗率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本领域创新创业的育人实施[3]。
依托乡村振兴开展双创教育,可为高校提供更多实践教育媒介,进一步优化创业形式、降低创业实践准入门槛、完善创业体系。学校现有八桂田园现代科技示范园(4A 景区),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实训中心、园艺实训中心,以及不少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但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筹建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目前,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进行简单农产品生产营销、粗浅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比较多,而真正依托基地深化农业专业优势,持续融合二三产业、智能化打造种养育管的立体农业和师生互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孵化少之又少。同时,师生普遍反映激励机制、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缺乏有效整合,以致参赛者热情不高、投入不大,成效自然不明显。
1、下好“一盘局”,联动学校整体发展合力共赢。近年来,学校把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形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和教学科研,各二级学校、学工团委、就业(创业)、后勤财务等部门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十有”的模式,按照有单独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有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有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的要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有效增加实践课时。同时,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行教育部部署实施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贫困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参训学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成效明显。
2、谋好“大思政”,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学校近年来谋好“大思政”,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组织编写14 部共计近200万字的“学生创业项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学校培训SYB创业教育教师团队20 多人,聘请具有创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及行业专家50 多人。学校还牵头成立了广西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由40 多家企业、区内相关科研院所、农业行业协会及区内农类中职院校组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良好局面的发展,使学生拥有充足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创业平台。
3、做好“新农科”,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与“三农”事业。学校结合“新农科”办学优势特色,建立了创客园和启航园两个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分别被广西教育部门和广西共青团组织授予“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荣誉称号。学校通过组织专家评审,最终选出84 个创业项目进驻基地进行项目孵化。在此期间,师生参与申请的专利近100 件,“三农”服务热情高涨,服务基层就业创业学生比例不断攀升,包括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培养了大批敢闯会创的青年学子。一份来自第三方中立机构的调查评估数据更具说服力: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职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比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且该校毕业生参与的创业中绝大部分属于机会型创业,相比于生存型创业,创业质量更高。数据还显示,学校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的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达94.88%、95.63%、96.79%,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学校由此获得广西教育部门颁发的“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这是学校连续第16年获此殊荣。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专门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做到干事有平台、实施有保障。项目培育实施导师制。学校选配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使学生通过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经验,做到实践与理论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搭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学院紧紧围绕“农”的特色,举办特色项目创新创业大赛,选拔一批特点突出、创意新颖、实施容易的项目,精心指导,使之参加区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最后,这些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农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一系列的培育和指导,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方面,学校目前与多家企业合作创建的创新创业志愿团队有11 个。这些团队由企业和学校各指定一名员工和教师负责指导,带领学生深入农村或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建立了15 个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包括动物养殖协会、果树蔬菜协会、爱心创业茶艺社、食品创业社等,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和各类志愿服务,并结合相关创新创业大赛,积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持续优化基地建设与项目孵化的融合度,同时,积极对接成功校友、第一书记和校企合作资源,将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化与市场接轨,推进校友的延续性应用,与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实业有机融合,使成效更大化、更优化、更强化。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社会及产业的发展,而且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实践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针对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采取有效举措以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力。[4]面对复杂严峻的行业竞争环境,农类职业学生应提升自身的核心素质,巧妙、自然地融入“姓农为农”、服务“三农”、农耕文化等实践育人建设发展中,注重实践活动与职业文化、农业要素的设计和实施。农类职业学生创新创业育人实践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事业,作为职业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地学深悟透、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将创新创业、行为养成、精神培育有机统一,把创新创业的思维、精神、知识以及能力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