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贵明 欧沙 代杰 贾义 隆耀航
摘 要:在化学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学生课程思政课的重要平台,确立该课程思政元素选取的五个原则,即所选用的思政元素要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有利于厚植红色基因、有利于体现专业特色和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根据这些原则为化学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每一章精心选取1~2个思政元素案例运用于教学,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价值塑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8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urse teaching of Chemical Biology, this course,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students,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five principles for sele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y are that the selec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herit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planting red genes, reflect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spirit.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1~2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carefully selected for the course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of Chemical Biology and applied to teaching, so as to realize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shaping in teaching.
Keywords: Chemical Bi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value shaping; ability cultivation
課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清晰谋划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布局,以进一步落实“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的工作目标[3]。同时,课程思政也是各高校和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的教育比其他层次的教育更加强调对高深知识的探究,随着现代知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知识变得客观化和实用化,结果导致高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重“教书”而轻“育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是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可见,如何“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新的教学观的指引下,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4]。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化学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集中反映化学生物学这一交叉学科特质的课程,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就是将前期所学的化学和生物学两大领域知识整合的黏合剂。因此,化学生物学课程是本专业学生极其重视并深入学习的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极佳平台和主阵地。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化学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尚不够成熟和固定,在国内外不同高校中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化学领域,有的倾向于生物领域。贵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化学生物学课程结合医学院校背景,紧扣化学生物学要旨,即化学生物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策略,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从天然化合物或化学合成的分子中发现对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物质,从而为生物医学科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由此设计和挖掘化学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元素,必然涉及化学、生物学、医学和药学等学科领域。如何将这些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政元素整合运用,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一 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原则
在化学生物学课程中选取什么样的思政元素,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设计的首要问题和灵魂。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各种重要论述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是政治引领,“专”必须服从于“红”,政治性引领专业性[5]。专业课要讲政治,这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体现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和贯彻“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根据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我们在设计和选取化学生物学思政元素时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化学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利用化学揭示生命现象和规律性,具有知识性强、逻辑性强和意识形态性相对弱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需要精心筛选,也要通晓学科发展进程。通过化学生物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发现,挖掘知名中国科学家的事迹与贡献,展现他们对祖国、对人类的责任担当,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二是要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在化学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利用天然产物化学小分子来研究、探索、干扰生命的内容,这实际上与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关联。我们选取一些相关的思政元素,如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通过厘清其发现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厚重的中医药宝藏对中华民族与世界的贡献,同时也了解中医药现代化要如何进行,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传承好中华文明的基础上,进而使学生产生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自信。三是要有利于厚植红色基因。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启迪滋养。传承红色基因的核心基因要素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6]。将红色基因融入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当中,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导航、护航作用。例如,前面提到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这个思政元素就含有红色基因的一面。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耐药性问题,抗疟药物奎宁的抗疟作用大大降低,全球疟疾疫情仍难以控制。美国政府曾公开承认,仅在1967—1970年,在越战中美军因疟疾即减员达80万人,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鉴于防治疟疾的紧迫性与艰巨性,经毛泽东、周恩来批示,我国集中和调动全国各地技术力量成立了抗疟特效药研究的“523”项目[7]。青蒿素最后的研制成功,不仅是以屠呦呦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更是背靠国家意志和力量、群体攻关克难的结果。四是要有利于体现专业特色。作为体现化学与生物学两大领域交叉的一门课程,化学生物学的核心思想是开发和利用化学小分子物质研究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和调控,因此,我们选择的思政元素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明确定位于该领域的重大发现或研究进展。五是要有利于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勇担重任、服务国家和造福人民等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及运用
按照上述确定的思政元素选取原则,为化学生物学课程内容中每一章精心选取1~2个思政元素案例运用于教学。我校化学生物学课程内容共设置18章,分别归属于“分子的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和“化学生物学的应用”3个模块。我们编写了超过30个思政案例,表1为其中的部分代表性案例。
在思政元素的教学运用时,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有传统的授课教师讲授法,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小组探究学习,实现部分课程思政元素的反转教学。例如,在课程第二章“多肽和蛋白质化学生物学”中,讲授多肽的化学合成时将融入思政元素“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利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教师将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胰岛素发现历程,使学生理解化学合成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对于胰岛素走向应用的重大意义,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当时化学合成胰岛素是一项高难度的科学工作”,从而达到弘扬“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攀登高峰、善于协同创新”的“胰岛素”精神,促使学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习成才,将来能够立足国家发展全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点、攻坚克难,不断发现和创造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在第六章“有机小分子化学生物学”授课中,当讲授萜类化合物的内容时,自然会融入“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这个思政元素。然而,青蒿素的故事在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早已熟知,若教师再反复讲述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多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和理解的不同角度来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故事,在不同视角中认识到青蒿素发现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医药的贡献,再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国家意志以及群体攻关对于青蒿素发现的重要性。
在思政元素的教学运用中,我们也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堂外的线上教学相协同,尤其是需要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反转时,就要充分利用学习通等平台发布思政元素相关资源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从散乱复杂的互联网资源集中到更加规范、更加学术化的文献资料。例如,在涉及“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这个思政元素的教学时,我们在学习通里上传了张铁军等在《中草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天然药物化学史话:青蒿素——中药研究的丰碑”[7],学生通过仔细研读后明显对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和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精神共鸣和家国情怀。
三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兴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在专业课程中实施好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付出精心的准备和不断的探索改进,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在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直接责任主体,需要从思想上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程度,在行动上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同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航人,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宽广的视野,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教育价值,由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取得课程思政建设实效[8]。
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后续的建设将更加聚焦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强调教师教化的效率、学生内化的效果及外化的效益等指标[9]。最终帮助大学生在学好化学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正向变化,将教学内容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为他人、社会、国家作出更多的服务和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學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5] 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6] 邓艳君.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11-115.
[7] 张铁军,王于方,刘丹,等.天然药物化学史话:青蒿素——中药研究的丰碑[J].中草药,2016,47(19):3351-3361.
[8] 邓丽娜.新时代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83-87.
[9] 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应用化学》课程融合思政的教学研究”(2021140);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化学生物学”(SZ2020038)
第一作者简介:朱贵明(1978-),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脂质化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