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执銮
中华文明中,若要选择一种最可爱的花木,你会选择谁?是独妍岷蜀的海棠,抑或是更胜一筹的梨树?若要我说,中华五千年生命中最可爱的花木,当仁不让是桃。
粉嫩轻柔的花团,簇拥在早春三月和煦的阳光中,优美而热烈。桃花期短,树形娇小,枝条圆润而光洁,缤纷的枝丫“张牙舞爪”地挥举着,很是亲切伶俐。旺盛的生命力给予了她与人们亲近的机会,漫山遍野,桃红柳绿。相传北宋官员石延年曾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种桃方式:用泥将桃仁包裹起来,再随意抛掷于山岭之上,只需一二年,便可花发满山,烂如锦绣。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在中国,可以说没有哪种花木像“桃”一样浑身是宝,从上到下皆受人们的喜爱。相传北齐人卢士琛妻子崔氏才学颇盛,每逢春日便用桃花和着雪水给孩子洗脸,说是白雪能使脸光洁,桃花能使脸美丽。桃花缤纷美丽,悦人心神;桃木虬曲光洁,强人精神;桃实美味可口,沁人心脾……而人们对桃的爱与依恋,也从上古的诗经洲头,经汉的码头流向唐的津渡、宋的瓜洲……
桃花传情、桃木辟邪、桃实长寿,这片大地上的桃树是喜庆的、热闹的、令人愉悦的。她躲避着人间惆怅,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化身。
浙江是桃的故乡之一,无数浪漫的故事皆在此发生。《浙江通志》中“黄十公”一条下便记载了宋人黄十公得仙桃的故事。黄十公是宋时的一名地方官,管辖着庆元的一片土地。有一回,他在仙桃山砍柴,偶然碰见两个老人正在对弈,便拿了他们留下的桃子吃,之后便感觉不到饥渴。老人对他说:“以后你就不要再吃人间之物了。”等到他回家,已经过了三年,才知道自己之前遇到的老人是神仙。
无论是否为了成仙,食桃皆是浙人自古以来的饮食偏好,红遍大江南北的水蜜桃也是从浙江的山坳中走向人们视野的。在南宋乾道五年(1169)的《临安志》中,首次出现了“水蜜桃”这个品种:“桃有金、银、水蜜、红穰、细叶红等种。”随后会稽郡(今萧山区)、台州也先后出现“水蜜桃”的记载。可以说,南宋之时浙江便已将“水蜜桃”和其他桃品类区分开来,成为独立的桃品种。而在咸淳年间记述南宋都城临安风物的《梦粱录》也记载“桃有金、银、水蜜”,说明当时水蜜桃品种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日常食用桃品種之一。时光荏苒,虽人非而物是,如今,宁波奉化已成为“四大传统名优桃产区”,桃扎根于四明大地,装载了千年文化气象。
桃之意趣
河阳一县花:《白孔六帖》记载,后用此典称颂地方官治理有方,当地风物美好;或指某地的花。
晋代潘越任河阳县令时,在满县种桃李花,人称“河阳一县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啊!我眼中的李将军生性耿直诚实,不善言辞。但在他离世之时,举国上下无不为他默哀悲悼。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却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呀。
刘阮入天台:最早出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等书中亦有记载。后以此典指男女间爱恋情事;或以“刘郎、阮郎”等指女子的心上人;或以“仙源”“胡麻饭”等形容仙家生活。
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因迷路无法返程。过了十几日,粮食吃尽,饥饿将死。偶见崖壁桃实,充饥而活。后遇见两位仙女,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半年后求归下山,至家中方知已过七世。
桃之芸窗
残月迷新晚,桃花殒夜寒。何人未妆洗,先傍玉阑干。(崔鶠)
江卸洞庭急,君山屹半川。别知江有国,大率水多仙。环绕八百里,洪濛千万年。晚春桃正碧,南客晓浮船。(陈景沂)
尽是刘郎手自栽,刘郎去后几番开。东君有意能相顾,蛱蝶无情也不来。(朱淑真)
桃之清音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向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亦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秦观)
○蝶恋花
秾艳娇春春婉娩。雨借风饶,学得宫妆浅。爱把绿眉都不展。无言脉脉情何限。
花下当时红粉面。准拟新年,都向花前见。争奈武陵人易散。丹青传得闺中怨。(王寀)
○阮郎归
长条袅袅串红绡。无风时自摇。十分娇艳更苗条。殢春情态娇。
风影舞,露痕潮。买来和蝶饶。故园愁绝楚宫腰。相逢恨怎消。(刘子寰)
(古诗文引用版本参考:《全芳备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