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辰辰,郑星,梁夷凤
丰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丰县 221700
糖尿病分为1 型糖尿病及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多发于幼年与青少年阶段,由β 细胞被破坏引起;2 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为临床最常见糖尿病类型[1-2]。2 型糖尿病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患者缺乏疾病防治知识,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诱发多种并发症。2 型糖尿病病程较长,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若不及时予以干预,可引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大量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神经元受损,血糖升高,加剧心理压力,导致患者遵医行为减弱,不利于预后[3-4]。故帮助患者应对压力,适应角色,对其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护理干预是一种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治疗与康复管理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压力与适应理论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明确压力源与压力反应,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压力得到缓解,并提高其适应能力[5]。本文为进一步分析对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效果,选取2022 年1 月—2023 年3 月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9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9 例。常规组:男26 例,女23 例;年龄36~73 岁,平均(59.61±5.86)岁;病程5 个月~17 年,平均(5.77±1.79)年。压力组:男25 例,女24 例;年龄37~74 岁,平均(59.47±5.84)岁;病程3 个月~16 年,平均(5.68±1.8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2 型糖尿病;②意识清晰,沟通无障碍;③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②主要脏器严重障碍;③患有精神疾病;④癌症患者。
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症状及注意事项等,鼓励其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若其情绪出现明显起伏时,采用语言、拥抱等方式给予安慰,消除其内心疑虑;将2 型糖尿病健康手册发放至每例患者手中,叮嘱其遵医嘱用药、运动及饮食,定期对血糖进行监测;每月1 次利用微信视频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询问其用药、运动及饮食情况,对当下问题进行了解,予以针对性指导。
压力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内容与常规组相同,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如下:(1)建立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专科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组成。(2)明确压力源。专科护士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对其知觉压力情况进行了解,并与护士长共同分析,评价患者的压力源。压力源主要分为疾病相关压力源、生活环境改变压力医护行为压力源。(3)压力解除、角色适应:①疾病相关压力源:采用微信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分6 次完成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时间为60 min/次,健康宣教内容包括用药、运动、饮食、巩固训练及最新研究进展。采用医患对话形式对患者进行用药健康宣教,向其讲解药品种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等。饮食健康宣教,由营养师指导患者自制食谱,每7 d 进行1 次总结,由营养师进行调整与反馈。首先对每日总热量进行计算,即标准体质量=身高(cm)-105,每日总热量=标准体质量(kg)×每日每千克体质量所需热量,若患者较为肥胖或消瘦,则应±5 cal/kg,食品交换份=每日总热量×90 kcal,最后为患者讲解实例。运动健康宣教,由康复师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运动方案,全身发热、微出汗为中低等强度,心率维持在(220-年龄)×(50%~60%)为宜,运动时间20~50 min,以达到适宜心率时间20~30 min 最佳,4 次/d,于餐后1 h 进行,正式运动前需先进行5 min 热身运动,完成运动训练后进行3 min 整理活动。运动项目包括乒乓球、跑步、骑自行车等,运动期间需由家属或医护人员在旁指导,对心率进行实时监控。每周日晚间将有关2 型糖尿病科普视频上传至微信交流群,群发通知要求每例患者观看,在日记本记录所学知识及自身感受。②生活环境改变压力源:指导居住地、生活环境及经历、病情相近患者相互添加微信好友,分享每日用药、运动及饮食情况,鼓励患者线下多交流,相互鼓励支持;医院联合社区组织线下活动,主题为糖尿病防控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参与。③医护行为压力源:每周定期组织帮扶活动,由心理咨询师为患者解答疑问,给予心理安抚,缓解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同时告知患者心理疏导方法。两组进行3 个月的干预。
①对比两组护理后遵医行为。能严格遵照医嘱进行健康饮食、积极运动、规范用药及压力管理为完全遵医;可基本遵照医嘱饮食、运动、用药及压力管理为基本遵医;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擅自增减更换药物、压力管理缺失为不遵医嘱。遵医率=(完全遵医例数+基本遵医例数)/总例数×100%。
②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知觉压力及生活质量。知觉压力使用压力知觉量表(Stress Perception Scale, PSS)评估,该量表由14 个项目组成,使用5 级评分法(1~5 分),总分14~70 分,评分越高表示知觉压力越高[6];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 GQOLI-74)评估,总分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7]。
③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行为及健康素养。自我护理行为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评估,量表包含药物、饮食、运动3 个维度,共11 个项目,每个项目0~7 分,总分0~77 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行为越好[8];健康素养使用慢性病健康素养调查量表评估,共24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1~5 分),从信息获取能力、改善健康意愿、交流活动能力3 个维度评价,总分24~120 分,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素养越高[9]。
④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改善情况。在护理前及护理后3 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 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压力组遵医率为95.92%,高于常规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PSS、GQOLI-74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压力组PSS 评分低于常规组,GQOLI-74 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知觉压力、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知觉压力、生活质量对比[(±s),分]
?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行为及健康素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压力组SDSCA 评分及慢性病健康素养调查量表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护理行为、健康素养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我护理行为、健康素养对比[(±s),分]
?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压力组的FPG、2 hPG、HbA1c 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改善情况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控制改善情况对比(±s)
?
糖尿病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的健康杀手,以2 型糖尿病最多见,临床尚无法彻底治愈该病,一旦患病将终身伴随[10]。以往2 型糖尿病护理多于院内进行,但临床研究指出患者多数时间于院外治疗及护理,血糖控制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药物与医生治疗水平,更多地依赖于患者自我护理行为[11]。故2 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不应局限于院内,还需加强院外干预。
2 型糖尿病为慢性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疑惑,影响心理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产生知觉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2]。患者心理压力较高的原因为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病情需长期通过用药、运动及饮食进行控制,加上缺乏正确用药、运动及饮食方法,心理负担沉重。本研究中,护理后,压力组的PSS 评分为(21.85±3.24)分,低于常规组的(28.21±4.29)分(P<0.05),且压力组遵医率及健康素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期间,通过收集患者信息明确其压力源,使护理干预更加具有针对性,围绕疾病、生活环境改变及医护行为制订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医患对话、自制食谱及运动训练等微信健康宣教的开展,不但能激发患者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其健康素养,使其掌握正确应对方法,减轻心理压力[13]。心理安抚能使患者自身压力得到释放与表达,有利于情绪调节与适应,有效减轻知觉压力;病友及社区支持,可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提升其遵医率[14]。在许立萍等[15]的研究中,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PSS 评分(22.28±3.26)分低于对照组的(27.71±4.28)分(P<0.05),且观察组遵医行为及健康素养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表明,自我护理行为与血糖水平的控制呈正相关[16]。血糖水平越高,患者发生心脏疾病与脑卒中的风险也就越高,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对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预后改善有着重要意义。通过SDSCA 的评估,发现患者的用药、饮食及运动评分较低,尤其是用药评分,这可能是因为患者有着不同社会角色,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少,常会遗忘用药,加上未掌握正确用药的方法,导致用药评分较低[17]。本研究中,护理后,压力组的血糖控制改善情况、SDSCA 评分与GQOLI-74 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表明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护理行为、生活质量的提升。常规护理干预重点多为2 型糖尿病知识的普及,鲜有自我护理行为内容,患者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反感甚至拒绝接受护理的情况,影响其血糖控制。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对患者用药、运动及饮食的自我护理行为与知识的健康宣教极为重视,明显提升其自我护理行为,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实现血糖控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18]。
综上所述,基于压力与适应理论的慢性病护理干预应用于2 型糖尿病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遵医率、健康素养及自我护理行为,减轻知觉压力,控制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