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二小学 林 蕊
文言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重点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大学习难点。因此,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针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节进行全面分析,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此观念下,本文结合五年级《杨氏之子》文言文教学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如何有效应用学习任务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
新课标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需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提炼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知识点的联系情况进行有效整合,由此设定多个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针对学习任务群中的字词含义进行分析:
一是学习,主要指学习主体。学习任务群再次强调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在设置学习环节、布置学习任务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保证学习活动是由学生在参与、学生在主导,学习成果也是由学生来获得,从而保证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
二是任务。在学习任务群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由多个相互联系的任务由此串联而成。在明确本讲课程的主要主题内容之后,教师需根据这一主题进行任务设计。在任务制定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业学习要求等内容进行分析,保证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各项实践活动的连续开展。
三是群。在设置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还需要针对任务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全面性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整体难度,将任务群设置为三个层面,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会对应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内容,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习任务群的层次和内容划分
针对学习任务群的字词进行有效分析后发现,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期间设定学习任务群,需要明确课程内容、学习主题、学习任务、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等内容,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开展相关的活动,由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学习能力。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重视学习任务群的分层次划分,由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字词的基础上开展有效阅读,从而在字里行间中品古文。上文已经明确论述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层次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不同层次中所包含的学习任务群内容也有清晰划分。因此,在实际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内容进行任务的有效设定。
例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现阶段对文言文的了解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由此设定不同层次的任务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索。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1)针对课文中的注释了解竞走、唯、信然、尝等字词的含义,并且利用自己的话进行正确表达。
(2)结合教材书中的字词注释,分析文言文所讲述的主要故事内容。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1)读一读:结合文章的故事内容,分析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融入自身的情感正确流畅地朗读。
(2)讲一讲:文言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是谁?在他的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3)问一问:请认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人物的思想变化,由此在自主质疑、合作讨论、正确推断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了解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以及事件的变化。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1)写一写。结合文章中的角色进行分析,如果自己是文章中的人物,会有怎样的心理表现?请用自己的话,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将自己的心理过程表述清楚。
(2)评一评:结合本讲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进行分析,开展自我评价。总结一下自己在表现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情况、文言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小组合作探索中的积极性以及表现情况,开展全面且真实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
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包含七个子学习任务,并且各个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引导性,能够让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保证本讲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另外,在设定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以及教学时间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情况进行有效划分。比如,针对四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字词的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由此引导学生在合作分析、共同探讨的情况下开展阅读,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针对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侧重于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以及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以及自身对文言文内容的了解进行有效表述,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产生深刻感悟,不断完善自身的文言文学习体系。
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在三年级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时,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文言文生涩难读,字词生僻难懂,由此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不积极。教师在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群之后,也难以保证学生针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基于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可在学习任务群的制定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情境,由此助力学生开展相应的想象和探索。
在日常教学期间,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文言文的故事表述引入相应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视频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后续教学阶段,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教师鼓励以及相应情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画的影响下开展更加真实的想象和探索。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明确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侧重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感悟。
在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故事内容,设定本课程的主题并制定相应的子任务。本课程的主题内容为阅读与思考。本课程的子任务以下几点:
1.我是小小演说家。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注释,理解课文的含义,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是小小探索家。分析《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特点,在有效探索下了解杨氏之子“聪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列举(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方式)。
3.总结、反思、对比出新知。结合三年级所学习的《司马光》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杨氏之子》与《司马光》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比较两个儿童的智慧。
在三个子任务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学生正确了解文言文的故事内容,并且在阅读和分析中探讨杨氏之子的人物特点,从而感受人物的智慧,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1.我是小小演说家。
文言文教学需要保证学生能够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由此才能够真正地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感。在设定学习任务群时,第一个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针对学言文的内容进行逐字阅读,在字里行间中了解古文的主要思想。因此,《杨氏之子》的第一个学习任务以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明确故事的主要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朗读、点读、美读等各类支线任务,由此让学生有层次地进行阅读。
(1)点读:逐字分析,由此了解不同字词的含义,保证后续课文翻译的准确性。
(2)朗读:读准文言文的字词,开展流畅正确的阅读。学生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解情况融入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美读:小学生在真正体会了课文内容后,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感情、有特色、有个性的阅读,保证自身语音语调的与情感的有效融合。
2.我是小小探索家。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的故事内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和探索,由此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情感,感受文言文中所体现的智慧。因此,结合学习任务群的主要思想以及以本篇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学习问题,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1)为什么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慧?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本,分析杨氏子甚聪慧的表现以及具体原因。
(2)文言文中孔君平都说了哪些话?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课文中,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
(4)你觉得杨氏子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两个人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样的?请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讨,并且由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模拟,感受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感受。(学生在角色模拟之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动画,由此让学生对比分析自己的表现情况)
(5)在分析文章和阅读文章过程中,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杨氏之子》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提出了以上五点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探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问题(1)和问题(2)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故事内容和主旨,由此运用自己的话进行有效的表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问题(3)和问题(4)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的语句进行更加细致探索,感受杨氏子与孔君平在对话过程中的人物情感变化,并且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主动分析,在角色模拟过程中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由此了解文言文中的人物特点和人物性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问题(5)更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了解文言文的主要故事内容、人物的特点以及对话情况之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思考以及文中的内容来探索杨氏子的特点,从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了解杨氏子的优秀品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总结、反思、对比出新知。
在文言文教学期间,教师在设置拓展性问题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确保拓展性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讨与思考兴趣,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在设置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拓展问题时,可将其划分为两个方向:
(1)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较好,则可以引入新的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思考、有效探索、正确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对比,由此增加学生的文言文语句积累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对比内容为《杨氏之子》与《口中狗窦》。
(2)若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情况不够理想,对文言文的翻译、文中语句的理解需要再次巩固。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将文章内容较为相近的文言文进行有效对比,由此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进行反思,在不断对比中产生新的知识和理解。对比内容为《杨氏之子》与《司马光》。
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制定能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更加细致地研读和赏析文言文。但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教师也需要设置更为有效且全面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探索。评价内容的制定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探索、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调整以保证后续教学质量;总结性能评价可以针对本讲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整合,由此让学生了解到本讲课程的知识重点以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评价内容的制定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评价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个性化,确保班内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提升。另外,评价内容也应从新课标中所列举的课程目标、学业质量以及学业要求等各项要求出发,由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文言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应用学习任务群,为学生设定不同难度、不同侧重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正确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文言文字词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