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勇
若失信行为变成习惯,成为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就会最终发展成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往往采用较为低级的防御机制,如否认、隔离、幻想、理想化等。
17岁高二男生诺彦(化名),经常莫名地感到烦躁,甚至不愿意去上学。他说父母在他4 岁时离异,自己一直跟母亲生活。家里还有一个外婆,外婆和妈妈一样很强势。小时候与父亲没有什么往来,直到初三开始重新有了联络。诺彦自述自己是一个善良、自信但又不自信、多愁善感情绪化的人;希望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当然,最希望的是学习成绩提上去。诺彦还担心自己在爸爸心目中没有地位,渴望寻求父亲的认可,并能有机会继承爸爸的产业。
目前诺彦的作息时间是:凌晨3点睡觉,第二天下午1点起床,然后以刷手机、玩游戏等打发时间。
“你现在一直待在家里,想过去学校吗?”
“想啊,我肯定是要去上学的,不然我怎么考取中山大学呢?”
“听起来你有自己的打算,那么你要给自己多少时间调整呢?”
“我准备明天就去上学了。老师,您放心,我明天就去上学。”他担心我不相信,着急地辩解。
“明天去上学?你不担心自己的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吗?”之前多次答应去上学后,诺彦总会出现发烧、拉肚子等各种各样的躯体化反应。
“确实,我也担心自己会‘破防’,但这次我下定决心了。”他信誓旦旦地说。
“你当下最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而不是急于去上学。”我觉察到他有主观的倾向而非中立状态。
“嗯,是的,我准备晚上12 点睡觉,这样明天早上可以早点起床去上学。”
“哦,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你为自己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我可以知道你会怎样安排时间吗?”我顺势引导。
“老师,每天晚上我关机前会给您发信息,您就能看到我的睡觉时间了。”
“太睿智了。”
接下来的几天,每晚诺彦都会给我发一条信息,有时正好是24点整,有时则是转天的零点过几分钟。
“老师,您知道吗?诺彦他一直在骗您,他根本没有在那个时间关机睡觉,我看他真的是无药可救,我也不管他了。”几天后,我突然收到诺彦妈妈的一条微信,从中可以感受到诺彦妈妈的绝望与愤怒。
又过了两天,我回了一条信息:“我能感受到你的失望,可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愿意尝试早睡呢?有没有发觉他撒谎背后的动机呢?你能感受到他有主观意愿发生改变吗?能感受到他面对诱惑无法控制自己时的挣扎吗?我愿意相信他,是愿意相信他拥有改变的力量。”
言而无信的生理因素。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里安·莱恩说:“有些人的大脑结构使他们比常人更善于自我欺骗,表现为言而无信,这些人更擅长进行与眼前利益有关的推敲和算计。”
莱恩发现,言而无信者的本质是自我欺骗的谎言,他们大脑前额皮层拥有更丰富的白质。白质是一种白色的神经组织,说谎的时候,这些组织非常活跃,而惯于说谎者大脑中的另一种物质——灰质却相对较少。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失信者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着生物学上的不同。
言而无信的心理因素。对于有些人,言而无信几乎是惯常行为,张口就来,他们一遍遍地演绎着“狼来了”的故事,没有丝毫悔意。他们到底是出于何种心理?一次次的失约带给他们的是什么?我们从小就听过“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故事,这是教导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如果一个人经常做不到言而有信,通常的理解是缺乏责任感,这种人为什么担不起自己的责任呢?深度心理分析,其本质是内在的自卑和自体的脆弱,从而导致以下几种表现。
强烈的虚荣心。每个人都有向往更好的生活并使别人羡慕自己的本能,而当内在自卑反向表达时,形成虚荣。他们构建幻想中的完美,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当自己某些方面没有优越性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编造谎言来抬高自己。他们在一次次失约的谎言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达到一种很强的快感。而且他们会拼命地暗示自己,相信自己的谎言,久而久之,他们自己都分不清楚事实和谎言,并深信自己说的就是现实。诺彦希望自己什么都是好的,能考上名校与现实的差异就是虚荣心在作祟。
为了逃避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浪漫和惊喜并不多见,而烦恼和痛苦却如影随形。为了摆脱这些烦恼,人们常常用幻想来安慰自己。当压力和痛苦超过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会选择逃避。诺彦同学在学习与生活中一有不如意,就躲在家里,想象自己不用付出努力就能拿到满意的结果。在后来的讨论中,他说承诺只是为了让自己放松下来,得到暂时的心理满足。
缺乏自我认同。言而无信者内在往往缺乏自我认同,对于“我是谁”,要“成为谁”是模糊的概念。他们通常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心理上非常失落,为了安抚自己,达到心理平衡和快慰,就采取了用否认的方式达到一种自我欺骗的满足。当被现实刺破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无地自容,对环境更加惧怕和焦虑,表现为负性反馈系统。
诺彦同学从小与父亲分离,没有顺利地完成对父亲的认同,认同的非确定性让他缺少力量维护自己的内稳态。
若失信行为变成习惯,成为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就会最终发展成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这样的人往往采用较为低级的防御机制,如否认、隔离、幻想、理想化等。
心理学家认为,言而无信不但会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不安,而且还会使人的整个循环系统受到影响,造成血压不稳、呼吸与心率减慢、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等现象。长期下去,会诱发神经性呕吐、消化道溃疡等躯体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人体下丘脑部位存在着“快乐”与“痛苦”两个情绪中枢,当刺激“痛苦”中枢,肾上腺皮质酮类激素分泌增加,血清素类化学物质降低,引起人体免疫机制紊乱,导致整个身体抵抗力降低。针对诺彦同学,我开了以下三个方子,一段时间后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加强身体锻炼。失信既然可以导致躯体变化,那么加强锻炼可以使内循环系统发生逆转,从而大大提升个体的自信和自尊水平。
温和而坚持地陪伴。持续温情地陪伴让诺彦重新获得了内在滋养。同时,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镜映他的感受与想法,让他确立了自我的边界。
设定阶段目标。要想将梦想变为现实,必须先学会面对现实,设立阶段小目标。目标设定按可达成、可衡量、时间性、明确性的原则,让诺彦在一次次完成小目标后树立信心,形成正性自我反馈。
诺彦同学是幸运的,他的父母接受专业咨询后做出了积极的改变。请了健身教练,开启了系列家庭成长计划。在成长的蜕变中,诺彦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敢于践行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