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这个镇古老与新生并存。镇口的千年银杏树下,坐着看风景的老人;高高的永安桥上,走来怀抱婴儿的外来妹。你看见街巷里新画的两道白线,不用问,肯定是有谁去世了,主家撒石灰避邪,这是古老的地方风俗。你看见少儿踩着踏板车轻灵地飞过,后面跟着一群追赶的孩童,不用问,多半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娃。他们是古镇新的血液。
东西南北四条街新近添了好些绿植,荷花种石臼里,铜钱草种马槽里,沿街放了麻条石凳,供行人歇脚。一打听,这些新增的绿植和石凳,原来是一个热心公益的老板购置来点缀老街的。
好的乡风就是大家都想做好事。小镇透露出来的细节、发生的故事,让人感慨这里的人们情深义重。
我的邻居杨小良开香烛店,以前吃饭是个问题。他老伴信佛,常年吃素,而他要吃荤。店里生意忙起来,他没时间烧荤菜,只能将就点吃素。三天不吃荤,脚里没有力。这回见了我,他说不用自己烧菜吃饭了,镇上有老人助餐点,政府贴钱,伙食不错。
对门的老曹从前做裁缝,养了四个儿女,老伴在57岁时去世。家门不幸,四个子女已有三个没了,大儿子死时37岁,小儿子死时47岁,女儿死时也只有三十几岁。老曹现在87岁,一个人生活,自己买菜做饭,有时候煮一锅饭吃两天,难得烧一回红烧肉吃三四天。
我回乡,多次送衣服给他,也带杂志给他看。他喜欢翻看杂志消遣解闷。那天,我问他:饭烧好没有?
他告诉我,现在吃现成饭了,政府做好事,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去吃。一餐三只菜,有荤有素,实际价值13块钱,大頭由政府补贴,他只要付3块钱就能吃到新鲜可口的饭菜。
我听了很欣慰,老有所依,这是莫大的慈悲。
立明是我们迎阳门长大的老哥,他不止一次跟我说,今后来联合几个搞企业的人,出钱办个食堂,孤寡老人、烧不动饭的老街坊,可以到食堂就餐。
我听了很激动,希望他做,但始终没有做成。
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善事, 不是你夏天去敬老院送几车西瓜,春节给老人们发点敬老钱那么容易。这是一个大工程,只有政府做得成、做得好。
宜兴市周铁镇现在分布几十个助餐点,有一千多位老人吃饭。这要调动多少人做好服务保障啊!
以前我回家,常见加南坐在东沿河的家门口。
我在河对岸,他大嗓门招呼:乐心,过来吃杯茶。
最近好久没见他了。一打听,他在忙着做志愿者。自从镇上设了老人助餐点,他上午十点钟去帮着发饭。与他一道去做志愿者的,还有老街坊菊妹等人。菊妹爽朗利索,乐呵呵做好事帮助别人,快七十岁的人不见老态。他们熟悉人头,今天谁来了,谁没来,心里碧波清爽。特别是订了餐又没来吃的孤寡老人,要问问啥情况,防怕他们在家里有意外发生。报名吃饭的人,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100岁。行动不便的老人,由社区小年轻把饭菜送上门。全镇有近八十个网格员、志愿者帮着发饭、送餐。
老了,生活不便,有人搭把手。这样的地方充满温情。
2
我们那里的人把放风筝,叫作放鹞子。鹞子上挂笛、挂灯,叫放鹞笛、放鹞灯。这是太湖风筝之乡的一绝。
我的表弟宏伟说,周铁的风筝队以前参加全国比赛总是夺冠。放鹞子的人,除了岳仲荣、闵小牛这样的灵魂人物,还有铁匠。
我说:你勿要瞎讲,放风筝是天上飘的事,铁匠有啥作用,他的铁榔头是往下打的。
表弟说:你不懂了,大型硬板硬翅类风筝,要几个人才能放成功,铁匠力把大,手上有劲,稳定性好。
我后来才晓得,表弟没瞎说。放风筝的铁匠叫冯歧南,宜兴市风筝协会第一个全国冠军。让人惊讶的是,拎铁榔头的老铁匠拿起画笔来,在风筝上绘画,画蝴蝶、画天鹅等等,居然很有味道。
这真是泥里生活,云上放飞。我对铁匠老冯怀有敬意。这天我回乡,到尹瘦石艺术馆去逛逛,得知老冯和岳仲荣、闵小牛等人在尹艺馆教孩子们制作风筝。老冯鹤发、白眉,穿一件绛红色的T恤衫,在一群孩子中格外显眼。
大热天,这几位老师傅自带材料来开课,让人感动。他们说是被社区书记感动而来,办这样的班全公益,社区一分钱都不收,不容易。
竺西社区办的暑期班,叫小铁人班。除了教制作风筝,还开设美术课、摄影课、古琴赏析课等,三十几个人的班,上课的大半是外地人的孩子。问他们的父母是做什么的?有的说开车拉货,有的说卖水果,有的说卖豆腐,更多的人说是打桩的……
周铁镇地基打桩很出名,本地老板承接了大城市的建筑工程,雇用外地民工打桩,小镇成了集散地。人员主要来自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都是老乡带老乡。这些人跟老板做的时间长了,就把家里的女人带出来,在周铁租房安家。男人们大多在外面工地上干活,个把月回来一趟,女人们在家带小孩,有的就近找份工作,补贴家用。
城里的孩子和镇上家境好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各种兴趣班,从小就培养艺术爱好,而外地来的民工子女没有这个经济条件。父母忙生计、忙家务,无暇顾及,社区帮着照顾到了。
平等、不排外,外地人和本地人一视同仁。“小铁人”这个名,意味着接纳和欢喜。小铁人暑期班开班,社区送他们一套衣服,还有帽子、水壶、书包,都不要钱,孩子们开心极了。
有老师来上古琴课,好听的琴声在指尖流出,他们也想摸一摸琴弦,可惜没有钱买琴。请来的老师在宜兴称得上是名家,平常在城里教琴,收费不低,可到这个公益班来上课不计报酬,还带来了多把琴,给孩子们触摸感受。
镇上两个社区将暑假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大学生、中学生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以前有不少人开学前到社区来盖章。现在竺西社区的书记蔡利群说:不行,你们要到社区来报到,做具体的事,我才能帮你们签字盖章。
于是,这些学生成了暑假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这也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方式,在实践中服务他人。
3
我很喜欢周铁小学以前的校歌:“放眼吾乡,泱泱乎大风,具区深复深,竺山重叠重。地灵人杰,甲乎江东,兴学培才,读书致用。勉旃,同学……”
具区是太湖的古名,生活在太湖边的人有着世代相传的好乡风,“放眼吾乡,泱泱乎大风”,可见其大气。“具区深复深,竺山重叠重”,可见其包容。传承到今天,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
在这方土地上,步履蹒跚的老人得到照顾,外来人员的孩子得到照应。这真是非常暖心的事。那天,我在老乡群里发了一段话:“‘多年以后,这四个字是岁月的包浆。如果多年以后,还会念到你的好,那是真好。我想,多年以后,人们说到这一任的周铁镇领导、社区领导,会由衷感念他们。”
老乡们很有同感,在群里纷纷点赞。
把一老一小照顾好,可见一个地方的亲和力。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单说助餐这件事,寻常人家烧饭做菜,也常会有嘀咕埋怨声,菜咸了淡了,饭硬了烂了。这一千多老人吃饭,众口难调,弄不好就是差评,要是出了食品安全事件,那影响更不得了,比不做这件事“躺平”还要不好。
所以,做这件事一要有情怀,二要肯担责。周铁为老年人能吃好饭,全镇联动,供餐的中央厨房与宜兴市市场监管局联网,菜单每周发群里给社区书记、村书记、网格员过目,从上到下有人盯着呢。
镇党委书记陈忠强说:老年助餐工作,从一般层面上来看,是解决老人吃饭痛点,让他们每天吃上有营养的热饭热菜。从社会治理来看,是让村干部和网络员每天接触群众,切身感受群众冷暖,了解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
他讲到了“痛点”两字,这让我想起清代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夜里睡觉,听到风雨中竹子的萧萧声,都以为是民间百姓的疾苦声。百姓一枝一叶的小事,都无不牵动着我们的情怀。
放眼吾乡,泱泱乎大风。老有所依,幼有所护,这是一个镇的有情有义。
可贵的是,政府和社区调动了一批人在帮助他人中获得了人生的意义。
乐心:本名冯乐心,资深媒体人,著有长篇小说、散文集多部。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