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音
琪琪的妈妈最近很为女儿的人际交往担忧。琪琪刚升入初中,她的新同桌佳佳对她十分热情,还经常跟她分享自己的文具、手办、零食等。琪琪妈妈开始觉得挺高兴,但无意间了解到佳佳在班里人缘不太好,因为她小学时曾偷过同学的东西。琪琪并不相信这件事,她认为佳佳家境富裕,还经常给自己买礼物,怎么会偷别人东西呢?但没过多久,佳佳就因为多次偷拿文具店的东西而被老板发现,告到了学校。
我们十分清楚,一旦偷东西就等于给自己贴上了“品行恶劣”的标签,这是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内化进我们自身的结果。
但是年纪尚小时,人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道德感还没有真正形成,思考问题往往会以自己为参照物,认为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应该属于自己。就像前文中的佳佳,小学时借了同学的笔,可能内心也很喜欢,就一直没有归还,直到被同学发现。当时那个同学的家长认为这就属于“偷”,并告诉了佳佳父母。佳佳的父母性格急躁,也没问清缘由就将佳佳打了一顿。家长们的反应给佳佳贴上了“偷东西”的标签,也让其他同学坚定地认为佳佳就是会偷东西的坏孩子。或许一些父母的本意是对我们从小严格管教,树立规范,但可能未能从我们的心理出发进行教育,过度的反应,会让我们形成低自尊和低自我价值感,来自亲人和周围同学的批评也会让我们一直承受心理负担,反而容易造成后续的行为问题。
既然都知道偷东西不对,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冒着失去名声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偷一些并不急需的东西?“偷”这种行为到底满足了我们怎样的需求呢?当我们长大离开家后,开始面对社会中的各种挑战时,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在家庭中习得的一些行为模式。习惯性的偷窃行为很可能是童年成长过程中养成的错误应对方式。
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需要陪伴时,希望爸妈能放下手中的事情;犯了错误时,希望爸妈能先听听解释。只是可能父母也因生活压力、自身的焦虑等问题,没有足够的力量给我们提供接纳和认同,虽然会努力用丰富的物质、过度保护和溺爱向我们展示他们的爱,但可能很难弥补我们产生的被忽略的感受。
小时候,当我们想要一件东西就会直接去拿,长大以后,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想要的,但是如何“拿到”他人的重视,弥补过去被忽略的感受呢?我们会认为:这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而且我们也不应该对辛劳的父母有更多要求。带着这种矛盾心理,有的孩子会选择捣乱甚至偷东西来引起家长注意——做坏事反而更容易引起父母注意,即使是打骂也比被忽略要好。有的同学可能会通过偷东西发泄对家长的不满情绪,体现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刻意做一些家长所不允许的事情令人觉得刺激且有力量。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一旦遇到挫折,都有可能激发想偷东西的欲望。
家庭当然不是造成习惯性偷窃的唯一因素。我们也可能会因为经济压力或贪图物质享受而偷窃,如果这种行为自己没及时察觉和克制,则会滋生更大的侥幸心理,进行下一次偷窃。偷窃来的东西可能得到了一些不知情的同学的羡慕,从而感觉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关注。
“偷”关注,“偷”尊重,“偷”想要的生活,“偷”缺失的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儿时的伤痕,接纳现在的自己,未来依然可以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1.正视自己的需求。我们希望能填补过去的缺失,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尊重,这是十分正常的想法,不合理的是选择用偷窃来满足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换个方式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2.培養更多爱好。人不仅能从他人的关注中获取被爱的感受,一些爱好也能够帮助我们体会生活中的小美好。听歌、绘画、运动等活动都能够让我们沉浸其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3.发展人际支持系统。身边默默关注我们的人有很多,除了父母,还有同学、朋友、老师……即使父母无法用我们希望的方式来爱我们,我们也需要通过建立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从中获取力量,增强自我价值感。同时我们自身也具有强大的爱的力量,在助人过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味索取、永远匮乏的状态,我们同样能够给予他人关注与尊重。不过在挑选朋友和群体时要注意远离不良同伴,不能因为要寻求群体认同而做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事。
4.训练延迟满足。当我们接纳自己的缺失,重新投入当下生活中,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会相应减轻。可能一些挫折会再次唤醒不良行为。选择不良行为去化解压力,往往是因为当下的情绪十分痛苦,想快点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尝试和那些情绪、欲望共处,可以做一些其他事分散自己对不良行为的注意力,相信我们有力量控制自己的欲望。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厌恶疗法”,是指将自己不希望出现的念头和行为与一种厌恶的事物相捆绑。比如,当产生偷窃想法时,可以立刻让自己闻一闻讨厌的大蒜味,这样一来,每当想起偷窃就会想到难闻的气味,久而久之这种想法就会消退了。除此之外,记录自己不良行为的想法,或者把不良行为记录下来,请家长和朋友作见证,都可以帮助我们直面不良行为,渐渐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增强对自己的责任感。每一次成功驱散不良念头,都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这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是我们自控力不断提升的证明。
学会选择,学会节制,学会自律,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出现不良行为并不可怕,通过不良行为看见自己的需求,延迟满足欲望,勇于承担责任,让我们一起争取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