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梦佳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企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预算管理的范围广,控制效果好,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企要进行经营与发展,预算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评估投资风险、确定投资方向、可持续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经济新常态下,国企预算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预算管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营活动的组织和计划,是一种涉及整个商业活动的全过程,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全面预算管理以市场计划为基础。前者是指市场中的规划,后者是指公司制订的方案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显然,只有将规划与市场联系起来,计划才能减少盲目性。
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是分析过去,展望未来。对于未来的规划,必须分析所面临的市场形势,以便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全面预算管理首要作用是规划未来的工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各部门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计划。
第四,公司的战略目标,加上科学的预算管理,才能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确定预算的重点和实施,预算实施是为了确保战略的实施,二者相互协调,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国企战略和业务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采取“以战略为行动”的方式,即以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为基础,利用预算指标量化公司战略,指导企业具体工作,建立企业业务目标的总体框架,将企业战略与实际行为相结合,从而将战略付诸实施。
第二,全面预算是提高国企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实行全面预算,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分工明确,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在不同层面上,通过预算信息的沟通和协调,使公司的运营更加有序,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
第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全面预算不仅要实现目标,还要在预算的全过程中量化企业的目标。同时,还要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风险,实现资源、环境和战略经营目标的动态平衡。
第四,全面预算的评价与激励。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实施监督,比较不同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偏差的程度和原因,明确责任,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运营效益得到提升。
国企目前存在的预算管理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意识薄弱
目前,国企职工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无法与新的标准相适应。众多国企并没有把财务预算植根于企业经济管理中,有些国企甚至把财务预算管理看作是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一种深化与改进,使其内容更为详尽。基层职工对财政预算缺乏足够了解,从而影响到财政预算的执行与完善,造成了长期的财政预算水平低下,经费大量浪费。公司的领导层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将责任推给财务部门,迫使财务部门减少其他部门的经费,从而妨碍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正常运行。
(二)预算编制与实际不符
国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后,相关制度已经建立,但大多数预算人员都是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其他部门的人员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财务行为,没有负责的团队和受监督的预算。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缺乏充分参与。因此,在早期阶段,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并进行各种调整和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很大,单是预算中复杂的逻辑关系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在实施初期,员工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主要是由于初期分工不清,导致员工相互推诿。一旦每个人都参与,分工明确,预算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国企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问责机制缺乏约束,影响了预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三)预算编制缺乏目的性
在实施全面预算时,国企最关心的是企业的收入和成本支出,这表明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短期指标的实现上,而战略目标则集中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上。显然,企业忽视了一些影响预算目标的因素,如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并购、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等。
二、国企预算管理的方式不灵活
由于国企的企业性质,国企运行会比普通企业有更多的牵制,在经济活动中需要遵守各项政府编制,也要考虑公司的财务编制。所以运行方式太过死板,预算管理的方式也就不太灵活,这样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三、预算管理考核系统中的制度缺陷
国企的财政预算编制中,目标是为各部门制定合理的预算,从而控制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同时,相应的预算指标也被用作评价指标。但在现实中,这类工作的实施往往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预算方法成为一张空头支票。这样,就不可能客观地评估公司的经济状况。
四、预算的执行力度不足
目前,一些国企把财务预算人员和审计人员放在一起,都成为财务部门的成员,由财务部门直接管理,致使预算和审计的内容总是一样的,不会有财务问题。缺乏对财务审计和预算管理的独立监督,不但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使财务人员在内部运作上有较大的空间,从而造成财务工作的不透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很多基层干部难以全面地进行财务问题的分析。财政预算的实施完全依赖于企业的工作需求和业务情况。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国企财务预算管理的控制力持续下降,这将影响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会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职能冲突,产生内耗。
国企预算管理工作的優化建议
一、预算编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预算意识
对于国企来说,加强预算管理,必须提高基层干部和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使其对财务预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其对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国企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更多地参与到预算程序中。为推动国企改革,各级领导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促进职工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保证企业日常运营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同时,国企领导层要增强职工责任感,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本单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财政预算改革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身上。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
(二)预算编制和实际相符
最好的管理模式就是适合当前公司情况,因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制度,就有不同的预算。三种类型的预算管理:第一种是自上而下。其工作效率很高,但也有一个缺点,即会削弱管理的积极性,使其无法发挥作用。第二种是自下而上。这种管理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正好相反。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下级部门的主动性,更接近现实。缺点是不能完全控制全局。第三种是前两种管理模式相结合。既兼顾了两者的优势,又带来了效率低、能耗高、利益冲突等问题。无论采用哪种商业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选择预算编制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营状况,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对预算编制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目的性
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企业就必须与预算目标保持一致,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数据。由于预算管理的结果由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决定,因此建议对各部门、各层级的主要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从图1可以看出,自上而下的箭头表示国企设定的目标分为阶段性目标,每个项目都被细分。自下而上的箭头表示该部门长期目标的实现情况。一般来说,各预算单位在收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年度预算目标后,会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将预算分为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逐步向各级人员传达,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员工最终将实现小目标和公司的长期目标。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预算管理方式
要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国企的发展和改革目标,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之与国企的发展目标相匹配。在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发展任务和工作目标。财务主管要更好地收集国企的财务资料,而非单纯的财务报表审批等。另外,还必须提供有关人力资源、设备、生产条件、外部环境、市场策略和国家政策,使管理者能够持续改进预算管理系统和执行其具体的预算。
三、国企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固有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
國企在编制财务预算时,一部分必须考虑国家经济情况,另一部分影响因素是流动和可变的,需要由公司自己控制。例如,在市场的变化和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公司生产情况和财务指标的变化,国企应加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把控,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加强对公司的控制。由此可见,国企的特点,其预算管理必须同时在两个方面进行协调,更能准确地管理企业内部预算管理。
四、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保证预算管理有效执行
国企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进行直接的控制,确保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按要求进行。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既能确保财政预算与核算的独立性,又能方便地开展工作,也不会造成内部矛盾,确保会计的公正性与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各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这样就有效地提升了国企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将内部审计机制和财务预算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审计的范围,还可以激励员工对财务预算的重视。另外,可以将工作态度不佳、工作效率不高的员工及时淘汰,让更多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员进入国企发展队伍。这样,国企才能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市场经济中起到带头的作用,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国企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国企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国企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问题还很多,所以国企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认识,以求达到均衡和稳定。因此,正确地选择预算管理方式、实行预算管理、强化监管、有效地提升国企的财务管理能力,才能为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武汉名星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