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2023-09-14 00:27钟惠琼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词人苏轼诗人

钟惠琼

入乎其内

借助诗的背景、意象、典故等能够很好地把握诗歌内涵、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一、通过题材,品味诗人的人生感悟

诗歌题材类型不同,所蕴含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判定一首诗歌所属的类型,可以快速把握此类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而领会诗人表述的人生感悟。如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情感多为对官场的厌倦、辞官归隐的喜悦等,《归园田居·其一》是山水田园诗,诗中描绘的是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樸,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怀古诗是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二、抓住诗眼,掌握诗人的情感基础

古代诗歌的语言简练而优美,有些古诗词用一两个字词就能点明诗歌的情感基调,这类词语就为诗眼。如杜甫《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由“艰难”“苦”“恨”等词语便可知作者表达的是人生的愁苦、悲伤之情,全诗弥漫着浓浓悲苦之情,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在于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升华。

三、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意境

意象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寂寞、冷落、凄惨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遭受劫难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纯粹的心理宣泄,而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四、了解典故,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

使用典故就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引人联想等作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北固亭,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等人,表明词人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显示了词人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五、视图创作,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视图创作实际上就是用具象化的视图说话,将创作者的丰富情感思维转化成视觉元素。《登高》通过风、天、猿、沙、鸟、落木、长江等视觉元素,绘成了一幅苍凉悲壮的冷色调秋江图,营造了沉郁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忧思与悲凉,感叹自己漂泊在外,无依无靠,身体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差,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六、借助形象,体会诗人的隐匿情感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与白居易有着相似的、不幸的命运,两人都有着悲愤不平的情感,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偏僻处的。诗人在同情中也饱含对琵琶女命运多舛的叹息和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叹息,在“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内心的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翻涌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忧国伤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高》)。

2.建功报国。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离愁别绪。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弃官归隐(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望自由,蔑视官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生活杂感。青春易逝,背井离乡的伤感(李清照《声声慢》)。

总之,诗是灵魂之书,读懂古诗歌的思想犹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感悟。

出乎其外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北宋〕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恰逢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远谪的旧臣大多被召回。苏轼终于可以摘下罪臣的帽子,在朝廷大展宏图,干出一番业绩了。可是,苏轼老了。六月二十日的夜里,时近三更,苏轼依旧未眠。或许是因为海上独特的夜景太过美丽,或许是因为他正思考着人生的跌宕起伏。他仰望天空,看见“参横斗转”,推测现在大概到了三更时分。没有“苦雨终风”的侵扰,大海与夜空融为一片,海浸着天,天蘸着海,真是一幅壮美的图画。“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用议论的语调抒发感慨。这里用了“滓秽太清”之典,一是感叹眼前夜色明净,无须微云的点缀;二是似乎在隐喻自己被政敌陷害一事。“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紧扣“渡海”之题,写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这里使用“轩辕奏乐”的典故,抒发“始闻之惧,复闻之怠”的情感。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来收束全诗,说自己一生虽然几经贬谪,在南荒之地九死一生,但并不后悔,这次渡海,看到了奇绝的景色,一生也值了。

苏轼遇赦北归之时,正是他的政敌章惇被贬之日,苏轼本可以报仇雪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他却说“吾不恨”,选择了不仇、不恨、不怨,不必原谅,也不必挂怀。苏轼忽生欢喜,像李商隐“天意怜幽草”那般,感受到了上天对自己的眷顾——“苦雨终风”仿佛也怜惜自己,特意为他唤出一片晴天,以此表达其看透世事,豁然开朗,钟情山水的感情。

拓展训练

溪上避暑

〔南宋〕陆 游

暮年事业转悠悠,

尽日投竿杜若①洲。

世上漫言天爱酒②,

古来宁有地埋忧?

全家只合云山老,

万事空惊岁月遒。

褫带③脱冠犹病暍④,

正平颇忆著岑牟⑤。

〔注〕①杜若:香草名。②天爱酒:出自李白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③褫带:解下鞶带,谓辞官。④暍:伤暑也。即指外感暑邪引起的热性病。⑤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匡山①

〔唐〕李 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①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2.此诗写于李白离乡去蜀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词人苏轼诗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从善如流
词人的职业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