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樊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敦煌举行,会上正式将编号为381323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
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
1958年,樊锦诗进入北大考古专业。在洋溢着兼容并包风气的未名湖畔,她沉浸在求实创新的学术氛围里,接受了顶尖的考古学教育,受到了北大精神文化的熏陶。
1963年毕业后樊锦诗远赴敦煌,戈壁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未让樊锦诗打退堂鼓。几十年来,她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弘扬、管理工作当成了终身事业。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又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让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10日)
素材解读
1.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与个人奉献精神永不褪色。樊锦诗以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视野,诠释了一名公民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她两次慷慨捐款,激励更多人践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不畏艰辛,坚韧执着。樊锦诗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敦煌文物事业中。她在敦煌经历了无数艰辛,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将文物保护与研究当作终身事业。樊锦诗那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了无数的人,也让自己活成了“一面旗帜”。
适用话题
社会责任 个人奉献 爱国情怀 坚韧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