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利军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平江实校”)立足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构建古城文化课程群,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和活动中触摸古城文化印记,感悟古城文化内涵,培养姑苏学子对苏州古城的丰富情感,使其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思考、辨析,进行发展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继承、发扬与创新。
平江实校坐落于苏州古城东隅,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 年),是苏州古代三大学宫之长洲县学所在地。在千年吴韵旋律中,学校以“润泽童年,大成未来”为办学理念,进行“根植古城情怀,弘扬中华文化”之文脉铸魂育人范式的实践探索。
平江实校古城文化课程群建设根源于学校的百年校训“德润文光”。“德润文光”出自《大学》的“富润屋,德润身”。润,即滋润,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泽,即惠及,教育要惠及每一个儿童的一生,惠及他人,惠及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德润文光”体现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和育人方式,即“化知识于点滴之间,润育人于无形之中”。
由校训演绎而出的润泽教育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特性与美学品格,注重心性修养、以德润身,倡导仁爱、教化,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形成了内隐、含蓄、婉约的美学品格。润泽教育理念倡导积极互动、相互影响,是一种对话式的教育;注重启发引导、主动思考,是一种探究式的教育;强调情境创设、具身参与,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润泽教育理念在推动古城文化课程群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一,古城文化课程群建设是一种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解读的过程,旨在实现对话式教育。课程群以姑苏文化记忆为研究背景,以姑苏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对具有姑苏文化典型特征的人、事、物做深层次了解,从历史、人文、审美、科学等角度与姑苏文化进行对话,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文化自信。
其二,古城文化课程群建设是一种蕴含问题的自主发展,旨在实现探究式教育。古城文化课程的本质是一种现实问题驱动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学校在课堂中创设具有真实生活元素的情境,组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以兴趣形成问题、以问题带动研究、以研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相联系,实现在问题驱动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其三,古城文化课程群建设是一种富含对话的社会参与,旨在实现浸润式教育。学校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项目化课程的完成效果,重视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合作探究。
平江实校不断丰富百年老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独有的教育价值,将历史文脉与现代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对本国国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立足校本及周边资源,构建古城文化课程群,让学生在充满文化含义的建筑、街巷、匠艺、习俗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平江实校立足校本资源与周边场域资源,构建建筑、街巷、匠艺、习俗四大主题课程,下分十二个学习项目,贯穿六年的小学生活。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街巷、机构、社会,以任务驱动、设计项目、合作解决、成果发布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与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古城文化,在跨学科实践中活化知识。
课程群下设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既强调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又强调课程的融合性、创新性。一是基础型课程,学校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落实国家课程,并呼应学校培育目标,积极推进古城文化进课时、古城文化进学科、古城文化进课堂。二是拓展型课程,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开启校园五类课程,促进学生体验古城文化,即仪式课程、匠艺课程、研学课程、方言课程和节庆课程。三是研究型课程,学校积极开发“古城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项目课程,开拓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平江实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质教育活动时间、学校社团时间和课后延迟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古城文化特色课程活动。学校努力把古城文化资源挖掘好、展示好、利用好,促进学生实现点滴进步和收获,推动项目的不断优化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