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楼山
一、单项选择题
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式微
C.海外贸易的兴起
D.民族政权的对峙
5.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6.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沄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7.宋代制定了商税征收条例,建立起覆盖城乡各地的商税征收网络,在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的专卖领域中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形成了宋朝官僚所说的“富商大贾为国贸迁”的局面。宋代这种做法()
A.反映出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B.造就官府独断的商业局面
C.说明政府强化了抑商政策
D.为商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8.宋高宗绍兴年间,即有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原本为瞿氏家的佃客,但是可以在闲暇时节,“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另有宋孝宗淳熙年间,台州仙居县林通判家客户郑四客,在自己有了一定储蓄之后,“出外贩贸纱帛、海物”。这反映出宋代社会()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频繁
D.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
9.程颢、程颐在义利之辩方面提出“凡顺理无害处便是利,君子未尝不欲利。” “人无利,直是生不得,安得无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二程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批评了人的自然欲望
D.代表工商业者的利益
10.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君有不地要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这一原则()
A.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B.规范了中央行政决策机制
C.推动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使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1. 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12.辽宋夏金近400年的对峙格局中,宋朝以据有“中土”、代后周政权之正统自居;辽圣宗专作《传国玺诗》宣扬“天子符瑞”尽归于辽;金太祖则诏告天下“今欲中外一统”。其间虽有争战,但“战”是统一之战,“和”是“君臣”“叔侄”之和。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消解民族差异
B.正统之争成为战争的根源
C.和平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D.政权并立中呈现出内聚性
13.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14.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場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
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
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
15.《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沿袭变革是地方管理的主线
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D.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6. 下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元代壁画《马球图》。据史书记载,元朝建立以后,貴族们在每年的端午节和重阳节都会举行大规模的马球比赛,胜者会得到丰厚的奖赏。这()
A.得益于统治疆域的辽阔
B.彰显着军事活动的兴盛
C.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成熟
D.反映出不同文化相互交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1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19.辽宋夏金时期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材料二 2003年,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宋家梁屯北山辽墓出土了《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轩辕即黄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辽人、金人“中国观”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说明材料二所载墓志对研究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的价值。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谣谚,即歌谣和谚语的合称,其中颇多直接反映人民思想感情之作。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等
从材料中选择三个谣谚分别加以解读,得出一个关于宋代历史的结论。(要求:解读合理,持论有据,结论与解读要有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