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红
备考指南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一][明朝、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与意义]
1.措施
2.意义
(1)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疆与内陆的经济文化交流。
(3)清朝版图相较于明朝有所开拓,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地统治,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二][明清时期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
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
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专业性手工业中心;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
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明中后期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市场活跃,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
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等行业中已有工场手工业出现。城市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如王阳明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李贽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抨击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提倡男女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揭露和大胆否定,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用法治代替人治。
(3)提倡“经世致用”。如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地学术之风,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4)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影响
(1)积极: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消极: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从地位看,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程朱理学在社会中仍占统治地位;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四][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
[五][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导致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六][清朝统治前期的危机]
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争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社会矛盾也趋于尖锐,人口成为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
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漸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3.西方殖民者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外部压力陡增。
4.统治者闭关锁国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历史形势的变化,却制定了闭关锁国政策,满足于想象中的“盛世”中,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七][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影响;根本上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
2.表现
(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3.评价: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素养拓展
时空观念——全球联系、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明清社会
(一)全球联系
1.政治方面: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社会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
2.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推动专业生产区域的出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货币经济繁荣,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介绍了欧洲先进技术。
(二)中西比较
典型例题
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術知识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开始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原因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
参考答案
重要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欧列强殖民扩张。
突出表现: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贸易顺差以及白银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