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夏英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A.反映其立场客观公正
B.掩饰日本侵华行径
C.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
D.维护美日军事同盟
2.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主要抗日文献。这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
A.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
B.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C.为民族大义与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
D.坚持全面抗战积极开辟敌后战场
3.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扶植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特务、汉奸和清朝遗老的簇拥下,在伪满洲国“执政”。这反映出当时()
A.日本采用“以华制华”的政策
B.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功能相同
C.日本对抗国共合作的政策措施
D.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4.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这主要基于()
A.持久抗战的需要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工业结构的调整
D.工业布局的改变
5.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D.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6.1938年以来,国民政府将东部地区的相当数量的学校、中央图书馆、《中央日报》报社、中央电影制片厂、中国艺术剧社迁至重庆,同时批准共产党《新华日报》在渝印行。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A.平衡东西部文化布局
B.加强政府的文化管控
C.增强抗战的软实力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1943年的《开罗宣言》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谈精神为基础,由美方代表草拟,经中、美、英三方代表认真讨论(中国代表据理力争) ,三国首脑同意,并征得斯大林的完全肯定,最终公布于此。由此可见,《开罗宣言》的发表()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
C.遏制了日本侵略活动
D.维护了中国独立地位
8.1944年,鉴于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的情况,美国最高统帅部拟定了在山东等地沿海登陆的计划。并且不顾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派遣一个观察组前往延安,以寻求合作。这反映了()
A.美国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D.敌后战场取得显著成就
9.1944年担任国民党中宣部顾问的美国记者武道,在撰写《我从陕北回来》一文时,从八个方面谈到边区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老百姓生活进步、人民都有选举权、强烈的抗战意志、言论出版自由等。这反映出当时()
A.根据地军民積极抗战
B.抗战形势发生重要转折
C.美国支持根据地发展
D.国共两党产生理念分歧
10.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体现了“三三制”原则
D.有利于劳动者的观念重塑
11.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扬着“毛主席来了”的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民众渴望国家新生
D.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12.下图为1945年12月画家丁聪创作的漫画,它呈现了国民政府制造的镇压各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反内战、呼吁和平的“昆明惨案”,刻画了政府需要的“良民”形象。作品旨在揭示()
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
B.知识界以静默形式继续抗议
C.人民渴望民族独立
D.被奴化的国民成了东亚病夫
13.1947年,中共中央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与今后未经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或未经征得本党和其他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同意的一切同类外交谈判,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该声明()
A.表明中共外交三大政策的确立
B.揭露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C.体现了开辟第二条战线的主张
D.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14.下表是济南、淮海、渡江战役期间,山东农民的支前情况统计。这些统计数据说明()
A.解放区经济已十分困难
B.解放区土改提高了民众积极性
C.国民党军作战意志薄弱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15.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6.东北解放较早的旅大地区,1948年9月召开了“旅大首届运动会”,之后规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选择适合工人的项目,并奖励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形式结合运动表演。到1949年召开了9次群众性体育大会,参加者多为工人。据此分析,这些体育运动()
A.意在为生产建设服务
B.将生产与生活完全结合
C.直接为革命战争服务
D.旨在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根据地到解放区
材料一 1935年,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并进行政权建设,1937年,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945年,毛泽东说:“只有陕北根据地保留下来了,其他根据地都丢了,陕甘宁边区的作用非常大,我说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万里长征,脚走痛了,跑到这个地方休息一下,叫做落脚点。我们不是要永远住在这里,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
材料二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着眼战略形势发展,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全区只划为1个行政省(察哈尔),6个行政公署(冀中、冀东、冀南、冀鲁豫、太行、太岳),294个县。1948年9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组成人员。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
(1)为什么陕北根据地既是“落脚点”又是“出发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华北解放区成立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作用。
18.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出版《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0年11月,《抗敌报》改称《晋察冀日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晋察冀日报》(《抗敌报》)每期发行份数统计表。
——据邓拓《晋察冀日报五年来发行工作回顾》等整理
材料二《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1941年4月,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一份档案显示,河南省及各县党部曾转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查禁1941年4月17、18日《晋察冀日报》社论的命令。
——据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1)根据材料一,对《晋察冀日报》发行量呈现的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察冀日报》的社会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
材料二 张学良的行動……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1936年12月19日)
材料三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德国、意大利、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帝国统治,包括日本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暴行和1939年希特勒—斯大林的协议。
——摘编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
材料二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危机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昭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国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与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关系、欧美各国的活动、战时国民生活等内容,让学生理解从军部的崛起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大战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摘编自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学习指导要领》
材料三 “绥靖政策”一目中,提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日中战争和苏日冲突;在“名人录”中,有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的名字;在“大事记”中,有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1937—1945年,日中战争。
——摘编自俄罗斯《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
材料四 韩国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各民族为对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而开展的运动,同时又寻求国际团结合作”。学习主题包括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轴心国,太平洋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
——摘编自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抗日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以“透视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