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罗德里克 蕾卡·朱哈兹 内森·莱恩
随着全球政策制定者为实现供应链弹性、绿色技术、地缘政治优势、良好就业等各类目标而开始推行产业政策,关于其有效性的争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虽然至少从1970年代起,主流经济学家就对产业政策抱有本能的敌意,但得益于那些更少受对政府干预的意识形态敌意驱动并以严谨实证方法为基础的新学术研究,情况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基于对此类政策更为细致且更具背景相关性的理解,研究人员得出了总体上更加积极的评价。
例如,经合组织的一个比较研究项目就通过深入核算政府活动来量化产业政策,重点关注专门用于产业政策目标的政府支出。而由本文其中两位作者(蕾卡·朱哈兹和内森·莱恩)领导的一个经济学家团队,则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应用到公开发布的政策清单中,以此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详细分类。
上文提到的第二项工作正在產生重要的新见解。首先,产业政策无处不在,而且在近期加大运用和主导公共讨论之前就普遍存在了。此外,将产业政策与内向型、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相提并论已不再合适—当代产业政策通常以推动出口为目标。同时,产业政策的盛行程度往往随着收入提升而增加:发达经济体比发展中国家更频繁、更密集地使用产业政策。
因果关系推断方法的改进,也在促使经济学家修正自身观点。传统上经济学家在评估产业政策的效果时,会研究获得政府更多帮助的产业是否表现更好,并通常得出一个负面结论。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相关性工作缺乏参考价值,因为它无法将那些产业政策是否有用的案例区分开来。
最近的研究使用了现代统计技术,以避免误导性推论。这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案例,包括历史上推动各类新生产业(如纺织业、造船业和重工业)的事件,大规模的公共研发努力(如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以及针对特定企业或产业的选择性区域政策(如二战期间美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当代欧洲的地区补贴)。
这项研究的结果对产业政策给予了更为正面的评价,倾向于发现此类政策往往会对经济活动的结构产生巨大的、看似有利的长期影响。比如,拿破仑封锁期间对法国进口的干扰,就刺激了法国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很长时间内的棉纺工业机械化。而这些结果与那些支持培育新兴产业的人所持观点是一致的。
最近对英国和意大利落后地区投资补贴公共项目的研究,同样发现这些项目对创造就业极为有利。虽然这些研究无法给出一个产业政策是否普遍有效的明确答案,但它们提供了有关政策所针对的市场失灵状况的普遍性以及政策长期效果的信息。
一些较新的研究,还对围绕产业政策对东亚经济奇迹所作贡献的长期争议提供了见解。许多关于东亚崛起的早期经济文献认为,产业政策充其量也只是低效的。而新近的分析则更加关注这些经济体的上下游联系架构,也得出了更为乐观的结论。
举例来说,对韩国重/化学工业驱动—这是朴正熙总统在1970年代推行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且备受争议的产业政策—的多项研究都发现,该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促进了目标产业的增长,对生产力和出口绩效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些评论家最近批评了乔·拜登的产业政策,因为它“缺乏坚实的经济学基础”。但现实情况是,已经存在很多关于产业政策的优秀经济研究。它们提供了对各种产业政策的更准确评估,阐明了这些政策是如何根据其手段和目标以及现行经济结构而发挥作用或失败的。
丹尼·罗德里克,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国际经济学会主席;蕾卡·朱哈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内森·莱恩,牛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本文已获Project Syndicate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