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潇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2035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我国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能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我们必须深刻领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强国建设。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等重大判断。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反之,则会造成发展动力衰减和能力天花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充分认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增强我国发展竞争力和持续力的决定性意义。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经济发展的维度看,从现在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有量的合理增长,更要有质的有效提升。我国要建成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再上一个大的台阶,经济规模总量需要有显著增加。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无疑是量的增长的根本前提。我国现在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从过去的生产能力不足转换为结构层次不高、优质供给不足,解决发展质量问题成了主要矛盾,如果不能在发展的结构层次上加以提升,不转到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动能的新的发展轨道上,经济上量的增长也难以保证。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而且这个首要任务将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问题,而且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否具有重要战略支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向成功的根本关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14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使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不会被迟滞甚至打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当前,我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拥有一系列优势和有利条件。
我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科技自立自强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环境逐步改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三五”以来,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明显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5%。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143项任务,推出“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人造太阳、载人深潜、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特殊国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产业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具有其他经济体无可比拟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特别是,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庞大的产业体系当前正处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中,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需求,也为新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能够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此外,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们对消费质量和层次要求持续上升,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丰厚的经济回报、充沛的发展动力。
我国不断深化对外科技合作,为科技自立自强拓展了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不仅提升了中国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促进了全球科技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新贡献。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拉美等建设了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目前,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已达67家。
我国有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能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关键就在于我們有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各方资源和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坚。迈上新征程,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骨干引领作用,一定能够不断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际竞争新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本前提。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我国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学科交叉不够、技术整合集成能力不强。要坚持“四个面向”,抓紧突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高效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跨学科交叉,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技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着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科研院所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科技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企业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开放交流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我们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充分运用全球科创资源,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凝聚共识,聚焦国际科技创新前沿和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推动完善全球科技治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作者单位 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