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琴
应考锦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生对这几类文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掌握。
1.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文体特征:真实、准确。新闻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新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行文。写作技巧上,涉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叙、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练等都是其特有的。(2)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能否深化主题”“结构是否完整”等角度着手;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可以从“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等方面着手;了解新闻手法的巧妙性,可以从“分析新闻访谈的提问方式”“分析通讯的细节描写”“分析文中闲笔的妙处”等方面着手。
2.传记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文体特征: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纪实性要求传记记叙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等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同时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是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也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2)主要表现手法:一是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阅读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出传记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二是描写手法。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侧面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间接地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衬托、对比等)。
3.报告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文体特征: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种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收集到的材料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本(一般由标题、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开头部分通常会有一段总述性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文字把握调查的对象、目的和基本内容;然后应通读正文部分,了解调查的起因、经过、方式和结果,尤其要精读调查者搜集的数据、发表的议论,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2)主要表现手法:调查报告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客观、真实,多用材料(典型材料、对比材料、精确数字)来说明观点,常用对比、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另外,作者往往会根据调查内容发表议论。
4.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文体特征:科普文章是一种独特的说明文体,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其特点是语言通俗,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科普文章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2)主要表现手法:一是整体安排。科普文章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考生可细细体会。二是局部刻画。科普文章的局部安排通常涉及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开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青藏高原的美景令人向往。不过,这块高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贡献了美景。
追溯青藏高原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恐龙尚未灭绝的年代。大约1.3亿年前,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截然不同,青藏高原当时完全看不到踪影——它的大部分区域还是浅海。大约1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分离,开始向北漂移。等到了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已经与欧亚板块撞到了一起。碰撞的结果是两个板块总共缩短了至少1500千米,缩短的部分不会凭空消失,自然只能从垂直方向隆起,讓地壳增厚。青藏高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青藏高原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诸多国家的地形。这种塑造过程,就是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的过程。其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板块边界上,出现了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宏伟山脉。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它正好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缘。世界上几乎所有海拔超过了7000米的山峰均位于这一山脉中。而青藏高原正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被称为“世界屋脊”。
此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力量不只影响了板块边界,还深入了板块内部,将中国改造成现在的模样。首先,它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地势。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但在青藏高原形成时,板块碰撞的巨大挤压力量传导到板块内部后,围绕着青藏高原的区域也被迫隆起,形成了较低的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一系列高原,让中国形成了从西向东逐级递减的3级台阶。其次,青藏高原形成时,其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山脉,包括我们熟悉的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大巴山等,我们仅从这些山脉的走向就能看出它们与青藏高原关系紧密。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极大地改变了气候和环境。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国东部为干旱荒漠,西部则为潮湿的森林。但青藏高原形成后,这个状态就完全翻转了。
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大致分为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大类。动力作用,就是青藏高原这个庞然大物阻挡了气流。这种阻挡作用一是对影响中国的盛行西风造成分流效果,使干燥的西风气流分为南北两支,两支气流绕过青藏高原后合流,给华南带来春雨。二是在夏季阻挡西南季风暖湿气流,让季风沿着高原边缘向华南、江淮地区输送,导致这些地区雨量充沛。三是在冬季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使之在蒙古堆积,为寒潮的爆发准备条件。而热力作用就是地形导致不同地区出现温度差异,进而影响天气。典型的例子就是海陆风。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与平原相比,那里的地表温度自然是比较低的,但跟周围的大气温度比可就高多了。据科学家计算,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自由大气高出4~6℃,甚至10℃。因此,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无论冬夏,都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夏天时,这一效果尤其明显,热空气因密度低而上升,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低压区。这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气泵”,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周边的空气向青藏高原集中。结果每到夏季,青藏高原就会吸引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导致东亚、东南亚降雨增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北纬30°附近大多是沙漠和荒原,只有在中国是烟雨江南、“千湖之省”的湖北以及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这是青藏高原的功劳。
除了影响气候和环境之外,青藏高原还可能是现代生物演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枢纽。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披毛犀化石出土于西藏札达盆地,这些化石表明披毛犀起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从南至北的扩散才抵达西伯利亚。青藏高原在崛起后,充当了冰期动物的“保育园”,它们在此起源演化,全球性大冰期时从青藏高原扩散到世界各地。除了披毛犀化石,科学家还在西藏发现了北极狐的祖先邱氏狐、豹亚科中最古老的物种布氏豹,以及盘羊的祖先喜马拉雅原羊等动物化石。多样的生态环境,让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多种生物的避难所。可以说,青藏高原塑造了现代生物链。
(摘编自刘忠亚《青藏高原如何改变世界》)
1.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
2.这篇科普文章既有严谨性,又有文学性,请举例对此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