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结“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强调“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依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无数个“我”将凝聚为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无数蜿蜒小溪汇聚成新时代中国的大江大河。
走过2022年,在时代前行的足迹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奋斗,总能激发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面对疫情,从耄耋院士到“90后”“00后”青年,医无私,兵无畏,民心齐,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奋战一线,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奥运圣火再次闪耀北京夜空,背后是全部参与者“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共同努力,是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困难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与奉献都值得”的一起坚守;天和、问天、梦天在太空中呈现一场场高难度的“太空之吻”,构筑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背后是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参与、深度融合,用高效协同激发创新活力。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之力;事业成败,在于人心聚拢。可以说,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凝结成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一起向未来,将创造明天的更多奇迹。
上下同欲者胜。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应该看到,互联网无远弗届、信息无所不及,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意见表达。越是诉求不同、看法不同,凝聚共识就越是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同样也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以主旋律凝聚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规范,就能够以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克时艰、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岁序更替的重要时刻,往往也是事业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只要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就能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正如经典歌曲所唱:“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亿万人民胼手胝足的团结奋斗里,目标终将抵达、梦想必将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4日,有删节)
◆提炼
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级的高低。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高考议论文深化理性思辨呢?考生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比较综合,善于类推
现象是事物的各个层面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表现,一般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隐藏在现象背后。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比较稳定的。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会从某些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大量的现象及其联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比较综合,并善用类推,在剖析事理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出发人深思的本质内涵。如这篇时文在第二段联系三类时事进行对比时,通过比较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波涛蓄势,起于涓滴之力;事业成败,在于人心聚拢”。这样的观点表述就显得非常深刻,具有理性思辨力。
2.由实到虚,开掘本质
这是指选取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应该揭示它蕴含的精神实质。比如这篇时文的第三段选取了“互联网无远弗届、信息无所不及,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意见表达”这样一现象,但并未就事论事,而是充分发掘其背后的精神实质。文章由实到虛,开掘到了“倡导多元共赢,追求包容共享,同样也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的本质意义,达到了深刻的境界,这正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作者还进行了由实到虚的开掘,通过理性思考,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那就是“以主旋律凝聚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就有了全体社会成员高度认同、自觉遵守、共同维护的价值规范”,不仅使人印象深刻,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此外,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单从作文过程看,考生先要会“疑”,就是要能对题目所涉及的事物、提出的观点提出疑问。一“疑”,就想得深入了,从而更为全面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