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外来语的汉语音译

2023-09-13 21:13:09吉日嘎拉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外来语音译西域

吉日嘎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民族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汉字音译学不仅能有效地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音译语言形成过程和内涵,还能展现语言学方面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并为研究中国传统音译学的深层内涵及其传承发展提供历史语言学支撑。历史上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汉语音译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音译学的起源与西域历史语言有密切关系,古代的西域地区是民族迁徙、融合十分频繁的地区,亦是不同民族之间发生音译语言的核心地带之一。汉语音译与曾在民族地区出现过的众多语言、宗教和历史文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众多音译词汇。

外来语的音译也被称为借用语,指本民族语言中吸收其他民族、国家的语言,并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来音读音写音译形成新词汇。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①本文以多种外来语的汉字音译为例,揭示我国早期民族交往中的语言音译情况。

古代,在宗教的传播过程中有诸多使用外来语言的现象,如今学界已形成宗教与语言学关系的专门研究,即“宗教语意学”。不可否认,宗教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对于音译学发展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梁书·儒林传·范缜》 记载:“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阿鼻”,指“地狱”,意为“痛苦无有间断”,梵文读音为“Avicinaraka”。另外,读音为“arhat”的梵语,汉语音译为“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还有汉语中常见词汇“罗汉”也来自梵语,表示“杀贼、无生命、忏悔”等。类似这种音译的佛教外来语常见于汉语中,在此不一一赘述。这样的音译词汇,见证了我国早期通过宗教活动出现的外来语的汉语音译现象。

除了佛教语言的音译传播外,一些原本只生长在国外(或非中原地区)的植物,如水果、蔬菜等跨越地域传播至中国(或中原地区),在汉语中也出现了不少植物名称的音译外来语。如“苜蓿”,其来源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源自伊朗语,读音为“buksuk,buxsux 或buxsuk”; 二是源自梵语,读音为“maksika”;三是希腊语,读音为“Medikai”。苜蓿,原产于西域。汉武帝时,派张骞赴西域,随后苜蓿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即“安息”,亚洲西部古国,“石榴”之汉字音译名从此而来。阿拉伯语读音为“Afyum”的汉字音译词汇“阿芙蓉”,又叫阿片、阿芙蓉,俗称大烟,源于罂粟植物蒴果。读音为“pinang”之汉语音译词汇“槟榔”,来自马来语,槟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原产马来西亚。《新唐书·西域传》:“泥婆罗(尼泊尔)……(贞观)二十一年遣使入献波稜、浑提葱。”汉语中“菠菜”一词源于“波稜”,来自菠薐国(今尼泊尔)。

汉语外来语中,有关动物的音译词汇也占有一定比例。我国是较早驯养鸡的国家之一,但汉语中也有外来家禽名称以汉语音译的形式流传至今。例如,“Orpington”之汉语音译为“奥平顿鸡”,是非常受欢迎的品种,源于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的奥平顿镇。长毛兔的一种“安哥拉”音译自“Angora”,是世界著名的毛用型兔品种,源于土耳其的安哥拉省。

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发生,汉语中亦出现大量的饮食方面的外来语。例如,受群众喜爱的饮品“百事可乐”,即音译自“Pepsi-Cola”。“包尔沙克”,是“哈萨克族的一种油炸食品,用面加盐小块儿后炸成”,②民族语读音为“bɔrsk”。该词在蒙古语中也经常出现,读音为“bɔrsg”,与“包尔沙克”同义。蒙古语“arah”之汉字音译为“阿剌吉”,作为酒类专用词汇,较早出现在汉文古籍中。朱有燉《元宫词》记载:“红妆小使频催酌,醉倒花前的阿剌吉。”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烧酒》中记载:“火酒,阿剌吉酒。”郝懿行《证俗文·酒》:“火酒,秫酒也……火酒自元时始创其法,一名阿剌吉酒。”“阿剌吉”为一种用牛奶、马奶,或米、糖蜜等制成的烈性酒,烧酒的别称。

还有不少制作帽子、衣服的布料等日常用品的汉语音译词汇也被广泛使用。“Balaclava”汉语音译为“巴拉克拉法帽”,源于克里米亚地区的巴拉克拉瓦。“Panama Hat”汉语音译为“巴拿马帽”,原产地是厄瓜多尔,经巴拿马流传至欧洲,欧洲人因此将其称为“巴拿马帽”。“哔叽”,又称“苾布”,阿拉伯语读音“bairanma”(一说来自马来语“bitila”),是一种用精梳毛纱织制的素色斜纹毛织物,在我国广泛使用。

汉语音译词汇中除涉及植物、动物、饮食、日常用品等外,一些社会组织名称也由音译而来。如“a:il”汉字音译为“阿吾勒”(阿依尔、阿依勒、阿吾勒、阿乌勒、阿乌尔),是“哈萨克族最小血缘集团。一般以一家牧主或富裕牧民为中心,连以血缘较密切的数家或十余家组成。又作‘阿乌勒、阿乌尔’,源自哈萨克语awel”。③该词汇与蒙古语的“ail”(“阿依尔”,意为“村庄”)表示同一个意思,读音也相同。在古代,“阿依尔”主要指人口相对多的聚落队伍或多个聚落组合形成的社会群体,到现代成为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名称。“阿依勒” 是柯尔克孜族的牧民村,该词汇在中国很多北方民族中通用。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的交流,随着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和加深,音译词汇会逐渐增多。外来语现象和音译词汇密不可分,是民族交往中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语中有不少外来语的音译词汇,涉及宗教、植物、动物、饮食及日常用品等方面,这些音译词汇间接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注 释:

①杨皓翔.浅析外来语现象中的文化心态[J].新西部,2009(18):141.

②③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6,13.

猜你喜欢
外来语音译西域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八月西域行印记》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