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精细化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

2023-09-13 19:59:13兰金
运输经理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交叉口城市道路行人

兰金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0)

0 引言

我国城市交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精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城市道路交叉口方面。在一些车流量较大的路口,粗犷性的设计与控制管理导致效率低、交通无序混乱而且安全没有保障。因此加强精细化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安全、提高效率,同时提升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性。

1 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供需矛盾的增加,城市车辆保有量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全国各大城市实行“限号政策”来控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同时也在研究加强交叉口的精细化管理与设计,以此来提升交叉口容量。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大多是一个经过概念构思再到具体落地的过程,由于城市道路的实用属性和安全属性异常突出,所以交叉口规划要考虑各种位置、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例如,当交叉口入口和出口车道的位置偏移时,可以通过导流线来引导车辆进入正确的车道,避免造成交通事故。随着城市道路车流量不断扩大,交叉口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设计分工也越来越细。每一个细小的设计环节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各个分工之间也需要进行统筹,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行业标准的出台,进一步要求加强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仍然需要借鉴其他同类项目的研究成果,结合城市道路位置的特点,并发挥自身优势,尽快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混乱的局面[1]。

目前,我国在城市道路精细化规划设计方面存在规范缺失、模式固定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城市正常的运行和发展。相比之下,欧美等地区研究则较早,如德国在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方面就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仅行业规范就达到80 多本。纵观国内外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历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直接关乎交通安全问题。以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例,很多城市追求美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对称,在上下班车流量激增的情况下,产生道路安全与拥堵的问题,同时存在车道不匹配、冲突区域面积过大以及路缘石半径过大等问题。由于前期对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考虑不足,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灯简单地停留在固定时段的通行水平,而对于具体的红绿灯停留时间缺乏控制,信号周期过长等。而基于精细化理念,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要体现全面性和精细化,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综合不同交叉口的实际情况及交通流量,通过进口道展宽设计及车道功能划分等手段,得到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除此之外,精细化规划设计要求,在交叉口范围内仔细划分各种交通流的空间范围,并通过不同的地面铺装、标线或隔离设施来标记边界。尤其重要的是,引导不同类别的交通流通过交叉口中间冲突区域。针对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成复杂、交通行为随意和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中,在认真梳理和分析各个方向交通冲突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非机动车、机动车及行人等空间,确保城市道路安全运行。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该对管理人员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促进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项目,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实现精细化目标,培养更加出色的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并为项目决策提供更加有益的建议和对策[2]。

2 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方法

2.1 交通岛精细化规划设计

在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设置转角交通岛。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道路规范也有了强制规定,许多城市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在人行横道部分增加了交通岛,旨在提高道路运输的安全性。通过调研及观察发现,如果行人过街交通岛设置不当,与转角交通岛发生冲突,就会导致转弯的车辆压岛情况。例如,在左转弯车道宽度不足时,容易造成左转车辆压岛的情况。而在交叉口出口道方向交通岛的设置位置距离交叉口进口过近,抑或由于车辆距离交叉口过近时,就会出现轨迹重叠的问题。因此基于精细化规划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过程中,既要强调优化道路安全性能,又要避免车辆因为撞岛而引发安全事故。设计人员应该基于实证的角度,对影响交通岛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交通岛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对道路定位、产品选择、流线分析等思考的过程,确保城市交叉口设计的合理性。参照发达国家的交通岛规划设计理念,城市道路设置交通岛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交通,不可过多考虑美观因素。图1 是德国目前交通岛设计形式,两个交通岛为转角交通岛,用于引导右转机动车,并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过街通道;各条道路中央设有水滴形交通岛,交叉口中央设有导流线,可很好地引导机动车交通流安全、顺畅运行[3]。

2.2 导行线规划设计

在交叉口内,绘制车辆导行线,并用彩色沥青铺设非机动车道也是精细化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交叉口内的机动车辆绘制十字准线或Y 形准线。一方面,精细化规划设计的导行线能够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安全性。采取行人信号控制策略和差异化转弯车辆控制方法,在确保行人安全通行的同时,控制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时间,从根本上满足精细化要求。此外,针对不同车辆,进行精细化信号规划设计。这不是单方面的精细分析,而是系统和详细的处理。从微观角度对车辆和行人进行管理。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公共合作,可以实现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协调和控制管理。在信号控制方面,绿灯间隔时间的精细化计算、行人信号控制策略以及区别化的转弯车辆控制策略等均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3 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管理控制方法

3.1 明确交叉口分区通行范围

规范和优化交叉口分区通行范围,有助于明确和强化交叉口的主导功能,改善不合理的交通组织和不文明驾驶。交叉口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设计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确保施工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管理控制的规范化。其中,合理的转弯半径有助于控制车辆转弯速度,扩大行人区域。良好的能见度和视距可以确保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的机动车道问题主要集中在非主干道交叉口,包括转弯半径大、行车能见度低和视距短。非机动车出行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青睐,合理设计非机动车的道路宽度、转弯和交通组织,以实现良好的交叉口秩序。道路交叉口分区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但存在划分宽度随机的问题。非机动车辆道的宽度没有根据非机动车辆流量进行设计,导致一些非主干道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太宽,车辆很少,而步行和机动车辆的空间不足。交叉口非机动车数量较多,存在车辆抢道、占用人行道通行等交通秩序问题[4]。

3.2 加强交叉口车辆管理

基于通行能力的角度分析,饱和度是评价交叉路口服务上成功与否的重要性指标。从交叉路口方向及其各个方位进口的计算能力及其饱和度的指导方法成了有效的指引。冲突点区域才是真正通行能力的关键,在通行能力不足情况下,就会发生车辆交叉内部挤压、交叉口瘫痪的行为。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车停车占地面积大,交叉口停车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因此,机动车是交叉口差异化停车控制的主要考虑因素。主要道路交叉口有许多路边停车位,通常位于街角的空地上。几个街角建筑的转角式布局形成的大空间成为一个小型专用停车场,乱停车的现象非常严重。基于上述情况,应限制和取消交叉口的机动车停车。首先,禁止在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交叉口设置临时停车位,现有的将逐步取消。对因转角式建筑围挡或公共建筑远离红线后退而设置的停车场进行预留,采取分时段收费、分类收费、阶梯收费等方式引导车辆,避免交叉口空间交通拥堵。其次,应重新规划设计交叉口处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在保证宽度大于普通路面1m 的前提下,根据交通流量适当调整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对于过宽的非机动车道,可以将额外的部分分配给人行道;对于过窄的非机动车道,可以通过取消树洞分割器和其他设施实现扩宽。然后,为了维护交通秩序,考虑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处推进骑行停止线,并在机动车停止线之前划定骑行停止线。应结合信号周期内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流量,综合考虑空间大小和布局方式[5]。

从信号控制的角度分析,绿灯之间的间隔也需要交通设计人员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计算,同时要注意行人信号控制策略和区别化转弯车辆控制方法。在保证行人可以安全通过时,对车辆及其行人的时长进行设计规划,从根本上实现精细化的需求。另外,信号精细化管理,是针对不同的车辆进行设计和控制的,并不是单方面的精细分析,而是系统性的和细节上的区别对待。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对车辆和行人进行规范,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多方面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的协调和控制管理。

4 结语

精细化设计理念是把先进和现代化中的思想加入设计中,并进行有效的应用和实践,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安全、高效、通达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城市道路交叉的研究和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走在精细化规划及其控制管理道路上更是需要不断对城市道路交叉路口进行优化,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需要更多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猜你喜欢
交叉口城市道路行人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50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意林(2021年5期)2021-04-18 12:21:17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扬子江(2019年1期)2019-03-08 02:52:34
我是行人
信号交叉口延误参数获取综述
一种Y型交叉口设计方案的选取过程
考虑黄灯驾驶行为的城市交叉口微观仿真
基于VISSIM的交叉口改善评价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