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银
(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福建 平潭 350400)
为全面净化政治生态,进一步推进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专项工作要求,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笔者认为,各事业单位应制定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单位内控控制监督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通过建立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确定风险点,深入分析已建立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和漏洞,以及内控制度设计上和运行过程中的缺陷,精确制导,精准整改,进而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中面临难点,比如因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出现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对自身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的情况,主要包括:一是单位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导致整个内部控制运行效率较低[1]。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完善,对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我们应做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这方面,很多事业单位所构建出来的内部控制体系往往形同虚设,并不能够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因领导层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造成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即使设计了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并没有被正确地执行,或者未按设计的流程运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制度设计上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的必须控制。主要是领导对“建章立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书写“单位之制”新篇章,创造“单位之治”新辉煌缺乏站位和责任,为建立制度而建立制度,为检查而检查,或者是过分强调了刚性的政策、程序等技术问题,忽略了人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作用,最终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抵触制度,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三是单位人员内控制度执行意识相对薄弱,部分人员甚至管理人员不重视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所以在实际行动上并未做出改变,业务岗位人员有的认为执行日常业务更重要,甚至觉得没必要按流程按制度来做工作。再或者一些管理人员对控制范围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只是少数几个关键的部门的事,与自身并无较大的关系等等,制约着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落实。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由于单位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力度弱,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不能发挥出作用与价值。监督问题包括:第一,单位内部的财务部门没有发挥好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作用。领导对财务人员定位局限,致使财务部门没有发挥好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作用,认为只要完成报账就功德圆满,而实际上因监督能力不足,不利于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很多时候由于财务无法参与到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很可能就出现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问题;第二,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的监督检查较为缺乏。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力量主要为财政监督部门特定绩效项目的检查、审计部门的巡察等等,检查的主要方向也是在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检查(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制度落实以实质性的检查及指导。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失去了有效的外部推动和约束;第三,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无法配齐,有的还直接由单位财务负责,形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病态机制。
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举措不足往往也会导致单位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管理举措不足包括内部培训机制不完善、激励措施不足及轮岗不充分等,比如内部激励措施不足,将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内部控制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和客体是人,是单位中的每一个成员,倘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或者与岗位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都难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治理)水平。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想单位发展壮大,应注重人才的发现、培养及引进。但是因现有措施不够完善,或工作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系统培训,使得内部人才处于流失状态或者人员工作水平落后没有跟上新业务发展需要,他们针对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够有效地处理,或不能有效识别风险,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再者,构建完善激励措施对员工工作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但单位因忽视激励措施的构建,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落实起来困难重重,难以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2]。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时,针对能力突出的人员并没有给予适当的岗位或者薪酬等方面的激励,都将会降低内控的落实成效。
事业单位要想更好地发展,应做好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缺乏规范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同时也不利于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事业单位应基于健康发展理念,构建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单位健康有序发展。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第一,提高单位管理人员重视度,明确制度建设工作的定位,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适用性强的管理体系。根据已有的政策性文件,参考行业内成熟的运作单位机制,结合自身实际主体业务情况,分别制定或修订的基础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最终形成单位内部制度手册,避免内部控制体系处于一盘散沙状态,有助于避免资源浪费等问题产生,进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第二,根据制度建设目标,制定落实计划表,对各个部门根据业务模块实行分工落实。新的制度体系必须是现有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流程的延续和优化,在对现有运行机制和关键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诊断的同时,找出问题、风险的根源所在,从而依据单位的目标和实际问题设计出合理的制度体系。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各部位间、各部位内部需召开必要务虚会、讨论会等,能够实现及时发现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为制定或完善制度提前构思,确保单位运转效率得到提升[3]。
第三,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注意全方位、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形成制度管理的闭环,以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包括综合业务的预算、收支、采购、合同、资产及基建模块,业务与业务之间需要衔接完成的各内容等。比如预算编制工作内容应与实际业务处于相统一,需要全单位各个部门参与,结合年度工作计划,科学、公平、合理的编制,同时还需要配套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落实“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进一步避免预算工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所带来的预算不精准等预算管理问题。根据业务模块制定的制度,配套落实到流程图上,将流程图融入体制机制中,让每一员工了解工作的步骤,能够快速上手,快速掌握工作的进度,责任划分明确。
第四,建立监督制度执行有效性机制,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内部力量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现有内控制度有效性进行评价,确保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主要可以在制度执行半年或一年后,对制度设计的全面性、运行的高效性、风险防控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评估制度是否有遗漏或不足,是否起到提高工作效率,是否在运行上更加规范化等等,最后根据评价报告针对性地进行修订。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主要是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有效监督的顺利落实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市场竞争力以及社会收益,具体应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第一,强化单位财务部门监督效力。财务部门在每一项目经济事项中起前置作用,在事项的立项、可研、采购、验收、绩效应用全过程都需要参与,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自身监督职能作用,帮助单位避免不必要问题的产生[3]。只有将其监督职能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够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朝着规范化方向顺利开展,确保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化、合理化运作。
第二,建立单位内部岗位监督机制,使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财政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要求,首先确定单位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其次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包括所有审核的职责要点;最后建立内部制度监督的考核的评价。比如授权审批中经办、证明、审核、会计、财务总监、单位领导各层级的职责要点,对于每个审核要点设置有且只有一个部门或岗位负责审核,确保审核有效性,同时审核要点需要直接体现在具体流转的表单上,有利于各审批人员的直观化管理。再比如制定资金、资产的流通监督机制,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稽核检查、会计记录、资产保管间的职责和岗位的不相容设置。
第三,联动内、外部监督力量,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主要包括:一是配齐配强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对无法设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利用已有的上级审计库资源,借助单位外富有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经验或者熟悉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纪律要求的第三方参与到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来,以其专业性的优势协助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从单位的整个运作机制、经费支出进行深度体检,提前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推动把重大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强化监督力量,规范管理。另外单位根据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达到保稳、维稳、促稳,为单位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机制支撑。
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单位员工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强,干事创业一条心,内部控制建设效果才能结果显著。随着单位对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要求的不断加大,单位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稳定单位机制运行,要求员工需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提升,提高综合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单位应建立健全人员队伍建设配套机制,提升员工综合素养。
第一,全员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在单位的各个模块,各个岗位上的对应人员,强化全员思想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增强自律自省意识。单位主要可以通过组织党支部专题学习、廉政谈心谈话、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强化员工思想政治意识,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第二,对特定员工专业化、精准化培训,倡导培训学习是单位对员工最大最收益的福利。主要可以通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发挥单位内部“传帮带”“以老带新”资源优势,或者建立特定技能工作室,或者同行先进典型案例交流学习,或者引入专家进行精准指导等等,打造培养人才长效机制,让员工跟上社会,与时俱进,同时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三,配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让优秀的员工留下,让没那么优秀的员工突破自我。单位在制度建设时,应根据内部员工不同类型或不同身份的岗位配套不一样的激励机制,就比如自收自支或者差额拨补的媒体单位,对绩效的考核就非常重要,对以业务指标为考核的岗位可以制定绩效能上会下的机制,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对专业技能水平有要求的岗位可以制定“职称双轨”运行机制,倡导员工钻研技术;对于服务类岗位可以制定参评表彰机制等等,建立一个让员工在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收获福利的双赢长稳机制。此外,建立单位内部轮岗机制,提升员工解决问题能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轮岗,强化各员工对前后流程间的岗位工作内容的思考,有利于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发现的问题。同时,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对员工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方面进行实时跟进,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应及时纠正,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做好管理工作,有助于避免对于内部控制建设所带来的影响[4]。
单位的内部控制正是以加强单位业务的风险管控与监督制衡为根本,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手段,建立一套促进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单位首先要从思想站位上,切实增强单位内控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认识内控建设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建立与单位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关注重要业务、重点岗位和高风险领域,建立突出业务、内控闭环、管理体系全覆盖机制;最后实行制度评价机制,落实内控长效机制建设,使内控无缝嵌入各业务流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进,事业单位已对建立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必要性的认知有了突破性提升,并在日常运作管理中不断地对单位内部制度进行完善、创新,最终达到运行的规范化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