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 刘广健, 魏景丹 余俊丽
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者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能力素质的培养。医生在追求医学真理和行医过程中,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成为人民信赖的健康守护人。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驾马车应齐头并进、密切结合。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因而要求医学人文教育的举措必须具有广度和深度[1]。医学影像专业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到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诊断,从医技科室发展到一线临床介入治疗。超声诊断和介入不同于放射诊断模式,需全程一线接诊并完成相关治疗,特点为直接面对患者和接诊时间长,需要一定的临床基础和医患沟通能力。既往超声医学培养模式,注重的是诊断流程和报告规范,对于接诊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缺少系统性的培养理念。
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培训理念相对滞后,尤其是在超声检查接诊时多关注诊断技术规范,缺少对医师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医患不和谐事件高发。
在与患者长时间的直接接触过程中,超声医师的言行举止会被额外关注甚至放大。超声检查因为便捷、无辐射等优势,患者会多次复查,部分患者会去多个机构检查并反复比较结果,结果的不一致和病情的变化会导致患者的疑虑和担心。另外超声医师需要面对各年龄段的患者,专业领域涉及人体各系统,医患沟通场景较为复杂,各临床科室所能面对的医患沟通困境都可能涉及[2]。而且,不同于临床科室的“三级查房”制度,超声医师的临床工作相对独立,对患者的检查及诊断均由一人完成,住院医师由于年轻及经验有限,更容易受到患者的质疑[3]。
超声影像诊断应用于人体各个组织系统,加上其实时动态、无辐射等特点,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各大医院超声业务繁重,医生像流水线工人,加上候诊空间人员密集、嘈杂,分诊混乱,给予住培医师较强烈的视听觉和思想冲击。另外由于超声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团队合作精神的树立更为困难,不利于职业精神的培养[4]。
“超声接诊相关人文”是指在超声接诊时,注重医患沟通和技巧、关注患者情绪,“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有直接面对患者和接诊时间长的特点,通过沟通获取更多临床信息,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最终让患者受益。这也符合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性为本、珍视健康与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严与个体隐私、追求平等与仁爱等在内的一个理念综合体[5]。
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可切实有效地提升基地师资相关医学人文培训理念。
3.1.1 岗前培训
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应该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岗前培训为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医院层面需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初步建立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岗前培训的培训模型[6]。住院医师在入科的岗前培训中重温医学誓言、引导参观院史馆,通过入科教育,对卫生法规、单位及科室纪律、学习要求、职业礼仪与形象等方面进行培训[7]。岗前培训是培养住培医师的医患沟通力的第一站,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专科思维为基础的岗前培训内容[8]。基于上述理念,超声医学住培基地岗前培训需涵盖从超声PACS 系统到临床软件,从基础知识到院感管理,从各亚专科急诊到危急值上报等内容。最后根据学员情况分配导师,便于今后管理,同时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或高年资住培学员近距离带领,使学员产生归属感,加快融入规范化培训生活[6]。
3.1.2 举办人文沙龙和案例讨论会
引入日常工作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带教老师引导住培医师从医学、道德等角度去思考医疗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大家从“以患者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既增强了身为医者的共情能力与处事情怀,又提升了年轻住培医师处理医患沟通的技巧。通过不同主题的人文沙龙,如:心怀梦想、医师沟通技巧、用心倾听,让住培医师对人文关爱话题畅所欲言,最后感悟到医疗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履行医生的神圣职责,担当崇高的社会职责,维护医界名誉及高尚传统。安排学员参加院内“医疗案例提升”竞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在不断总结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推广至科室乃至全院,起到普惠作用。
3.1.3 危难彰显本色
医学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决定了超声医学科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和疾病诊断、救治中承担重要角色,各项检查机房及候诊大厅人流密集、流动性大、存在潜在交叉感染和扩散风险[9],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风险,坚守岗位,听从召唤。带教老师以身作则,体现的是珍视健康与尊重生命的职业理念,彰显人道、人性、人文光辉,树立了医生的职业精神和群体形象。同时也影响到住培医师,他们积极响应号召,争做最美逆行者,在他们口罩眼罩的后面,大家看到了那挡不住的一双双坚定的眼神。突发公共危机中最美的“逆行者”为医学生上了一堂宝贵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实践,让学员学会用长远的目光、一生的追求去实现“救死扶伤”的自我价值,去做有意义的事情[10]。
3.1.4 医学人文书籍和影视渲染
科室图书角购置医学人文类书籍,包括:《当人文照亮医学》《医学的温度》《最好的告别三部曲》等,这些优秀的书稿,结集了医学大家对医学本质的人文思考,展示了对疾病和死亡的独特视角,理性分析了当前现实矛盾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对正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进行了审视,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新世纪观点。工作之余组织学员观看医学影视剧,包括《医者仁心》《人间世》《恩赐妙手》《心灵病房》等,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以医生为对象,以医院及相关机构为主要场景,在描述医生如何诊治疾病、展现医患关系与矛盾的同时,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及对生命的关怀,诠释了医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蕴含丰富的医学职业精神元素[11]。
针对超声接诊“直接面对患者”和“接诊时间长”的特点以及科室就诊环境问题,开展相关改进措施和具体实践如下。
3.2.1 营造和谐就诊环境
细化管理超声科功能分区,卫生和机器管理责任到人。将超声科工作区分为: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更衣室、会议室及休息(值班)室,污染区包括候诊大厅、二次分诊区和超声检查室,缓冲区为从污染区到生活区的独立走廊通道。在工作中教导住院医师准时到岗,每天早到检查室,提前打开机器和电脑,加热耦合剂,下班后关闭机器和电脑、诊疗床电源,盖上防尘罩。带教老师以身作则,维护科室环境和机器卫生,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消毒和床单更换,校正学员不恰当放置探头,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检查环境和秩序。同时提醒学员注意自我安全防护:如何引导患者和家属进入诊室,患者情况良好无需陪同时,指引家属候诊区就座,患者需人协助时,引导家属一起配合。每位医师都是科室主人翁,有权利和义务去维护科室特别是走廊的候诊环境,以保证医生有相对安静的接诊空间和车床轮椅通过的便利性。
3.2.2 身体力行、以身试教
带教老师接诊超声检查和治疗时,除了向住培医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同时以身作则,通过与患者的耐心问诊、细心沟通,教导学员在日常临床实践工作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住院医师改进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员感受到技术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人文关怀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人文关怀可以消除患者的戒心、弥补相对的技术不足。当面临患者的疑问时,简明扼要地告知需要关注的内容,指出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并科学分析病情的变化,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态度,消除其焦虑情绪和不信任感。将沟通教学理念融入日常临床工作之中,有助于低年资住培医师消除早期接触临床患者时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逐步让他们敢于并且乐于与患者交流[12]。带教老师用真心和恒心带领学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用爱心和热心为患者服务,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实践感受到医学誓言给予的崇高与责任,树立“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
3.2.3 真实场景模拟
精选一些日常医疗工作中的真实场景,向住培医师讲授与患者谈话的技巧,通过使用人性化的语言,辅助肢体语言,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改善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如何进行劝导和安抚。比如:当患者语言沟通障碍、家属不在身旁时,当班医师如何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让患者配合超声检查体位,如何指引患者返回病房。本院消化疾病为优势病种,设定不同场景探讨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尽量安抚患者情绪,用简约和共情的语言阐释病情,对家属给予鼓励,让他们积极面对术后造瘘等问题,鼓励患者从轮椅上站起来预防血栓,增强其康复信心。而炎性肠病患者,因病情迁延不愈多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在检查时,需要感同身受,动作轻柔熟练,言语耐心,帮助重获心理阳光。
通过让学员在沉浸式讨论学习,逐渐对患者状态感同身受,培养其换位思考的能力,如何避免使用刺激性话语,如何将医学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词汇,如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包括经济、认知等引导选择适当的诊治措施。同时也鼓励学员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拓宽知识储备,鼓励其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让学员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转变。
3.2.4 榜样带动团队
当前,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缺乏对学习先进典型氛围的营造,没能给医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社会氛围,不利于人文精神教育质量的提升[13]。模范典型能够产生引领作用,通过弘扬模范的精神,能够让学员产生思想共鸣,并转化内驱力,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科室通过各种形式评选优秀规培生,营造一种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让学员主动看齐,自觉提升,百舸争流努力争做合格医者。同时让学员参与到青年文明号的建设中,出谋划策,积极策划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获得集体荣誉感。
目前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考评方法的考评方法不多,主要有下列三种,通过实践形成超声医学专业的专科化量表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让培训医师在模拟场景中实战练习,并采用SEGUE 量表(set the stage,elicit information,give information,understand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end the encounter,SEGUE)[14]作为评价医师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DPC)能力的测评量表,从5 个维度25 个子项目于培训前、后进行相关评价。国内研究证实,SEGUE 量表应同时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进行反馈进行评估,以保证培养医生的沟通技巧的有效性。医疗机构需要优先考虑患者的需求,并提供在医生的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医生和患者在看法上的差异[15]。
本院的规培管理系统内置了360 度评价,住培医师和带教老师双方互评均从职业道德和人际关系交流能力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评价采用6 分法。360 度评价将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来设立评价指标,对人文素养的评价不够具体。
改良德尔菲法[16]从知识、精神和行为能力3 个方面拟定由3 个1 级指标和23 个2 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采用半开放形式,制定调查问卷。问卷的选项按照Likert 分级采用5 分法:很重要5 分、重要4 分、一般3分、不重要2 分、很不重要1 分,另外在每项指标后留有空白栏供填写意见。指标体系从知识、精神和能力上多层次、较为全面地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时代快速进步的车轮,带来丰富物质和科技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导致重技术、轻关怀。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临床工作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明确人文对医学的重要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当务之急。超声接诊既有“直接面对患者”和“接诊时间长”的特点,又需要接诊医生面临复杂的医患场景和不同的医学专业背景知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与临床工作平行推进,从而实现临床培训与人文教育的互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