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 范海涛
好奇心成就了我
我仔细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今天我能在数字安全上做出一点成绩,同时还有心力探索很多全新的领域,我认为这跟好奇心有很大关系。
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心超级强的孩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对世界充满疑问,唯一的疏解方式就是广泛阅读。那时的儿童读物不是很多,我就把父母书架上的图书扛下来读。后来我读了英国文学《金银岛》,就带着小伙伴去破旧的居民楼里探险。
初中时我又迷上了计算机,还让家里订了面向少年儿童的计算机报,我把随报附赠的彩色键盘纸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面,每天疯狂练习“无实物”敲键盘,在脑海里默默操练粗浅的编程知识。在这个时期,除了热爱计算机,我对其他事情也颇有好奇心。我在书摊上买拉斐尔和鲁本斯的画作集,会背何其芳和戴望舒的很多诗句。所有这些好奇心,不仅让我这个理工男拥有了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奠定了我奋斗一生的事业理想,对我今后的人生都不无裨益。
失去好奇心的人,20岁就“老”了
好奇心这个东西很奇怪,人天生都有,但我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好像年龄越大,变得成熟稳重后,人最容易丢掉的就是好奇心。看到新东西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刨根问底,而是“我见过,不怎么样,肯定不行”。有句老话叫“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人一旦陷入这种心态,哪怕他只有20岁,也已经是个“老年人”了。
失去好奇心的人有个特征,喜欢先入为主地下结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2022年最流行的运动可能是飞盘。我们小时候谁没玩过飞盘啊!出于某些成见,我起初并不喜欢这项运动。玩过一次后,我发现这是一项把各种球类规则融合在一起的对抗性很强的运动,你要不顾一切地冲破“敌人”的阻挠把飞盘传到队友手里,很有意思。后来,我还因为玩得太投入,用力过猛,扭伤了脚。
我们不要被自己的生活阅历束缚,不要匆忙给自己下结论,不要编织心理茧房。我小时候学过两个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它们描述的就是这种墨守成规的心态。而抱持这种心态的人最后不仅错失了“剑”和“兔子”,其人生也会少很多乐趣。
培养好奇心,先学会提“傻问题”
尽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不太喜欢周鸿祎,但不管朋友还是竞争对手,他们都会承认一点,“老周的心态很年轻”。因为直到今天,我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保持着问“傻问题”的能力,敢于抛开所谓的“面子”去告诉别人:“我不懂这个事儿,你能教我吗?”“我没听懂你在说什么,能再讲一遍吗?”
乔布斯有一句话,“保持谦虚,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市面上有各种版本的翻译,比如“大智若愚”,我觉得都没翻出这句话的精髓。我将它翻译成“不装,不端,有点二”,这也是我对人的最高评价,是我交朋友和看创业者的标准。
所谓“成功人士”,难免因为“面子”问题就不懂装懂地“端”,被“江湖地位”架在那里,很难做到不耻下问和躬身体验。
但我见过很多创业者,特别是硅谷的创业者,不管20岁还是60岁,都有一个典型的共性,永远保持少年人的心气,说白了就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他永远在问“为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到”。
能否不断提出問题并敢于尝试,诸位可以拿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
在我看来,认知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速度,而好奇心是所有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然而,光有好奇心还远远不够,超越好奇心的是学习力和内驱力。
很早之前我就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一旦参加工作,就基本不学习了,因为没有老师督促,也没有考试了。这类人学习、工作靠的是外部驱动力,为了成绩单或为了让他人觉得自己很牛。
这种心态对创业者尤其有害,创业者太在意外部评价,就会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也容易对形势做出误判,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而不是客户需求上。实际上驱动很多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些成绩的,都是兴趣,他们往往是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人。
今年,我决定报考一所大学,准备50多岁去攻读一个博士学位。报考需要提供本科成绩,机缘巧合下我回顾了30年前的学习成绩,发现我专业课特别牛,不是满分就是99,但有些课的成绩却很糟糕,偏科严重。
现在想想,就是因为大学时我已经确立了兴趣和人生的目标,我学专业课的动力根本不是考试,而是要创办一个电脑公司,成为中国写代码最好的人之一。自我驱动下,别人觉得繁重的课业对我来说甘之如饴。
后来无论在方正为国内企业工作,还是在雅虎为外国人工作,我跟别人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从来不觉得我在打工,我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满意。举个例子,当年我在方正工作时,可以连续两天不睡觉调一个程序。大家都说:“小周太刻苦了,对公司太忠诚了!”其实跟这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就是热爱计算机,别人一编程就打哈欠,我一编程就来精神。这就跟有人可以通宵打麻将,有人背不下课文却能背下所有游戏角色是一个道理。
人一旦有了些成绩,金钱和江湖地位的吸引力就会慢慢减弱,只有内驱力才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学习,让一个人不停地去实践那些因好奇心产生的想法,甚至推翻自己的经验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向更高的地方攀登。
我今年53岁,只要我还在公司里,就需要持续学习。我可能学不会“二次元”了,可我要带领360入局汽车制造业,做大人工智能优势,这都需要我不断推翻自己的定见,扩宽视野。哪怕我退休了,去学钓鱼,学打猎,学撸铁,我还是需要学习。
今天,我依然在创业,在一线奋斗,我也经常和我的员工、年轻的创业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会有很多收获,也会丢掉很多东西,其中最容易被我们放弃的就是好奇心。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人变得疲惫,不过我们可以借助好奇心和内驱力来恢复对生活的能量,让日常的工作变得更有趣和富有意义。
(摘自《超越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