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重大水利工程设计沙量论证

2023-09-12 04:23万占伟陈松伟
人民黄河 2023年9期
关键词:潼关沙量水沙

张 建,万占伟,陈松伟

(1.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3;2.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筹),河南郑州 450003)

2000 年以来黄河实测水沙量显著减少,尤其输沙量减少更为明显,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由1919—1969 年的16 亿t 减少至2000—2020 年的2.39 亿t。黄河水沙情势的剧烈变化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并针对近期黄河水沙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开展了大量研究。 姚文艺等[1]认为与1960—1969 年相比,1997—2006 年黄河中游产沙量减少11.80 亿t,降雨因素占50.3%,水利水保措施作用占49.7%,并预测2030 年、2050 年黄河年均来沙量分别为8.61 亿~9.56 亿t 和7.94 亿~8.66 亿t。 刘晓燕[2]提出2007—2014 年黄河流域下垫面因素减沙量为15.6 亿~17.3 亿t,主要产沙区年均雨量和雨强与1956—1975 年相当,预测在2007—2014 年下垫面和1966—2014 年平均降雨量情况下,潼关年均输沙量为5 亿t。 2013—2014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的“黄河水沙变化研究”[3]提出2000—2012 年黄河总减沙量为13.72 亿t,其中降雨因素约占20%,人类活动因素约占80%,预估在黄河古贤水库投入运用后,未来30 ~50 a 黄河潼关站年均输沙量3 亿~5 亿t,未来50 ~100 a 年均输沙量5 亿~7 亿t。 胡春宏[4]预计未来30 ~50 a,潼关站年均沙量将稳定在3 亿t 左右。 王光谦等[5]认为潼关站输沙量2020 年左右达到最低点,未来10 a、20 a、50 a 年均输沙量分别为2.83 亿、3.13 亿、4.12 亿t。 由于黄河水沙变化复杂,因此学者对黄河未来沙量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同认识,这成为重大工程开发论证中争论的焦点,给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带来了诸多影响。 因此,有必要站在黄河治理开发及重大工程建设的角度,慎重论证水沙变化趋势。

1 黄河近期水沙变化特征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水沙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1919—2020 年黄河干流潼关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364.47 亿m3、输沙量11.12亿t,平均含沙量30.5 kg/m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实测水沙发生了变化。

1)实测水沙量明显减少。 潼关站2000—2020 年年均水沙量分别为259.10 亿m3、2.39 亿t,较1919—1959 年分别减少39.2%和85.0%。 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水沙量减少幅度分别为72.5%、89.2%,主要产沙区用于输沙的水量大幅度减少。

2)干流径流量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汛期比例减小。 1967 年以前,干流头道拐、龙门、潼关站汛期来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2.1%、60.4%、60.4%。 受水库调蓄和工农业用水影响,1987 年以来,头道拐、龙门、潼关站汛期来水量的比例下降为40%左右。

3)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减少。潼关站汛期日均流量大于2 000、4 000 m3/s 的平均历时由1968 年以前的年均78、19 d 分别减少到2000 年以来的年均20、1 d,相应水量由年均229.9 亿、81.3 亿m3减少到48.9 亿、5.4 亿m3,水流输沙动力大大减弱。

4)水沙异源及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未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地貌类型决定了黄河水沙异源的特性不会发生变化,黄河60%的水量仍来自于河口镇以上、90%的沙量仍来自河口镇至潼关区间。 2000 年以来黄河水沙量均有所减少,但潼关站汛期含沙量仍为20 kg/m3左右,且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大幅度减少,水沙关系仍不协调。 在不考虑小浪底水库拦沙的情况下,下游河道仍会呈现淤积状态。

2 近期水沙变化原因

2.1 近期水沙变化主要影响因素

黄河水沙变化不仅与气候降雨因素有关,而且与水利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 古贤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6]采用水文法,利用《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7]提出的黄河主要控制站近期下垫面天然径流量,提出2000—2015 年黄河总减沙量12.97 亿t,其中:降雨因素减沙2.58亿t,约占20%;人类活动减沙10.39 亿t,约占80%。

2.2 降雨强度降低、过程均匀化是近期沙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分别采用日雨量资料、降水量摘录资料,统计黄河主要产沙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1954—2015 年不同时段年降水量、7—8 月降水量以及不同强度降水量变化(见表1),可以看出,2000—2015 年河龙区间年均降水量与1954—1969 年相当,但主汛期7—8 月降水量较1954—1969 年减少10.3%,其中雨强大于0.6 mm/min的降水量减少32.2%,减少更加明显。 一方面,黄土高原降雨强度降低不利于坡面产流输沙,从而导致入黄沙量减少;另一方面,降雨强度降低、过程均匀化有利于林草植被生长,进一步减少了土壤侵蚀。

表1 不同时段河龙区间年均降水量统计

2.3 水利水保工程大量建设,显著减少了入黄泥沙

截至2020 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累计面积约24 万km2,建设淤地坝5.9 万余座,其中骨干坝约6 000座。 经分析,水利水保工程年均减少入黄泥沙9.52亿t,其中坡面措施(包括梯田、林地、草地、封禁治理)、淤地坝、水库年均减沙量分别占45.2%、35.0%和19.8%[6]。 高健翎等[8-9]提出,1996—2015 年水土保持工程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5 亿t。 李景宗等[10]认为2000—2012 年潼关以上淤地坝年均拦沙减蚀量为4.50亿t,其中年均拦沙量3.75 亿t,年均减蚀量0.75亿t,对该时段泥沙减少的贡献率为34%。 刘晓燕[2]认为,黄河中游五站(龙门、咸阳、张家山、河津、头,下同)以上地区主要下垫面因素在2007—2014 年的实际减沙量为15.6 亿~17.3 亿t,其中林草梯田等年均减沙12.54 亿~14.11 亿t,水库和淤地坝拦沙以及灌溉引沙实际拦(引)沙3.2 亿t,其中水库年均拦沙量1.81亿t。

另外,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煤矿开采以及河道采砂等也对入黄泥沙减少起了一定作用[11-14]。

3 未来沙量预测

3.1 水文法预测成果

未来黄河输沙量与主要产沙区产流量密切相关。2000 年以来,黄河输沙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降雨强度降低、过程均匀化,以及水利水保工程对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导致黄土高原坡面产流减少。 水流是输送泥沙的动力,坡面侵蚀、重力侵蚀的泥沙只有依靠水流动力才能输送到河道,同时进入河道的水流可诱发重力侵蚀,使水流挟带的沙量得到充分补给,主要产沙区进入河道的水量减少是导致入黄沙量减少的直接因素。 由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和支流汛期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见图1 和图2)可以看出,2000 年以来部分年份径流量与输沙量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相同径流量对应的输沙量略有减少,原因主要是河龙区间降雨强度降低,洪水发生次数及洪量明显减少,相同水量的输沙能力降低。

图1 河龙区间汛期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

图2 北洛河刘家河站汛期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

未来黄河来沙量与主要产沙区的水量密切相关。基于《黄河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提出的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干支流天然径流量系列成果,考虑未来气候降雨周期性变化特征,考虑水库的调节、河道外工农业用水和河道断面生态流量要求,计算干支流控制断面未来径流系列变化过程。 依据近期下垫面代表时段(1980 年以来)实测水沙资料,建立河口镇以上、河龙区间、汾河、渭河、北洛河等区域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见表2),采用干支流控制断面未来径流系列,计算得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黄河四站(龙门、华县、河津、头,下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9.5 亿t。 目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为66%(水土流失治理达到微度的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例),2035 年将达70%,预计2050 年后达到阈值,稳定在73%左右。 按2000 年以来水土保持率的增长率和期间坡面措施年均减沙量,预估未来新增的水土保持工程减沙量年均1.5 亿t 左右,则设计水平年黄河年均来沙量为8 亿t 左右。

表2 主要控制站(区间)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关系

3.2 成因分析法预测成果

3.3 未来黄河仍会出现大水大沙年份

水土保持措施标准不高,在降雨强度不大条件下起到较好的减水减沙作用,但遇大暴雨时减水减沙作用将显著降低,甚至出现水毁增沙。 表3 为无定河流域历史上与“20170726”暴雨洪水相似降雨(50 mm 笼罩面积、场次雨量基本相同,降雨中心均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产洪产沙量,由表3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时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一定差别,但是同一来源区的高强度降雨的产洪产沙水平仍基本接近。 由此可以判断,未来只要黄河流域发生类似的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降雨,黄河仍会出现大水大沙年份。 现状下垫面条件下,若重现1933 年大暴雨,潼关站场次沙量可能达到17 亿t。

表3 无定河流域典型暴雨产洪产沙量统计

3.4 沙量预测成果综合分析

1)已有水沙变化研究预测成果。 现有成果对未来30~50 a 黄河来沙量的预测结果大致在3 亿~10 亿t,沙量预测成果存在一定差异。

2)黄土高原自然侵蚀背景值研究成果。 认识历史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量,对预估今后水土保持作用下的黄河来沙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景可等[15-16]利用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特性、河口地区泥沙沉积比等资料,估算全新世中期(距今3 000~6 000 a)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约为9.75 亿t;李元芳[17]依据史书记载、淤积物特性、14C 测年值等,估算黄河流域年均产沙量6.5 亿t 左右。 吴祥定[18]认为秦至西汉时期(距今2 000 余a)黄土高原自然侵蚀背景值为年均6.5 亿~10.0 亿t。 朱照宇等[19]根据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河流输沙量、径流量和年降水量等数据建立了各指标的回归方程,提出在环境稳定时期(距今2 000~4 000 a)自然侵蚀量为8.6 亿~11.1 亿t。 师长兴等[20]基于华北平原93 个钻孔中淤积物数据,结合182 组放射性同位素14C 测年数据,提出距今2 000余a 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黄河上中游年来沙量6.2 亿t。 可见,黄土高原自然侵蚀背景值为6 亿~11 亿t,即历史上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黄河年均来沙量为6 亿~11 亿t。

3)沙量预测的不确定因素。 黄河水沙年际变化大,一般枯水枯沙与丰水丰沙交替出现,丰枯段周期长短不一。 如黄河干流陕县水文站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出现了1922—1932 年枯水枯沙时段,年均沙量为11.4 亿t,其中1928 年沙量仅为4.8 亿t,随后1933 年出现特大暴雨洪水,年沙量高达39 亿t。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暴雨出现概率增大,面对高强度大暴雨,林草、梯田等坡面措施的减沙作用会显著降低,并且林草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周期内将失去蓄水保土能力。 水库、淤地坝淤满后将失去拦沙作用,淤地坝遭遇超设计标准的暴雨洪水时,还有可能水毁增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就是设计时对水土保持减沙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导致水库运用4 a 之后335 m高程以下库容淤积损失近半,严重威胁关中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工农业基地安全,工程被迫改建,对泥沙问题估计不足教训惨痛。

4)设计沙量推荐。 未来沙量是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数据,江河治理规划、重大战略工程建设要着眼于黄河长治久安、永续利用,时间尺度应在百年以上,对未来沙量预测应慎重决策、留有余地。 综合以上分析,依据《工程泥沙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考虑已有的水沙研究预测成果、黄土高原侵蚀背景值以及黄河沙量变化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从工程设计安全出发,重大治黄战略工程设计黄河四站年均来沙量宜采用8 亿t,以来沙量6 亿t 开展工程建设方案敏感性分析。

4 结论

1)2000 年以来黄河实测水沙量显著减少,但黄河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未发生改变,且汛期有利于输沙的大流量历时和水量大幅度减少,水流输沙能力减弱,在不考虑小浪底水库拦沙的情况下,下游河道仍呈现淤积状态。

2)气候降雨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近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利水保工程的大量建设,显著减少了入黄泥沙,而降雨强度降低、过程均匀化也是近期沙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3)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未来沙量是黄河治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数据,江河治理规划、重大战略工程建设要着眼于黄河长治久安、永续利用,时间尺度应在百年以上,对未来沙量预测应慎重决策、留有余地。 综合黄河历史沙量演变规律及已有研究成果,考虑黄河沙量变化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从工程设计安全出发,重大治黄战略工程设计黄河四站年均来沙量宜采用8 亿t,以来沙量6 亿t 开展工程建设方案敏感性分析。

猜你喜欢
潼关沙量水沙
1996-2020年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海岸线动态演变及其与水沙量的关系研究
黄河宁夏段主要支流水沙量变化分析
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水沙变异特征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潼关水文站近十年水沙情势分析
一路走来,一路歌——记潼关中学校长侯润生
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
三门峡库区近期入库水沙及渭河下游河道变化分析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
长江上中下游河道水沙特征和水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