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
(苏交科集团(甘肃)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20)
旅游业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我国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达到了11.05%,对我国就业贡献率达到了10.31%,旅游发展形势向好[1]。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八定律”逐渐开始显现,大量一哄而上的旅游开发项目中,80%的项目最终难以成功[2]。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充分,导致旅游开发模式千篇一律,缺乏现实依托,因而大多数走向失败。而实施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则有助于厘清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潜力,并可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选取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厘清兰州市旅游资源赋存,构建兰州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深化其空间表达,从而提出兰州市旅游业发展建议。本文既丰富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也为兰州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思路。
兰州市位于35°57′~37°00′N,102°60′~104°57′E,是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下辖三县(榆中县、永登县和皋兰县)、六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和兰州新区),总面积为13085.6 km2。
因兰州市处于自然地理单元和气候类型的过渡区域,其中丝路文化、宗教文化、渡口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类型文化交汇,为其旅游资源禀赋奠定了基础。而“座中四联”的区位条件,使兰州成为丝路民族风情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的枢纽。从而使兰州成为具有多民族文化、多自然景观的旅游城市。截至2022年,兰州市A级景点共计29处,其中4A级景点7处,3A级景点16处,2A级景点6处(见图1)。2021年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93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3.5亿元。
图1 兰州市区位图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社会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2021)、《兰州市统计年鉴》(2021)以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统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研究区的行政边界、路网、高程(DEM)等数据,主要来自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
旅游业竞争力是区域主体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并依托当前产业发展沉淀,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而形成的相对优势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因此,可将旅游业竞争力指数分解为三个维度:资源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3-4]。其中,资源竞争力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以上非遗名录、A级旅游景点测度,可反映旅游资源丰度和品位度;产业竞争力利用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测度、旅游收入及其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越高,该区域越适合发展旅游业;市场竞争力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人口和道路密度测算,道路密度反应到达该景点的可达性,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总人口则反映该区域旅游市场的规模大小(见表1)。
表1 兰州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2.2.1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计算点数据空间分布的算法,分析点数据的空间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兰州市旅游景点的空间聚集与分散状态。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k为核函数;h>0为半径;x-xi表示估值点x到样本xi的距离。
2.2.2 标准差椭圆
利用该方法分析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侧重于景点的分布方向及其趋势,并明确其分布核心位置[5]。
2.2.3 极差标准化
为消除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不同量纲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本文选择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Xij为原始数据;Xi为第i项指标值;max(Xi)和min(Xi)分别为第i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Pij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数据。
2.2.4 综合指数法
本文运用综合指数法,按等权重原则计算旅游业竞争力指数,等权重综合评价的优势在于能够解释和减少结果的模糊性[6]。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Vi为旅游业竞争力指数;Wei为子维度权重值;Zij为旅游业竞争力指数第i个维度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兰州市旅游景点空间差异性明显,主要集聚于兰州市主城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和城关两区(见图2a)。城关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资源较丰富,而安宁区主要以仁寿山为核心的自然资源景点分布较为密集。从标准差椭圆来看,椭圆偏转的方向呈现“东南—西北”走向,偏转角为126°48′,与兰州市的行政区划走向具有一致性。其x轴长度为0.461,证明景点分布的方向性明显;y轴长度为0.163,表明其空间范围较小,而且向心性明显。从分布位置来看,景点主要位于兰州市主城区及榆中县西北部地区,兰州市全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不平衡性整体比较明显(见图2b)。
图2 兰州市景点分布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
从县域尺度看,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呈现出中心城区大于周边区县的特征(见图3)。
图3 兰州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差异图
首先,由于永登县和榆中县A级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较多,城关区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较多,所以该三区县的资源竞争力高于其他县区。
其次,由于城关区旅游资源赋存密度较高,旅游流量较大,因此,旅游业收入相对较高,其占GDP的比重也较大,因此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力。在未来发展中,城关区旅游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而皋兰县和红古区由于旅游资源相对较少,旅游收入低,因此产业竞争力较低。同时,由于兰州市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和道路密度、市场可达性和市场规模均较大,因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永登县和皋兰县由于人口密度低、道路密度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使其市场竞争力低于兰州市其他区县。而由于市场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差异,致使兰州市旅游竞争力存在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城关区>七里河区>榆中县>永登县>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
3.3.1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新模式
兰州市具有多种旅游资源,包括民族风情、古城古镇、历史遗迹及自然风光等,但目前兰州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各景区独立发展现象突出,无法由点及面地形成旅游业发展新模式,因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在此背景下,需从宏观视角审视兰州市旅游发展瓶颈与机遇,盘点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及其潜力,打造东西向旅游发展轴线,打通旅游景点之间的障碍,打破游客在空间上流动的行政区划制约。以全市一盘棋的思维和格局,盘活区域旅游资源,促进兰州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3.3.2 优化旅游线路,串联旅游资源
以东南—西北向轴线为主要发展轴线,以榆中县西北部—城关区—安宁区中部为核心节点,在轴线东端和西端打造自然风光型旅游景区,如西端重点开发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东端则打造兴隆山国家自然森林保护区;将“金城”兰州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予以整合,将中部榆中(西北区域)和城关区打造为历史文化旅游景区。连点为轴,以轴带面,将兰州市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在此思路下,优化旅游线路,发展旅游专线交通,使游客在最短时间内领略兰州美景,获得最佳旅游体验,促进兰州旅游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
3.3.3 创新景区发展模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兰州市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景区旅游开发不能盲目跟风,千篇一律,而需要采取多种运作模式。一方面,在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开发应以政府为主导,引进社会资本,打造“政府+公司”的开发模式,这也将为城市内部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兰州市市区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尤其特色村镇)的开发,应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将农户土地以入股的方式融入景区开发过程中,形成“公司+政府+农户”的开发模式,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户生计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