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杰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食品科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探究食品在加工与储藏过程中物理性质变化的一门科学。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教师将食品物性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找到两者融合的有效策略,有助于实现全方面育人,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优秀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物性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从思政内容设计及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探索,重点阐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案例,旨在构建新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期以点带面,为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性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中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进行建设与实践,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思政工作体系。
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生物医学工程、健康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讲述食品及相关原材料在加工、贮藏、检测过程中的物理性质变化,从工程学角度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工业生产或食品专业的科研深造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及相关人才需求定位,高校应以着力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工程师素养的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校必须建立适用于食品物性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方案。目前关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发酵工艺学等食品专业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已有相关研究,但针对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校可以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开展食品物性学的课程思政探索,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这能为食品物性学的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实践经验。
1.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食品物性学课程是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传统的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主要侧重食品相关理论的讲解,较少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缺乏对学生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的渗透,导致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对未来即将从事食品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缺乏信心,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因此,跨专业就业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传统的食品物性学教学体系已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德才兼修的高水平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亟需对目前的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找到融合两者的有效策略。
高校需在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根据食品物性学课程特色,在实现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明确思政教学目标;重新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深度挖掘并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以此达到有效扩展专业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的目的,增加该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及引领性,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代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
2.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1提高专业课程教师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培养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需要在理论、实践和管理方面都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切实提高专业课思政建设的质量。第一,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能力。高校教师需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班、主题党日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学习新闻、时政、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政治认知。第二,高校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紧紧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目标,充分理解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将思政素养融入教学知识体系中,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情操的目的。第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及研讨会,尤其是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和教学资源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思政建设的热情。第四,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思政建设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为教师的思政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
2.2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食品物性学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等眾多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容丰富。教师从课程内容出发,收集和挖掘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统一,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2.2.1从食品物性学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
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从中可以挖掘许多思政元素。首先,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对食品物理性质的认识和探索。从最初对食品的质感、口感、颜色等感性认识,到对食品成分、结构、功能等科学分析,再到现代对微观结构和分子层面的探究,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这个历程充满了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从最初单纯的食品科学,到后来的食品化学、食品工程、食品信息学等学科的涌现,再到现在的交叉学科。在这个过程中,食品物性学体现出了开放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此外,从最初对食品的纯度、品质、保存等问题的关注,到现代对食品的功能、营养、安全等方面的研究,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食品安全、健康、环保等问题的重视,如研究食品成分和加工条件对食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以优化食品配方和生产工艺,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和风险,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再如研究食品的流变学特性对口感和咀嚼行为的影响,以改进食品的质感和风味,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体验。这些案例体现了科学家的食品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深入研究食品物性学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挖掘思政元素,可将其构建到整个食品物性学的课程体系。
2.2.2从食品物性学家事迹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
“食品物性学大厦”是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通过艰辛努力不断添砖加瓦建成的,这一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的事迹,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求实精神、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食品质构学领域的创始人Alina Surmacka Szczesniak博士发起了一系列质地方面的研究,提出食品的质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食品的感官性质。她开发的食品质地感官评价技术至今仍是食品质构学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她获得了食品界的最高荣誉尼古拉斯·阿佩特奖。从这个案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断努力、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食品流变学也涉及诸多物理学家,如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他们在面对科学难题时,追求真理、探究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终保持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和求知欲。
除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外,中国的科学家们谱写出了一曲爱国奋斗的英雄赞歌,如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院士,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方面的专著,为我国的航空航天、机械工业、土木建筑、军工事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钱伟长虽然出身清贫,但始终秉承着“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家国大义,其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以超人的才华、精辟的见解,在学科开创、人才培养上不断辛勤耕耘,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是青年一代应当学习的榜样。从中国科学家的事迹案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精神,使其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案例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热情、求知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提取科学家事迹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构建到食品物性学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2.2.3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下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改革中运用创新理念,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定制化设计,是构建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第一,启发式教学。教师可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问题,如科技伦理、社会责任等,让学生在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索。例如,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合成淀粉的生产流程、技术难点、安全问题等,同时引导学生发掘人工合成淀粉背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如安全、环保、公平、诚信等。第二,互动式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讨论、辩论、小组活动等中来,激发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担当好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第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网络讨论等。教师可鼓励学生探究科学与伦理、科学与人文等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网络教育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学习资源,提供便捷、高效、灵活的学习渠道。
在实践教学方面,食品物性学没有实验配套课程。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科研项目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科学项目的研究中;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验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的整个流程中。这能让学生理解科技成果的产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加强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养成科技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实践教学,将思政课程与实际工作、实践环节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回应社会。比如,教师可将学生送进社区、企业、乡村,开展实践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思政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综合性评价方式。教师应以综合性评价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表现和个性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政素养。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教师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团队项目、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思政课程。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语
在食品科学领域,食品物性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对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探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食品安全、食品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增强其科学素养和思想品质。在食品物性学课程的教學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团队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加强学生之间自主学习和交流。除此之外,在食品物性学课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实验课程、科技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总之,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食品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改革,以满足食品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上海理工大学2023年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研究”(CFTD2023YB30)。
作者简介:
秦晓杰(1990-),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研究方向: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
李卓思(1986-),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教授;研究方向: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