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价值
当今世界,实力的界定不再过分强调军事征服,科技、经济、教育、文化等国家“软实力”正变得日益重要,其带来的收益也更长期稳定。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在留学生教育中融入价值观,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以实现潜移默化的吸引、影响和同化,使其乐于接受甚至主动传播本国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而在发展中融合并传及世界。我国应充分发挥自身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优势,以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作为提升自身国际形象的切入点。
留学生教育关系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切实利益,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相比于快速上升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来华留学人员相关指标的增长却明显滞后,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吸引力有限,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大学都主动地宣传自己的教育服务和提供的各种课程,而我国高等教育界对留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仍不充分。本文所论述的观点将更好地让来华留学生教育适应我国新时代的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对留学生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帮助社会公众认清发展留学生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好地促进我国全力投入到国际优秀人才的竞争中去。
2.核心概念界定
来华留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学习的学生。2014年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的工作理念。2016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我国出国留学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来华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20年6月,教育部联合八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2022年9月,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情况。会议指出,未来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伙伴关系,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教育外事管理体系。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增开一门课或组织一个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是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2005年,上海开始设计实施旨在推进“学科教育”的教育变革,将德育教学内容分解并有机融入上海市中小学的每一门课程,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承担课堂德育的主体责任,体现每一门课程的德育意蕴。2017年6月,教育部在沪召开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上海“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经验。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3.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沈庶英(2021)提出,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的内容系统构建应通过国情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现代文明教育增强对现代中国理解。姜锋(2020)认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应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历史与传统,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许朝丽(2023)等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中,通过茶文化和茶叶质量评定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有效地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传统饮食产业目前正经历着生产方式从半机械化到自动化、产品质量从主观化到标准化、基础理论从表象到本质等一系列历史转变,尚有很多技术难题亟待协同攻关,但仍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日益引起全球的密切关注。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面临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和语言,按时完成学业存在着种种困难。本文通过介绍国内高等院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情况,以期从中归纳总结出规律,使外国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历史和飞速发展的食品工业現代化进程,增加他们对中国的熟悉度和亲近感,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学业,并能主动向其他优秀国际学生学习和宣传,从而更好地增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和国际化进程,把将我们的学生送到国外留学变为将外国留学生融入到中国的大学校园,使更多的外国学生能认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为我国打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4.食品科学类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4.1全球食品与饮料产品解析
4.1.1课程简介
全球食品与饮料产品解析与创制课程由华中农业大学胡婉峰老师主讲,旨在从食品与饮料产品的角度,通过全英文教学,介绍产品相关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辅以丰富的科研案例和产业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以国际化的视野理解食品和饮料背后的科学原理,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4.1.2课程思政资源分析
全球食品与饮料产品解析与创制课程主要包括:食品与饮料产品品质基础(色香味质的化学基础)、不同需求导向的产品解析、食品与饮料产品创制(从原料到技术,再到成品)以及食品与饮料产品趋势。这些内容衔接食品科学专业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同时直接与商业产品相关,弱化了传统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特点,更加强调知识点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性的课程学习中,体会到专业知识不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技艺,同时也要承载丰富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的本真。
全球食品与饮料产品解析与创制课程旨在从食品和饮品的角度,介绍产品相关原理和基本知识,并辅以大量科研案例和产业案例,突出全球食品特色,帮助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刻地理解食品和饮料产品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在科学知识层面,本课程不断更新国内外食品科学优秀期刊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科学研究和严谨思维能力。在产业与文化层面,通过讲授国内外食品经典产品案例,使学生在中西方食品科学与文化的学习中开拓思维,体现创新素质和科学精神。
4.2食品与文化
4.2.1 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天津科技大学李文钊等老师主讲。课程从食品专业视角讲授面食、茶等16个专题食品的历史、文化、民俗及技术,领略古今中外食品文化,激发兴趣,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独立思考能力。
4.2.2课程思政资源分析
食品与文化课程通过学习借鉴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远景》,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商业和管理知识、领导力、道德水准和专业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等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瞄准未来的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强调的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建立更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工程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把握前沿,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对工程教育的要求,从而更好地貫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有关精神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食品文化故事。
食品与文化课程注重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旨在培养高质量国际职业人,将世界各国传统与现代食品、特别是东西方食品、我国各民族食品的差异、不同食品制造技术、不同历史时期食品与文化、食品与健康、食品与安全等系列问题融入课程,尤其是处于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如何从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视角,通过古今中外主题食品技术与文化对比,将食品与农产品、食品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将人们的一日三餐与健康营养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烹饪能力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理念结合起来;将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专业中的酒文化、食文化、纸文化介绍给留学生。
我国部分高校食品类课程思政建设归纳见表1。
5.结论与展望
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分类推进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食品科学教育的课程调研,并基于此,完善对来华留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打造出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国科技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提升其建设中国的参与度的专业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进一步加入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为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依据,并由此总结凝练出课程思政的规律特点,构建有效的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将思政这把“盐”融入专业教育的“汤”,“汤”在变得更可口的同时,让学生、学校、国家真正获益。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对留学生开展中国传统饮食现代化研发教育及文化传播研究”(2020MSA362);北京工商大学2022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营养与健康:如何吃出好身体》全英文示范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
李游,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