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学美术》编辑部
一、编写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开放共享,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如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二、“文物之美”教材六大原则:
第一,以审美为主线。
文物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具有三大价值,即考古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在这三大价值中,审美是本套教材的着力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以探索为出发点。
本套教材从青少年视角出发,以青少年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旨在探索文物之美的奥秘。教材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兴趣特点和成长规律,提炼出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话题,进而以话题为线索,从审美角度讲解文物之美,带领读者探索文物之美的奥秘,留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
第三,以艺术品为标准。
由于教材关注的是文物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文物的选择上,以艺术品为标准,选择审美价值高、堪称艺术品的文物。这也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即从审美的角度去挖掘和描绘文物。
第四,以文物群为对象。
本套教材不是孤立地介绍单件文物,而是围绕文物群组织话题,将在时间、技艺、工艺等方面有传承或联系的文物放在一起讲。在讲解中国文物的同时,适当结合西方文物,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第五,以“文物+”作为融合方式。
在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套教材进一步拓宽思路,尝试“文物+”,如文物+城市、文物+生活、文物+科技、文物+学科(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建立文物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教材可读性。
第六,以博物館为根据地。
参与本套教材编写的博物馆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以确保文物知来处,明去处,有地可循,有据可查。
三、编写框架
本套教材按照年级划分,覆盖1至9年级,每年级分为上下两册,高中两册,共计20册。实物尺寸260mm×210mm,1-9年级,4.5个印张。高中5个印张。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选题的遴选,1-2年级从色彩、建筑、纹样人手;3-6年级选取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器物,如衣、食、住、行、娱等;7-9年级从文化艺术类切入,如元青花、绘画、书法等;高中两本设定更专业、更深入的话题,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