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宇 陈江莉
(遵义市中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发展现状,明确中医自身规律及特点,为培养优秀中医师探索新方法。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多种冲击与考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好时机,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客观分析目前中医发展现状,正视差距,补足短板,才有可能在机遇中乘势发力。目前开展诊疗活动的中医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师承,通俗称为民间中医;二类为科班出生,简称学院派。学院派为中医主流,制定中医管理规范,承担中医人才培养,进行中医的推广和宣传。学院派中医,因为主阵地在医院,介于医院的发展模式以及管理特点,医院体系里的中医师,是在熟悉,掌握甚至精通现代医学的前提下,开展中医的诊疗行为。所以,根据学院派的临床特点,又分了中西汇通派(中西医结合或者西学中),既用中医,也用西药;和“铁杆中医”派(纯中医治疗);相对而言,“铁杆中医”派更具有中医内涵和特点。老百姓眼中的中医师,也是特指这一部分传承并保留了中医特色的“铁杆”。师承的民间中医,就更具传奇色彩,他们不在医院,源于家传或师承,没有受到现代医学的“污染”,为了生存,唯有靠疗效赢得病源,为了避免竞争,把传承限制于子女或者宗亲好友,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特殊的心法或者技能,由于基本不受现代医学影响,少有外界交流,也更为保守,是一定意义上更为传统,更为纯正的中医[1]。
一名优秀中医师的成长,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独特医学体系,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基础,要想学习和掌握中医学,需要掌握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古文基础方面的知识,掌握东方哲学思想和理念,接受和运用整体思维、辩证方法,是读懂和学会中医的前提和条件。如果,只是用现代医学思维去附会中医,打着“中医现代化”的幌子去改造中医,只会南辕北辙,只会进一步弱化和“矮化”中医。在中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比重,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中医哲学理论思想的精髓及其方法论,养成作为中医人所需要的淳厚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阶段,强化中医典籍类课程,构建传统中医课程体系。将中医“四大经典”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加大中医典籍背诵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中医的理解能力。广泛涉猎古籍医案,加强对道家典籍学习,增加对琴棋书画及传统艺术品鉴,开阔学生眼界,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提升感悟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育作必修课程,完善中医人才的特需知识结构,注重医德修养。民间师承因为源于师父言传身教,缺乏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往往比较薄弱,民间师带徒也没有完备的理论作为指导,部分民间中医关注偏方秘方,忽视中医基础知识和现代医学知识,导致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使得民间中医生存环境艰难,队伍萎缩,一些有效偏方、秘方面临失传。中医传承讲究门第、流派,但常因门派所限,容易偏重一家之言,学生重老师所传,用老师所教,常忽略自我总结和提升,没有真正领会老师的学术思想,不能灵活运用老师所授。只有在融汇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的基础上发扬,在传承师父经验的同时,补足短板,才能融汇贯通,才能推动学术发展。
相较于基础知识,具备师承特点的临床实践更显得重要而关键。师承教育是推动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模式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以跟师临床学习、跟师临床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强化中医药文化和医德修养,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传承宝贵的中医药学术经验,是培养中医人才的特色教育[2]。相当一部分科班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开始,因为缺乏系统的师承,导致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脱节,想当然地应用中医,往往没有疗效,慢慢也就成为事实上的理论派中医,学习的中医只是用于考试晋升,理论头头是道,临床缺乏信心,疗效模棱两可。甚至,由于这一部分人员的特殊学术背景,加上其亲身经历,似乎对中医更有发言权,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人员甚至会走到对立面,成为典型的“中医黑”。事实上这一类人员不在少数,高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这样的结果,是现行中医教育的悲剧,这一现象极不寻常,也引起了教育界中医专家和中医临床大师们的警惕和呼吁。理论和临床,原本就是中医师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事实上就是体和用的关系。系统学习理论之外,加大师承教育力度和内涵,让同源同根的理论和实践能够共同成长,有机融合,培养出实用型人才[3]。回归到传统,可能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历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思路正是通过师承方式得以继承和发扬,也包括其潜移默化传递的医德品质和治学方法等。名医工作室的师承教育,学生多为有丰富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者,通过选拔跟师,进行系统学习、整理医案、撰写专著或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等,对老中医的经验进行梳理,发扬其学术思想,提高中医整体水平,这类师承短期内更容易出成果[4],但是,由于入门时基础参差不齐,或者受过各种干扰太多,很难具备门派“正、纯、精、高”特色。高校针对零基础学员,在中医传统开班上进行了各种探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希望保存原汁原味的中医,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学专业“实验班“,长春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师承班”,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的 “传统班”,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仲景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办的“扁鹊班”等[5]。选拔成绩优异的中医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开始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在医院跟随有丰富临床经验且中级以上职称的带教教师见习、实习,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融汇贯通,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技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国医大师们反复强调的中医之道,更是大师们的成才之路[6]。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 临床水平、辨证论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难题中才能得到锻炼; 处方用药是否合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检验; 更重要的是,也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