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北文艺当下正处于转型质变的节点,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文艺理论应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介入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助力东北文艺的复兴。文艺理论在东北文艺复兴中的使命在于:沿着东北文艺的历史发展演化脉络,推进东北传统工业历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以理论介入东北文艺的当代发展,为东北文艺注入理性反思与批判精神;通过历史的延续性预测东北文艺理论在未来的转型升级并促进文艺新范式的生成等。
[关键词]东北文艺复兴;传统现代性转型;理性批判;文艺新范式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学理论中国范式研究”(19ZDA266)。
[作者简介]张永杰(1985-),男,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沈阳 110036)。
在东北文艺复兴中树立理论自信,首先应明确文艺理论在东北文艺复兴中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以期实现文艺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充分互动结合,推进东北文艺复兴的高效正确发展。总体上看,东北文艺复兴的理论使命建构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东北地域文化为理论基础,从中西方文艺理论成果中汲取优秀理论资源,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总结反思东北文艺的历史沿革与变迁,以期推进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历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同时发挥理论的导向作用,保持理性批判精神在文艺复兴过程中的持续介入,并对未来东北文艺的转型升级进行分析预判,促进文艺新范式的孕育生成。
一、推进传统工业历史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由于较早地进入了现代化工业时期,因此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工业文化体系,也形成了諸多颇具现代风格的文艺思想与文艺作品,东北文艺在历史中一度兴盛辉煌,传统的工业文化也成为东北地区的代表文化与特色文化。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工业时代的结束,传统东北文艺精神也日趋解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大众文化与新媒介文艺形式不断兴起,东北文艺的发展亦面临着新的转型契机。
按照历史发展的辩证演化规律,东北文艺的历史发展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的艺术的辩证演化历史阶段:黑格尔将艺术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时期,而每个时期的艺术发展都因循着“正-反-合”的辩证演化发展规律。东北文艺的历史演化与转型发展也处于这种历史的辩证演化进程当中,因此透过东北文艺的历史辩证演化规律,即可以发现,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作为东北文艺历史演化中的一环,其产生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在这种历史的必然趋势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好时代发展与艺术转型的契机与机遇,则有望实现东北文艺的历史复兴。
在东北文艺的历史辩证发展过程中,早期的东北工业文艺作品符合象征型艺术时期的特征。在早期东北文艺作品中,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到来,人们对于现代工业生产中巨大的高炉、高耸的烟囱、庞大的金属冶炼机房等工业元素都有着敬畏甚至惊惧之感,这些元素以其庞大的外观体积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迫冲击之感,而人们对于现代工业的充满费解与骚动不宁,也使得这些工业元素具有了神秘色彩,从而产生崇高的审美风格。因此,在早期东北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类巨大的象征符号,体现出东北文艺作品早期朦胧暗示的象征型艺术风格特征。
东北文艺的辉煌兴盛时期则体现出古典型艺术时期的特征。在古典型艺术中,艺术作品的精神内容与外部形式形成了完美的平衡,因此产生出和谐的美感。在东北文艺的辉煌时期,现代性进程的持续深化使得东北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业生产实现了完美的融洽契合,人们对于现代化工业的态度也由早期的惊惧敬畏变为了习惯适应。因此,在工业辉煌时期,东北人们的生产工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工人们以厂为家,工厂已经不仅仅是人们现实生存的依靠,更是东北人们精神心灵的寄托。在东北文艺作品中,这种和谐关系的工业美感也贯穿其中,早期具有崇高之感的现代工业也逐渐褪去神秘的外衣,进而走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东北人民结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呈现出古典型艺术静谧肃穆的风格特征。
时过境迁,随着新世纪以来东北传统工业结构的解体,过去承载了无数辉煌的工业体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分离开来。这也造成了东北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以及东北文艺作品中的形式转换与精神落差,传统工业形式的解构导致东北文艺作品中的精神性占据了上风,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再次显现。东北文艺作品也呈现出浪漫型艺术时期的特征,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描述的,浪漫型艺术阶段“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作为心灵生活向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来。”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1页。这一时期东北文艺作品中强烈的精神表达也体现出浪漫型艺术的风格特征。
这种精神内容的改变也打破了东北文艺辉煌时期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和谐对等关系,精神层面已经逐渐溢出外在形式的束缚,也导致外在形式逐渐呈现出扭曲变形的不和谐状态。在新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历史的“扭曲变形”也比比皆是。在东北新兴文学作家群体“铁西三剑客”等作家的作品中,东北的工业传统在东北青年一代的记忆中已日益模糊甚至远去。在他们笔下,工业时代的历史已经成为远离现实的“老古董”,成为了现代精神中的“异类”,其现实存在价值也更多地体现于东北年青一代的精神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艺术精神的辩证发展,虽然重新导致了东北文艺作品中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的不对等关系,但却与之前的象征型时期东北文艺作品中的不平衡关系有着质的区别。这种不对等关系的重新出现并非东北文艺的倒退,而是符合历史辩证法所描述的螺旋式递进上升的发展规律的。这也表明东北文艺目前在历史发展中已出现质变的端倪,并将在未来迎来更为全面的转型升级。
历史辩证发展的“正-反-合”演化原理也推动了东北文艺的发展,并带来了东北文艺转型的动力与契机。当下的东北青年一代实质上并未经历工业的辉煌时代,只是从长辈以及自身童年的记忆中略有所闻,因此东北的历史工业传统只能在青年一代的精神层面得以继承延续,而青年一代更多目睹的是东北工业的衰落,也使得工业的历史形象在青年一代眼中,并非以具有象征型的崇高感或是古典型的美感的艺术形象出现,反而更多地以颇具“后现代”特征的变形形象出现在自身的精神记忆当中。
对于当代艺术的“后现代”转型,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指出现代技术发展对于文艺的改变:交通和通讯革命把世界各个社会联结成一个巨大联合体,这意味着古老的地区性文化走向解体,而世界各地的艺术、音乐和文学汇流入一个全新的兼容并蓄的容器,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它,也有义务推动它。这样一种视野的扩大、人文艺术的融合,以及对“新事物”的探求,不论是作为一种探险抑或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傲慢尝试,其本身就是在创造新型的现代化。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79页。贝尔在此指出了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并且指出了后现代艺术背后的成因,即工业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发展推动了现代文艺的融合与变迁。东北文艺在现代性进程中同样经历了现代化发展中文艺的融合与变迁,虽然东北文艺目前是否已进入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还没有定论,但东北文艺目前的巨大改变已有目共睹,如贝尔所描述的后现代艺术的“过渡性”特征,东北文艺目前亦处于这种“过渡性”状态当中,随着量变的历史积累,最终的质变即将到来。
按照艺术发展的辩证演化规律,这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东北文艺的出现即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对于传统东北文艺的反命题,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推动着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东北文艺也将在此过程中迎来复兴的机遇。如今,后现代艺术对于传统的变形在东北的工业遗迹转型发展中得以呈现,曾经巨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文物,曾经的巨大物质实体已经变为了当代人心灵的写照。沈阳、鞍山、本溪等城市的老工业基地如今已经改建成为工业历史博物馆,改建过程中对于工业与人文重新结合,沉浸式体验与元宇宙模式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也将实现东北工业历史传统的现代转型升级。随着当下的东北文艺在精神内容层面上逐步完成升级,其精神内容也将更加契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思维习惯特征。
二、理性批判精神的持续介入
就整体而言,东北文艺的现代性转型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与探索阶段,实现东北文艺的全面现代性转型也绝非易事,在此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需要反思与未知的因素,因此在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清晰的理性精神在纷繁的时代进程中辨明方向,形成对于转型发展的正确引导,并始终保持对于自身的反思与批判态度。
随着历史的辩证发展演化,东北文艺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精神与形式之间的失衡状态,传统的崇高之感与和谐之感的审美风格也在当代的东北文艺作品中日渐消散。虽然当下的东北文艺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一定的转型,但由于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且与这种转型后的精神内容相对等的文艺形式尚未出现,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时代的失落、无序与迷茫。因此,当下的东北文艺虽然具备了复兴的历史条件机遇,也显现出了复兴的端倪,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需要反思与批判之处,因此,文艺理论需要及时介入其中,通过其理性特征为东北文艺探寻转型发展之路。
对于这种东北文艺在当代发展中面对的失落、无序与迷茫,其历史上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东北的地域文化传统具有着崇尚感性艺术的特征,因此当代通俗化的大众文艺在东北地区能够广泛形成接受,这虽然在短时间可以形成东北文艺复兴的“假象”,但也容易造成东北文艺陷入低俗化的误区,进而造成文艺发展中秩序的混乱与道德的失衡,而不利于东北文艺的长期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具有“后现代”特征文化的兴起,使得“后现代”文化削平历史深度与反对传统理性的态度广为散播,这也造成了东北文艺在失去历史与理性维度后陷入发展的迷茫。由于当代东北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深入,传统工业体系的解体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打乱,这种混乱与无序状态也在东北文艺的发展中得到呈现。在当代的东北文艺作品中,无序与迷茫成为了一个时期的写照,如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混乱与无序在作品中完成了自身的闭环,人们甚至无法从中脱身而出,而东北文艺也如同双雪涛笔下的一系列失落的形象,陷入了迷雾与泥沼,无法寻找到自身的发展前进方向,进而与“后现代”文化产生时代共鸣。这两面的原因也导致了当代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容易陷入瓶颈困局当中。
对于当代大众文艺的感性化特征,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然而,从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引发的行为来看,群体可以比个体表现得更好或者更差。
[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陈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22页。……虽然说群体常常放任自己低劣的本性,但他们也不时会成为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说,无私、顺从、全身心地投入某个虚幻或切实的理想,这些品质可以算作美德的话,我们可以说,群体对这些美德的拥有程度,是最智慧的哲学家也无法企及的。
[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陈剑译,第38-39页。可见,虽然群体的感性化对于大众文艺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容易造成大众文艺发展中感性的盲从与理性的缺席。而如何避免群体盲从性,使理性重新恢复其主导地位,成为了当下东北文艺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为避免大众文艺走向低俗化的发展瓶颈,东北文艺的复兴必须保持理性精神的持续介入。文艺理论在东北文艺复兴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东北文艺的转型发展注入历史的反思与道德的尺度,以抵御大众文艺可能带来的低俗化的倾向,避免东北文艺的发展陷入秩序的混乱与道德的失衡。而在当下东北文藝转型与复兴的关键节点,诸如“后现代”等时代的乱象和谜题也在此期间生成,理论亦要在此期间发挥导向作用,以其自身的理性特征助力东北文艺在纷繁的文艺景观中辨明方向,为东北文艺当代与未来的转型发展开拓路径、保驾护航。
在对“后现代”的理论反思中,于尔根·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指出现代理性精神的重要意义:“那些想要把一切范式联通意识哲学范式统统抛在一边,而直接迈入后现代性的澄明境界的人,根本无法摆脱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概念及其直观形态。”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361页。哈贝马斯在此指出了“后现代”产生的历史延续性,也指出了“后现代”对于传统理性精神的内在延续,这在实质上与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现代”的“过渡性”性质形成了呼应,二者同时都呼吁理性精神在艺术的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导向作用。
在当代东北文艺的转型与复兴过程中,理性精神的持续介入能够延续东北文艺对于自身历史传统的继承发展。如上文所述,东北文艺的转型与复兴并非一夜起高楼,而是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化中形成的必然趋势,有着必然的历史成因与走向。透过东北文艺的整体发展历程,其早期的现代性风格的形成多借助于外来的力量,而随着东北文艺自身主体性的觉醒,中国文艺传统以及东北文艺传统必将重塑东北文艺真正的精神内核,而通过对历史传统的现代性转型,东北文艺也将完成自身精神内容的历史继承与升级演化。
理性精神的持续介入亦有助于对当下的东北文艺转型发展进行反思和批判。在明晰了自身的历史延续性与精神内核之后,可以发现当代东北文艺的世俗化并非大众文艺与文艺媒介之过,而是文艺自身的历史发展特征使然。大众文艺发展并不有碍于东北文艺的形成发展与对于自身的反思批判,而伴随大众文化从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的文艺媒介的出现,则成为东北文艺在未来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有力支撑。
理性精神的持续介入还能够借助理论的超前性对东北文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判,通过历史的整体延续性预见东北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势。东北文艺的未来发展同样不是凭空而来,是有着历史的延续性与必然性的。按照历史辩证法的发展演化规律,未来的东北文艺在精神内容上将实现对于传统的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寻求符合自身的外在形式。而当下媒介的更迭改变的正是文艺的外在形式,这将促进东北文艺形成符合自身精神内容的新形式,从而生成未来的文艺新范式。
三、促进文艺新范式的孕育生成
随着未来东北文艺在精神内容层面实现对于自身历史传统的转型继承,东北文艺在未来发展中也将寻求并获得与之精神内容相契合的外在形式,从而迎来自身内部矛盾的和解,实现范式的更迭。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与文艺媒介的不断升级,东北文艺将获得新的外在形式,以契合自身即将逐步完成升级的精神内容,从而实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对等,迎来形式与内容的重新和解与层级的跃升。
传统文艺范式的终结预示着新的文艺范式必将在历史中生成,东北文艺在当下同样面临着传统的终结与新范式生成的契机,复兴的机遇也将随着范式的更迭接踵而至。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曾预言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终结与转型,在之后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等人的论述中,都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质疑与解构,并试图开拓新的理论发展方向,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也在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不断瓦解。而当今网络媒介等新媒介的不断生成与兴起,新媒介文艺形式的大量涌现,也加速推动了文艺形式的转变与升级,东北文艺在自身的转型过程中也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新的外在形式,从而实现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矛盾的和解,迎来全面的升级与复兴。
新媒介文艺在当代的兴起将有力推动新的文艺范式的生成。媒介的更迭即是思维的更迭,也必将推进衍生出范式的更迭。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信息”的重要观点,指出了媒介的重要意义: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第二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第196页。麦克卢汉在此将媒介与人和社会相连,强调了媒介不单作为一种技术,更是作为人和社会中的尺度,对人和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媒介更迭转换的不单是传播方式的升级,更是当代文艺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升级,也是文艺自身范式的升级,东北文艺在未来的复兴亦须借助媒介更迭的推动力。
在文艺新范式生成的精神内容层面,新媒介有助于东北文艺完成对于自身历史传统的继承。类似于海德格尔存在论所强调的“在之中”的整体性
不同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中人与世界的对立关系,海德格尔存在论强调人在世界中生存的整体性关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新媒介将文艺的审美体验特征凸显出来,这与中国文化的审美化传统有着相通之处。在新媒介文艺中,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也更为紧密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同样与中国传统主客交融的艺术精神相契合。对此,单小曦在网络文学研究中提出“媒介存在论”的观点,并在《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中描述了网络文学中生成的审美特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及其理论建设需要澄清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网络文学的严格学理定位应是“网络生成文学”。网络生成文学即计算机网络启动传播性生成、创作性生成和存在性生成等全面审美生成活动的产物。网络生成造就出的数字虚拟创作模式、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融入”性审美体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亦即美学追求。
单小曦:《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文学评论》2014年第9期。在此,单小曦从媒介角度为网络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存在论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更迭对于文艺发展的重要影响。
未来东北文艺范式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精神内容层面继承了中国文艺传统,并实现了中国文艺传统的现代性转型,但这并非是东北文艺转型发展的终点,而是东北文艺转型发展的起点与开端。东北文艺的现代性转型发展既将实现文艺精神的历史整体延续与升级,也将在历史进程中推动东北文艺在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层面的全面互动升级,进而实现东北文艺的质变,东北文艺在此过程中也将形成自身的新范式并迎来复兴。
因此,新媒介文艺的形成发展也将推动文艺新范式的外在形式的生成,这一外在形式的生成也将预示文艺新范式的正式确立。由于新的文艺范式中精神内容的升级重新导致了其与外在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这一矛盾也将推动文艺的新发展与新的文艺外在形式的孕育生成。而新媒介作为新时代文艺的外在形式,其形成发展与更迭升级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发展,理论在此过程中则促进了科技范式与人文范式之间的互动融合。
正如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人们世界观的改变: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过程中科学家用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注意过的地方时,他们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
[加]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4页。库恩在此指出科学范式的革命必然导致世界观的改变,也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密联系起来。在较早受到科技影响的现代影视艺术中,其人文观念上的重大进步往往都与科技的革命密切相关。诸如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系列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都通过影视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了其在人文思想上提升,也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共进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当代人文艺术领域,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已成为常态,诸如VR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趨成熟,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甚至网络游戏等新媒介科技的飞速发展,都将促进新的文艺审美形式的生成,进而推动文艺范式的更迭。
可见,东北文艺的转型升级与未来复兴亦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连。随着科技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更迭,东北文艺将形成对于自身历史传统的不断追寻,在精神内容层面上实现传统的现代性转换,也将通过媒介的更迭获得新的外在形式,进而在未来生成新的文艺范式。而上文所述的东北历史工业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与理论批判精神的持续介入,都将为未来东北新的文艺范式的生成提供历史基础与转换条件,共同促进着新的文艺范式的孕育生成。而随着新的文艺范式的生成,东北文艺也将迎来内部矛盾的和解与升级,并将在此过程中实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