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园
(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农业机械化通过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物质装备基础。近年来,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取得较快发展,2022 年底山西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 714 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5%,有力支撑了全省粮、畜、果、菜、药、渔六大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相关产业发展依然存在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质量标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从促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入手,以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发展韧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机械化的显著特征就是通过“机器换人”,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关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的主要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在“无机不农、无农不机”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种植、畜牧、蔬菜、果业、药材等产业,无论种养环节,还是加工、仓储等后续环节,只要“机器换人”,规模效益立刻提升。山西省“十三五”以来实施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行动,高粱、胡麻、莜麦、谷子等杂粮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年提升约1.5 个百分点,节本增收150 元左右;中药材产业在推广耕整、播种、收获机械和技术模式后,生产效率提高了5~8 倍。生产效益的提升吸引更多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必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抢抓山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引进实施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项目,加快加工型马铃薯示范基地建设,马铃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6.67 khm2的示范区面积为五寨县全面示范推广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引进马铃薯生产各环节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内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25 年底,将带动忻州市全市马铃薯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5%,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图见图1。
图1 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图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与农业机械化息息相关,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链条的升级延伸、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因此,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山西省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5 个方面。
2022 年底,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的总面积已发展到210.8 万hm2,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大大提高,为大型农机具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据测算,运用大中型农业机械进行耕地整地、精量播种、收获作业的效率是小型农业机械的2.0~2.5 倍。然而到2022 年底,山西省100 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占比仅为5.1%,指夹式或气力式等高性能精量播种机占比不足10%,无法充分发挥粮食产业规模化生产效益。
据初步统计,2022 年底山西省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3.7%,除起垄、育苗、定植环节可机械化外,生长管理、植株调整、采收等环节基本靠人工完成。畜牧养殖机械化率只有33.5%,机械化养殖和产品采集设备少,饲喂、环控、清粪等养殖环节机械化水平不足20%。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只有45.6%,农产品初加工缺少成套设施装备,粮食烘干机械化率不足20%。由于缺少农机化支撑,相关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
山西省杂粮、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品质高,产业化发展潜力大。2022 年全省杂粮、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0 khm2和340 khm2。由于山西省杂粮、中药材作物品种多、种植模式杂、市场需求小,市场上缺少成熟可靠的农机产品。与此同时,农机研发制造能力薄弱,农机科研以政府主导公益性机构为主,山西省农机装备生产企业中80%以上为中小企业,无法满足相关机具生产需求,导致谷子、高粱、黄芪等缺少适应性强的播种、收获机械。
山西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6°以上的坡地1 666.67 khm2,占山西省耕地面积的四成以上,多数地块细碎分散、坡多台多埂多、形状不规则,农机具进地转场难、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部分耕地因无法开展机械化耕作,易产生土地撂荒的现象。初步统计,2022 年山西省丘陵山区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约为6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左右。
2022 年底山西省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 700 余家,主要以开展产中耕种收等生产性农机作业服务为主,产前农资集中采购,产后农产品烘干、初加工、销售等经营性服务发展不充分,服务链条不长;扩展经营范围的方式方法较为粗放,缺乏市场导向和科学规划,实施农业项目的示范效应不强,没能与周边农户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守旧,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机操作手、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专业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存在的制约问题,在农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补短强弱的原则,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服务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为抓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瞄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扶持壮大山西省农机制造企业,用足用好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扶持政策,突出地方特色,重点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建立专业化、智能化生产线,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加强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引导,对利于大面积单产提升、特优产业发展急需的大型化高性能专用机具装备推进实行优机优补,鼓励地方财政对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所需机具实施购置补贴。
通过建立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及新技术示范点,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机械化生产经营。扎实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平川地区以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示范为主,突出配套优化、提质增效,推进全程机械化高水平建设、高质量示范。在丘陵山区以杂粮、马铃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示范为主,突出配套完善,补短板、强弱项,打通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径。
大力推进农机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突出装备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扶持一批智能化、标准化程度高的农机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农资统购、农机作业、农产品销售、技术示范、农机维修等综合性农事服务,推进农机服务向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纵向发展、横向延伸,提升产业化经营服务水平;通过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实现“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加强经营主体负责人管理业务和技能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农机操作手) 培训;激活农机智库专家、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等人才资源,建立专家与农机合作社的帮联机制;创新农机培训形式,积极开展“田间学校”,运用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及时汇总发布最新农机实用技术、新机具使用方法等。
改善村庄与主要梁地、垣地和坡地集中区的农业机械行驶主干道及梁、垣、坡地之间转场作业通道,提高农机通行转场效率和安全性。实施以“宜机化”为目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通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和规范,通过田块“小并大”“弯取直”等,将细碎分散、布局不合理的坡耕地改造成集中连片的梯田,为中大型农机装备进地作业创造条件。开展丘陵山区“机库棚”建设,解决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化经营主体的机具安全存放、维护保养问题。
以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为重点,打造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依法规范、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机公益性试验鉴定条件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化标准体系,依法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和受理农机质量投诉;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组织开展农机农艺技术及农机管理、科研、推广、监理和试验鉴定等人员在职培训;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基础设施、装备、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监理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