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麦”向百年
——河北小麦的发展之路

2023-09-11 03:11文丨张静张建林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李辉强筋河北

文丨张静 张建林

郭进考(中)在麦田指导

制作精品专题教材,是2021年科技部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的支持下,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组建了专业拍摄制作团队,策划制作出了《不忘初心“麦”向百年——河北小麦的发展之路》精品专题教材。

仓廪实,天下安。1921年到2021年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而辽阔如海的华北平原百年来为人民提供着丰厚的给养。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面食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日日不能离开。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代又一代的小麦人在华北平原上塑造着种种神奇。通过各种渠道,在与多位小麦科技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后,拍摄团队最终确定郭进考和李辉两位小麦育种家为此次精品专题教材的拍摄对象。

同时为了使节目内容更贴近现实,在策划阶段,制作团队深入挖掘河北省小麦种植的现状和问题,对河北省小麦种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了解。在拍摄过程中,通过专家现场展示、参观农田、实地育种、与农民交流等场景,鲜活地展现了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将技术和专业性清晰地呈现给观众。

以下为精品专题教材《不忘初心“麦”向百年——河北小麦的发展之路》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刚成立时,河北省的小麦年产量为100多万吨,到2020年,河北省小麦总产量已达到1453万吨,占到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收获10斤小麦,就有1斤来自燕赵大地。

6月份的河北藁城,洋溢着喜悦。骄阳下,几十台联合收割机轰隆着驶向麦田,拉开了河北3500万亩小麦收割的序幕,一年的收获将从这里开始,为了这一刻的喜悦,郭进考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田间地头忙碌了40多年!40多年来,他带领研发团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0个,5次获国家科技奖,累计推广种植3.8亿亩,增产小麦100多亿斤,节水100多亿方,成为麦农口中称赞的国家小麦育种专家。

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小麦

小麦育种技术精细严谨。从上千个原始材料里选配杂交组合,从数万份单株中一株一株观察,分析分蘖、抗寒、抗旱、抗病等因素。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包含上百个环节,经几代筛选到审定推广,要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省小麦亩产量只有三四十公斤。小时候的郭进考觉得能吃上白面馒头就像做梦一样!后来他前往石家庄农业学校就读,儿时的经历,扎根农村的初心,使郭进考当时就立志,一定要培育出高产小麦,让老百姓一天三顿都能吃上“白面馒头”。

1975年冬天,郭进考来到辛集马兰农场。现在从河北省会石家庄驱车到辛集马兰只需要45分钟,而在那时,却要走上两天,因此,郭进考经常几个月不回一趟家。他说,五一放假要做杂交试验,国庆节和中秋节要种小麦,时间不等人,气候不等人,做科研工作就不能给假期。

郭进考从1973年开展小麦育种研究,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冀麦26”。这当中经历的困难可想而知。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出差,坐火车常常没有座位,只能把种子袋铺到地上坐一会儿。很多时候车上人太多,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他就要一路坚持十几个小时。

这些困难郭进考没怕过,而且在育种过程中,郭进考更是精益求精。杂交是育种的基础性工作,要从上千个原始材料中确定亲本,从上百万株后代中寻找符合育种目标的种子。经过日复一日的研究,“冀麦26”终于到了丰收时刻,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雷雨天气突然来袭。电闪雷鸣间,麦地里的人都慌慌张张往家跑,郭进考却和课题组同事如癫似狂般往麦地里钻,想把“冀麦26”的试验材料抢救回来,弄得浑身是水,浑身是泥。农场的老场长含着眼泪对他说,有你们这样的科学家,咱们中国的农业不会搞不好!

“冀麦26号”被他们成功救回,从此在燕赵大地孕育生根。当时小麦一般亩产在200公斤左右,而“冀麦26”在大面积种植以后,亩产达到300多公斤,产量较一般品种高出很多。该品种在当年创下三项全省第一:推广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增产效益最高。

“一身泥土气,两袖小麦香”,郭进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把40年的青春和汗水都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利用复合杂交技术,继“冀麦26”之后,又成功培育出早熟高产品种“冀麦38”,当时获区试产量第一,在1996年更是以亩产631.34公斤刷新了河北当时的小麦高产纪录,成为河北省打造小麦千斤县的首选品种,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推广种植到北方6省市和新疆产区,面积达3.8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冀麦38”也因此荣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冀麦26号”和“冀麦38号”,它们使河北小麦的单产大幅增加,为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提供了强大助力。

寻找一粒“耐渴”的麦子

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的节水小麦展厅里,一棵近3米高的小麦标本格外引人注目。“原来节水小麦的根系这么发达,难怪可以钻进深层土壤找水喝。”参观者时常发出这样的惊叹。马兰农场里有一块“零水试验田”,节水小麦在这里播种后一遍水也不浇,全靠自然降水,却能取得亩产近500公斤的骄人成绩。为什么要培育节水小麦?这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小麦品种又是怎样被培育出的?

水是农业的命脉,但对许多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吸收恰到好处的水分却是一种奢望。华北是全国极度缺水的地区,河北是水资源短缺省份之一,过度的地下水开采使河北省形成了七大地下水漏斗区。长期以来,河北的小麦种植较为依赖灌溉水,于是有了“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的俗语。节水的重点在农业,而河北小麦种植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节水!

河北作为传统小麦种植大省,在品种选育方面有着良好基础,“我们的研究方向就是找到那一粒最耐渴的高产麦种,实现少浇水、多打粮的目标。”郭进考说,他主持育成了河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高产节水品种。

在辛集节水小麦示范区,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长势喜人。村民潘玉恒正在麦田里忙活,他种植的小麦每年只用浇一水,亩产也有1000多斤。这一节水小麦品种就来自郭进考团队,他们培育的“石家庄8号”小麦系列品种,在只浇一次水的情况下亩产可达646.7公斤,连续三年刷新了河北省小麦单产纪录。

郭进考说,河北北部麦区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的匮乏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大问题,我们不但要搞高产,更要把节水放到前边,培育节水、高产相结合的品种。

但节水小麦品种的培育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为此,郭进考等育种专家付出了大量精力。郭进考精心培育的“石麦13”“石麦16”虽然节水性很好,但由于抗倒性差、产量低而被迫停止培育。经过无数次探索创新,最终,郭进考团队摸索出“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这一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成功育成“石家庄8号”“石麦15号”系列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

高产与节水相结合,使得“石麦15”“石麦22”等河北省6个品种被评选为黄淮麦区北片节水性较好的绿色小麦品种。经河北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连续8年68点次的验收,节水小麦浇一水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最高达646.7公斤;浇两水亩产在590公斤以上,最高达711.5公斤;节水小麦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0%~30%。品种推广到河南、山东等7个省(市、自治区),增产小麦21.2亿公斤,节水量高达16.3亿立方米。小麦节水高产育种新方法及其育成品种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李辉带领的河北省小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是方向设置最多、经费支持力度最大的团队。李辉成为继郭进考之后新一任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河北“麦”上新台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吃饱,还要有营养地“吃好”,这成为小麦育种专家新的研究目标。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培育优质小麦,发展高质高效农业,发展优质小麦产业也是我国实施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

与同为重要小麦产区的河南、山东相比,河北冀中南地区纬度更高、平均气温更低,这让河北的强筋麦富含了更多蛋白质。

2021年,河北省科技厅围绕“十四五”时期种业创新重点任务,组建了20支高水平育种创新团队,连续5年给予稳定支持。李辉带领的河北省小麦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是其中方向设置最多、经费支持力度最大的团队。李辉成为继郭进考之后新一任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

李辉说,强筋小麦在我国2016年出台的审定标准里边有6项指标,其中湿面筋含量要达到30.5%,蛋白质含量要在14.0%以上,吸水率达到60%,稳定时间达到10分钟;拉伸有两个指标,最大拉伸力要到450Rm.E.U,拉伸面积要到100平方厘米,达到这些指标的才是强筋小麦。

育种工作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培育更是如此,时间长,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要推倒重来。所以一个品种的培育往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李辉介绍,优质小麦育种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像“冀麦181”“冀麦729”等很多品种,产量和品质都非常不错,在参加国家区试以后,就因为拉伸特性有欠缺,没有通过审定,还要重新开始强筋小麦的育种工作。

十几年如一日,往返田间与实验室,李辉团队终于培育出了“冀麦”系列优质强筋小麦。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李辉说:“起初我们培育的小麦品种,虽然品质不错,但是产量低,老百姓忙活一年挣不到多少钱。后来,我们的育种目标就是要不仅品质好,产量还要高。”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在育种过程中找到品质、产量和节水之间的平衡点,力求效益最大化。李辉带领团队走了很长的路,他们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质性状早代追踪等技术创新途径,聚合多个优异等位基因,对小麦生长不同时期的每一株、每一行、每一亩小麦进行称量、测试,再结合传统技术,最终培育出“冀麦738”“冀麦765”“U80”“冀麦325”等优质节水高产小麦品种。

优质高产又节水的“冀麦”系列品种面向全国推广应用,河北强筋小麦做成的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李辉培育的强筋小麦种子也送往河北种质资源库进行保存,“冀麦738”小麦种子存入国家基因库,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随时可以利用的宝贵种子资源。

“除了我们团队育成的冀麦系列优质小麦品种,河北省的一些育种单位育成了像藁优系列、石麦系列、石栾等50多个优质小麦品种。”李辉介绍道。

优质小麦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石家庄市藁城区成了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如今,强筋小麦已成为当地小麦种植的第一选择。在河北邢台、邯郸等地区,通过订单模式、合作社组织,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种植强筋小麦发家致富。

2020年,河北省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405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最高可达600公斤以上。麦农闫俊环说:“种优质强筋小麦,一亩地比平常的小麦多200元钱收入,一年能多收入大几千块钱!”

优质强筋小麦的市场前景,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事业中来。藁城堤上村的刘丽娟,一个人把500亩土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同时,组织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共同致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李辉用实际行动将真情献给万亩小麦田。他说,老百姓需要什么品种,我们就要育什么样的品种。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接过郭进考老师等老一辈育种专家的接力棒,育出节水、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让农民增收,让老百姓吃上好粮食,这是我作为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日出、云散、风来、雨落,小麦靠顽强力量从一粒种子变成沉甸甸的麦穗。从当初几亿人吃不饱,到如今十四亿人吃得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

一麦一世界,从郭进考到李辉,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的脚步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李辉强筋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Mechanism of microweld formation and breakage during Cu–Cu wire bonding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Intrinsic two-dimensional multiferroicity in CrNCl2 monolayer*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特殊任务